首页 百科知识 唐代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唐代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可称之为中国的关键问题。因此,城乡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研究中国古代城乡关系就变得意义重大,对研究古代国家与社会的很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该课题从“城”“乡”界定、唐代中期以前城乡关系的梳理、唐代中期城乡关系的演变、城乡关系演变的原因、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以及现实意义等六个角度来展开论述。这也是古代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其次,以货币为媒介密切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唐代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可称之为中国的关键问题。历史上,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在现阶段,“三农”问题仍是制约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从一定意义上讲,解决了“三农”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中国问题。而要解决农村问题,单纯就农村而谈农村是不够的,一定要有系统和全面的思想,即要将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

“唐宋转型”或称“唐宋变革”是近年来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转型在唐代中期就已完成,笔者深以为是。唐代中期后很多方面表现出与以往朝代迥异的特点,就城乡关系而言就由原来的对立转向互动发展,因此研究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唐代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就不得不研究农村;而研究古代的农村,就不得不研究古代的城市。因此,城乡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研究中国古代城乡关系就变得意义重大,对研究古代国家与社会的很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唐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尤其是唐代前期总的来说政治开明,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时期,其中经济也获得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现象,诸如“柜坊”、“飞钱”、“宫市”等。尤为关键的是,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标志着中古社会城乡关系的巨变。该课题从“城”“乡”界定、唐代中期以前城乡关系的梳理、唐代中期城乡关系的演变、城乡关系演变的原因、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以及现实意义等六个角度来展开论述。

1.城市的出现与“城”“乡”界定

城市和乡村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文明发源地,城市的出现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分离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城市形成及城乡分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对城市和乡村所产生的政治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规定。此部分对城市出现的诸多观点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关于“城”“乡”概念的界定,为研究城乡关系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2.唐代中期以前城乡关系的梳理

唐代以前城市的经济循环是“输入型”经济循环,是一种单向的人、财、物的流动。由于城市本身不进行产品的生产,城市生存必需的物质财富必然来源于系统外部的供给。农业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农产品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农业收入是社会的主要收入,城市运动中所需要的物质价值直接来源于农产品(物质)及农业收入(价值)的分割。从单纯的价值形态看,在城市的经济循环中,农民将税收交给政府,将地租交给地主,这些人将得到的税收与地租留下自己生活必需的部分,其余的通过市场交给小手工业者,并从他们那里取得必要的产品与服务。这种城市循环的继续,必须以单向的地租和税收向城市不断输入的形式为基础,城市循环是建立在农村向城市的产品及价值输入的基础之上,是输入型经济循环,如果中断了这种输入,城市的整个经济循环系统将不复存在。总而言之,虽然在古代中国一体性社会条件下,城市和乡村具有一体性趋向,但由于它们在整体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各有特点的共同体,并结成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处于统治地位的城市上层社会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乡村下层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也是古代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

3.唐代中期城乡关系的演变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除了对立性以外,还具有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特点。因为许多城市的前身就是乡村,城市需要的劳动人手、生产原料与生活资料也主要靠乡村供应;另一方面,农村也离不开城市。比如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都来自城市,而且农产品的卖出,某些手工业产品的买进,也都离不开城市。社会分工越发展,城市越繁荣,二者的关系便越紧密。唐代尤其是中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城乡关系。伴随着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过渡、政治军事型城市向经济型城市转化和镇市的兴起,说明原有的城市功能发生了变化,经济功能增强,尤其是城乡联系的纽带——镇市的兴起,充分说明唐代中叶城乡关系正在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唐代中期以后城市的导向和辐射功能增强,消化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增强,表明城乡关系平等性和相互性开始向纵深方面发展:(1)城市导向和辐射功能增强;(2)城市消化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3)农村商品生产的增加。

4.唐代城乡关系演变的原因

集中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而且更表现为三方面协调发展。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指的是唐代中期生产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局部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城乡关系的发展。这些变化集中表现为均田制的瓦解、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和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三个方面,改变了城乡政治联系为主要联系的局面,城乡之间平等的经济联系也逐渐增强并发展起来。

5.以货币为媒介,阐述了唐代中期城乡关系的互动发展过程

由于唐代后期货币与城市居民关系日益密切,市场中货币的需要量和实际流通量日益增加,也较好地满足了商品流通中货币的需求。唐代后期城乡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还表现在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商业资本发展很快,货币财产大部分集中在商人手中。在国家税收体制的影响和商品经济的带动下,唐代后期的货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货币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日益密切,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他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与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达到了“无钱寸步难行”。其次,以货币为媒介密切了城乡的经济联系。唐代中期以后在城乡对立的基础上,城乡的合作性与共容性逐渐增强。中唐后,城市的大量兴起以及城市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城市必须依赖乡村而存在。这一依存性主要由如下因素决定:乡村为城市输送粮食、手工业品、自然资源等物品以及提供大量劳动力;城市为乡村提供开发土地与自然资源的资金,同时为涌向城市谋生的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机会与场所。

6.研究的现实意义

唐代城乡关系的变化,即由城乡对立向合作性、共融性转变,是我国古代城乡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个重大的意义就在于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功能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的良性发展,也最终促成了唐帝国的强盛与经济繁荣。中国的特点是人口众多,这就决定了要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不能依赖外部,只能从国家内部来寻找出路。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多丘陵山地,少平原,这就决定我国耕地少且分散,很难走西方大规模现代农业之路,也决定着长时间内农村与城市并存的事实。处理好我国的城乡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好坏的关键,何时城乡关系处理好了,经济就发展;如处理不好,经济就受到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并重视城乡关系对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城乡统筹的观念,考虑城市问题要兼顾农村,反之亦然。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因此还要消除城乡之间人为的壁垒,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金、物资可以自由流动。农村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面向市场,例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要考虑城市市场的需求;而城市也应有一颗更加包容的心,在消除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剪刀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出切实的姿态。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广大农村市场才能启动,城市的众多工业品才有广阔的市场,“三农”问题才会逐渐解决,并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课题名称:唐代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课题负责人:肖建乐

所在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主要参加人:唐国锋 顾胜华 范淑萍 孙德华 李 发

结项时间:2010年4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