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从根本上、全局上长期影响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地方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战略。浙江开发区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抢抓“低碳经济”先机,实现跨越发展。

浙江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从根本上、全局上长期影响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地方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战略。浙江开发区(园区)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一直坚持集约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正在向低碳经济这种新发展模式转型。本课题利用统计监测数据和大量走访调研材料,对全省开发区(园区)的低碳经济及低碳产业集群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剖析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思考浙江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对加强开发区(园区)的长远发展和做好有关产业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当前,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革命,“低碳经济”成为最热门的字眼,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2007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和新秩序,在本质上是和中国正在推行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相一致的,将从根本上、全局上长期影响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地方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战略。

浙江开发区(园区)是全省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早于2006年就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指导意见》的决策,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已“先行一步”。浙江开发区(园区)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强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建设改造、清洁生产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面对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的重大压力,积极探索和率先走出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路,任重而道远。

一、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的能源前景:创建低碳经济》,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说法,但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目前,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虽然大量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和补充,但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在国内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庄贵阳提出的定义:“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低碳经济对中国的涵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要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碳排放逐步降低。”

(二)低碳经济的国内外发展动向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求新的增长动力。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设想,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尤其是开发区已开始启动。如上海已开始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2010年3月,我国首个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平台——“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成立,联合国工业发展署驻华代表处、法中能源协会、日本综合研究所等18家单位成为其合作伙伴。苏州工业园区正在充分发挥中新合作优势,争创全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体系主要包含低碳指标、低碳产业、低碳城市、低碳环境、低碳文明等五个方面。

(三)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开发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园区)已成为浙江最具有活力、最具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极。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以约占全省土地面积1%的开发面积,创造了全省38.9%的工业增加值,实现了36.9%的出口,贡献了35.9%的税金,吸引了63.0%的外资进入。但毋庸讳言的是,开发区(园区)产业“低端”特征仍较为明显,给环境和资源造成了长远压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形成低碳产业集群,逐步摆脱被“碳锁定”的局面迫在眉睫。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一方面,随着开发区(园区)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用电总量比上年增长11.8%。另一方面,与国内先进开发区相比,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5.0%,但比上海市开发区高出了37.3%。因此,开发区必须致力于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尽快推进经济发展模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逐步建立起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生产体系。

3.占领发展先机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产业层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及低碳能源等方面,会涌现出大量新的产业链。浙江开发区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抢抓“低碳经济”先机,实现跨越发展。

4.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发区(园区)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摒弃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的老路子,要走集约型、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角度来看,开发区(园区)必须坚定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理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浙江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浙江开发区(园区)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为基础,坚持集约开发,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化规划和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创新发展理念,强化“低碳”政策扶持力度

开发区(园区)通过打造“低碳财税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了节能降耗财政专项资金、孵化器专项资金及科技费用等政策措施,对推广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重点示范项目等给予一次性补助。通过财政奖励、补助等措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如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研发费加计扣除减免等相关税费政策,2009年减轻企业负担近5000万元。

完善信息技术功能,强化个性化服务,审批关口前移,尽量让审批权限下放到办税服务窗口,落实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等相关制度,减少上门办事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企业人力、物力,也减轻了城市交通拥堵压力。同时,在开发区管委会机关内部大力建设“低碳机关”。转变办公方式,节省能源和办公资源,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

(二)大力加强生态化建设规划和改造,积极改善环境质量

自2006年启动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开始以来,对园区生态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如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工业区生态创建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全省开发区(园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环境监测力度,积极推进ISO14001认证工作和集中供热,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增强,园区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统计监测显示:至2009年底,全省有83.0%的开发区制定环境报告及信息公开制度,对区内大气、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进行公告;有56.9%的开发区(园区)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有70.5%的开发区(园区)建立了循环经济规划;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减少18.4%,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减少9.7%;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中水回用率40.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67.8%和52.3%。

(三)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能源的高效使用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开发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按照低碳经济理念,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逐步淘汰高能耗产业。另一方面,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工作,对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等进行改造和开发、节能节水效果较为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1.加强管理创新,采取“能耗级”管理模式

开发区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强制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通过制定一系列引导和鼓励性的文件,明确奖惩措施,推动园区企业开展产业优化升级,改变能源利用模式。按照能耗水平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对高能耗且产能过剩产业,采取逐步淘汰管理模式;对其他高能耗企业实施能源审计和对标管理模式,按照清洁生产要求进行“降碳管理”,能源利用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对能效水平居中游企业实施“提升潜力”管理模式,这部分企业在开发区中占有较大比重,帮助企业调整现有产品结构和挖掘能源利用潜力,不断提高能效。

2.企业能耗水平不断下降

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开发区(园区)能耗水平不断下降,2007-2009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在8%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分别下降5.3%、4.9%和3.6%,能耗水平呈逐年下降之势。分市看,2009年,绍兴、宁波和衢州等3市开发区(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较大,均在12%以上,宁波、衢州和台州等3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下降幅度较大,均在8%以上。

3.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较快

环保设备制造业是环保产业市场体系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专业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废旧物品加工以及工业材料回收等专用设备的行业。近年来,浙江开发区(园区)在环保设备制造方面发展较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赢利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如诸暨经济开发区,拥有规模以上环保专业生产企业10家,2009年实现产值在30亿元以上,形成了以菲达集团为龙头企业、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若干加工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300MW以上大型燃煤电站除尘、输灰、脱硫系统环保装备总成套能力的国内环保生产基地。

4.开发区(园区)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耗之间逐渐“脱钩”

向低碳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不断“脱钩”(decoupling)的过程。顾名思义,“脱钩”就是指用少于以往的物质消耗产生多于以往的经济财富。目前,脱钩指数作为脱钩指标的具体测量度,使用较为广泛,主要反映经济驱动力(如GDP增长)与压力(如环境污染)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具体公式为:

DR=(EPt1/EPt0)/(DFt1/DFt0

其中:DR为脱钩指数;EP代表环境压力变量;DF代表经济驱动力变量;t1,t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由于受数据支撑限制,本文用工业增加值[1]作为驱动力指标,用工业用电量作为压力指标,进行近三年来开发区(园区)脱钩指数的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浙江开发区的脱钩情况。

img109

图1 全省开发区(园区)工业增加值和耗电量增幅

从图1结果可以看出,从2007年上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用电量增长率,但两者逐渐靠拢,说明开发区经济增长极大地依赖于物质消耗,两者之间处于“耦合”状态。从2008年下半年起,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工业用电量增长率,并呈现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可以说,开发区(园区)经济体系进入“相对脱钩”阶段。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

浙江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引进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延伸产业链,包括现代物流业、咨询广告、现代金融、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开发区(园区)新引进项目中,至2008年上半年服务业已超过工业项目数,2009年新引进服务业项目比重更是达到59.1%。

表1 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新入园企业情况

img110

1.努力向设计和品牌发展,拉长“微笑曲线”。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仅仅拥有中间环节是不够的,制造业前端的产品技术设计和开发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营销网络搭建密切相关的,属于高附加值的环节。浙江开发区内企业的理念已悄然改变:立足原有的加工制造主业,大力提高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竞争能力,变产品“制造”为“创造”。

2.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业是园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配套产业。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物流得到发展。如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引进丹麦马士基、德国DHL等著名跨国物流服务商。2009年,全省开发区内物流企业达771家,同比增长27.4%,实现营业收入203.77亿元,同比增长15.3%。

3.楼宇经济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园区楼宇经济充满活力。近年来,一些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开发区,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新区的重要阶段,向空间要效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开发区新的税源增长点。2009年,全省开发区共引进总部项目28个,其中嘉兴13个,杭州和宁波各有6个,温州、绍兴和金华各1个。如嘉兴工业园区的中国长三角·嘉兴总部商务花园,主要引进企业的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和销售中心等,目前已有4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加盟入驻。

4.动漫创意产业充满活力。开发区通过搭建资本平台为推手,发展“资本+智力”模式,积极培育动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形成了创意策划、研发制作、衍生产品开发、市场运营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独特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如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园作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至2009年底已有近83家动漫和网络相关创意类的企业入园,创作了《虹猫蓝兔光明剑》等34部原创动画片,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人民币

(五)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改善能源产业结构

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规定,新建12层以下的建筑,应当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2009年杭州市适时启动了“阳光屋顶”计划,嘉兴宁波等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产业规划,这些政策为太阳能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目前,浙江开发区也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领域投资加快,主要集中在太阳能产业和风电产业等。具体如下:

1.太阳能产业

太阳能发电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之一,太阳能产业包括太阳热利用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其核心组件是太阳能电池,可分为晶体硅和薄膜电池两大类。浙江开发区(园区)从太阳能产业的上游产品——多晶硅原料和硅石提炼成硅棒、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生产、封装,到电路板制造和应用发电,以及辅助产品(如黏合剂)的产业链基本形成,并初步形成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形态。

(1)嘉兴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

近年来,嘉兴市光伏产业呈现飞跃发展态势,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也是浙江开发区(园区)中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早、较为成熟且渐成规模的产业集群。主要有平湖经济开发区、桐乡经济开发区和秀洲工业园区等光伏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孵化、转化、成长和壮大的产业集群。

(2)绍兴上虞光伏和节能灯集群

目前全球白炽灯与节能灯的使用结构是4比1,而我国是7.5比1,节能灯替代白炽灯空间巨大,未来5至7年全球节能灯市场商机无限。上虞是全球最大的照明产品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向绿色照明领域阔步迈进,产业及时得到更新、升级。如上虞经济开发区内,阳光集团与飞利浦、东芝、欧司朗等国际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智能化控制器、绿色高效照明光源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创新;2007年成功引进的碧晶科技,从冶金硅中提纯晶体硅的工艺,使晶体硅的纯度达到99.9999%,破解了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原材料“瓶颈”;2008年又引进龙柏光伏年产100MW太阳能用单晶硅片项目和晶盛机电年产300台单晶生长炉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3)衢州开化的硅材料集群

衢州市的光伏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开化县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半导体材料工厂——浙江开化601厂,主要为军工产品配套提供单晶硅片,“嫦娥工程”的成功探月表明开化太阳能单晶硅片已达领先水平。钱江源头的开化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标准,是全国发展硅电子产业的理想区域,开化不仅是信息产业部单晶硅定点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浙江省硅产业基地,现已形成从多晶硅到单晶硅棒(片),到太阳能电池片、组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4)杭州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基地

起步较晚的钱江经济开发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走“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以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晶硅太阳能电池两大产业链为纽带,两轮驱动大力发展和建设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开发区在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光伏企业的基础上,加强光伏上下游及配套项目的引进,初步形成了“硅料-铸锭—硅片—电池—下游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的集聚效应凸显。

2.风电产业

随着浙江第一个大型风电项目——慈溪风电场工程首批两台风力发电机组于2007年并网发电,浙江风能开发利用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风电装备领域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诸暨经济开发区,2009年产值超亿元。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愈来愈多的民营资本准备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

3.水电产业

浙江的水电产业以水电设备制造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杭州地区,以萧山和桐庐开发区(园区)为主,已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全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如桐庐经济开发区富春江机械工业园区,云集了以东芝水电设备(杭州)有限公司、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6家水力发电设备制造知名企业。如通用电气公司的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中心落户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通用电气公司在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电设备制造项目,主要生产水轮发电机及其他部分的水电设备。

4.核电产业

浙江是我国大陆地区核电的发源地,从1984年秦山一期开工建设到三期,浙江制造业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已有70多家企业的产品进入核电厂业主的采购目录,有100多家企业为核电站建设服务。浙江开发区(园区)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核电装备制造业基本以民营企业为主,后发优势表现突出,在核电产业方面主要定位在核电辅助设备制造和有关核电的运行服务,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条件,品种门类不断增多,特色优势日趋明显,初步形成了温州工业园区的核电泵阀产业集群、绍兴的核电配套辅机产业集群等。

(六)科技创新服务力度加大,助推低碳产业发展

开发区(园区)加大科创中心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配套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力度,发挥平台优势,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研究开发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低碳技术,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吸收利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低碳技术体系,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据统计,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增投入资金3亿元,同比增长58.6%;新增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同比增长8.9%,新增孵化项目665个。

目前,全省开发区(园区)建立了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81个,其中国家级55个;2009年园区内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206.16亿元,同比增长15.5%;技术成果引进费用36.15亿元,同比增长10.5%;创新产出成绩斐然,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约达20.6%。近年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出发点,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为浙江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碳氛围不浓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较为模糊

上半年,我们分别对绍兴袍江、上虞、嘉兴、秀洲和杭州几个有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区(园区)进行了低碳经济专题调研,与园区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走访园区内相关企业,了解各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开发区(园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是比较初步的,更多的是停留在节能减排的层面上。

管委会层面:共性地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模糊的,甚至是不确切的。知道低碳这个词,但不知道究竟哪些方面与此有关,尤其是产业方面,更不清楚怎么样去引导和推动园区自身和园区内企业参与低碳经济。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关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度等,还无法承担起领导或推动开发区(园区)低碳发展的重任。

企业层面:部分企业已经自发地吸纳和融入了低碳经济发展,并取得了较大受益,获取了更好的发展。但很多企业对低碳经济并不十分了解,不清楚怎么融入低碳发展的大潮中,或者对低碳经济发展不重视,基本上不关心,企业领导和员工低碳发展意识欠缺。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的利用成本高,短期收益不明显,与传统高碳能源相比,竞争优势难以体现。

表2 全省开发区(园区)技术创新方面情况(个)

img111

(二)低碳企业规模有待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江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浙江约占四分之一,江西和安徽等省份约占四分之一。与江苏、河北保定等光伏企业多为“大个子”不同,浙江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规模普遍不大,以“小个子”居多,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部分企业产品难以被市场了解和接受。

另外,浙江开发区(园区)新材料、新能源等低碳产业虽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与世界上技术相比,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与日本、德国、美国的差距很大,屋顶并网系统和“建筑光伏”一体化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进一步制约了浙江开发区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前期投资较大,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光伏产业上游原料的技术壁垒高,主要由美、日等国控制,获取技术困难,造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较为缺乏,技术和设备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品牌少,缺乏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全省开发区高新企业仅占3.3%,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2%,直接从事研究开发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5%,大专及以上学历或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16.8%。

表3 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情况(%)

(三)开发区产业结构“偏制造业”,碳锁定任务突出

近年来,浙江开发区(园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引进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园区产业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重”、服务业“轻”的格局仍较为突出,服务业占园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很低。2009年,全省开发区(园区)全部企业中工业占57.8%、实际引进内资中工业占73.1%、实际到位外资中工业占82.0%。从园区主导产业看,纺织服装业、化纤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数不少,据初步统计,以纺织服装化纤制造为第一或第二主导产业的园区有41家,个数占全省开发区的三分之一多。同时,制造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能源强度仍然较高,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低碳经济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种以发展工业为主、以煤炭作为能源消费主体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对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浙江开发区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

四、浙江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及思考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项经济愿景,更是一项社会工程。从浙江省情况来看,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进一步发展面临较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因此,浙江开发区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尤其是整合提升后,开发区(园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面临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统筹考虑,积极探索和率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的发展新路。

(一)指导思想及重点发展领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好招商引资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探索一条符合浙江开发区(园区)实际的低碳发展之路。

以开发区(园区)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引进和培育低碳产业,形成低碳经济集群。重点发展低碳电子信息产业,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低碳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发电和光伏产业、风电设备制造、核电设备制造业和水电制造业及其他新能源产业),低碳新材料产业,低碳服务业(重点发展低碳物流、科技咨询、信息服务、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

(二)尽快制定浙江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抢占发展先机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一股“低碳经济”热潮,有关专家预测,低碳经济将是第五次经济浪潮,必将给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带来巨大变化。因此,浙江开发区(园区)应创造条件,率先突破,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具体包括研究制定开发区(园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有关低碳经济优惠政策、着手建立浙江低碳经济示范区等。

(三)多举措并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目前,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支撑点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提到议事日程,培育新能源产业的政策近年来陆续不断。浙江开发区(园区)发展新能源,要因地制宜。首先,要充分发挥现有园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作用,确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执行监督体系,避免出现另外一种方式的产能过剩;其次,大力发展核电设备制造业,继续加大现有主要产业基地的培育力度,如杭州的核电数字化仪表产业集群、温州的核电泵阀产业集群等;第三,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现有嘉兴、绍兴等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第四,在开发区内打造低碳产业集群,提高节能减排和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

(四)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将传统制造业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

结合各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建设一批低碳产业集群,提高低碳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把好招商引资关,发挥总部经济招商载体作用,坚持低碳理念,从源头上杜绝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项目进入;二是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发挥园区技术研发中心的平台作用,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和低碳产业科技孵化中心,大力推进开发区内企业低碳共性技术的研发,为企业在节能减排、能源清洁化、新能源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培育和壮大低碳产业;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和园区内制造业进行配套的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五是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全面促进节能减排。

(五)推广清洁生产,继续加大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将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

浙江开发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必须实现煤炭产品清洁化,延长煤炭上下游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和帮助企业参与CDM项目,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依托清洁发展机制,加强和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如浙江南派服饰有限公司就是浙江参与CDM项目较为成功的案例,应用纳利斯蒸汽节能器和“一汽三用”技术对原蒸汽系统进行了改造,年可节约煤炭183吨,节约用水1678吨,节约用电7888千瓦时,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六)加强碳市场交易,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育和机构建设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强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强碳交易资本市场的秩序建立和完善。一是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碳排放的法律地位,做出准确的界定,明确企业、政府的法律义务和权利,企业违反特定的法律义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财税政策体系建设;三是建立以现货交易市场为基础、期货交易方式为主、项目合作为辅、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四是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力度;五是着力培育和储备低碳领域人才。

                 课题负责人 何 荆

课题组成员 总队服务业调查处 丁建红 尚国强 徐 涓

             绍兴调查队 韩柏昌 蒋燕青

             嘉兴调查队 葛雪梅 余 倩

               执 笔 丁建红 蒋燕青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周冯琦,刘新宇.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9低碳经济专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严勇.碳约束下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研究[J].价格月刊,2010(5).

[6]杨爱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政策架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9).

[7]梁猛.金融业如何支持低碳经济[J].中国改革,2010(5).

[8]张青.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新机遇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0).

[9]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10]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

[11]浙江省统计局工交处.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分析[M]//金汝斌,梁普明.2010解读浙江经济.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注释】

[1]目前,浙江开发区(园区)经济还是以工业产出为主,对能源的消耗也是以电力消耗为主,因此,用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用电量来进行脱钩指数测度较具代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