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碳生态城市研究

低碳生态城市研究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低碳生态城市研究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汪梦竹一、引 言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
低碳生态城市研究_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低碳生态城市研究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

汪梦竹

(苏州大学)

一、引 言

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能否切实贯彻新的理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由于资源环境成本总量的迅速上升,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矛盾和生存压力。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持续快速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能否切实贯彻生态化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发展能否成功转型、能否对扭转全球生态格局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之路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新概念,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给出的定义各有侧重,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可解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3个外延[1]

外延一:自然环境→生态化,即充分尊重自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生态格局,充分保护物种多样性、生态自然、自然地形风貌和能源储备等,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始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观有机统一起来。

外延二:经济发展→低碳化,即朝着实现经济发展与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努力,提高碳效率,使城市经济发展在低碳模式上运行,采取政策、能源、技术、市场和社会五位一体的低碳组合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外延三:社会生活→幸福化,即在实现外延一和二的过程中,使城市居民直接地而非间接地在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幸福感受度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是对提高和保持“生活品质”的追求,“国民幸福总值”比“国民生产总值”更重要。

(二)基于低碳情景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目标设计

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遵循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对于中国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计为,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2]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争取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表1)。

表1 基于低碳情景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目标设计

(续 表)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211

三、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内,总面积约31平方千米,规划居住人口35万。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核心目标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成为新型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模式的示范区。

(一)中新天津生态城低碳生态发展的特色分析

实现中新天津生态城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基于滨海新区城市区域共同的规划愿景和功能优化,坚持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同时缔造,将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个整体,以共同的目标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

1.自然生态协调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尊重区域自然生态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以多级水系、绿色网络为骨架的复合生态系统。以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为生态核心区,建设6条生态廊道,加强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系统的连接,形成开放的生态空间格局,实现区域生态系统一体化。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格局,保留西南侧水系入海口的大面积生态湿地,形成咸淡水交错的复合式水生态系统;预留七里海湿地鸟类迁徙的驿站和栖息地,保障“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向海边的延续;完整保留蓟运河故道,保障北部蓟县自然保护区通往渤海湾廊道的畅通,形成以河流为脉络的区域生态网络(图1)。

图1 中新天津生态城区域空间结构图

2.区域政策协调

结合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制定实施具有生态城特色的各项政策,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参与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规划管理制度上,推进空间研究,融合政治、社会、环境、交通等因素,实现空间发展战略。在建设模式上,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建设上实现城乡接轨、城乡融合。[4]在生态环境政策上,建立有效的区域联合治污机制和区域污染协调机制,改变上下游各自为政、治污脱节的现象。在城市管理模式上,完善区域综合执法管理、运营维护和应急处理等机制。

3.社会文化协调

由于外来人口急增带来的文化碰撞和文化建设滞后,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开发建设中难以形成统一的社会生活秩序和规范。为“突出河口文化特色”,需要在传承津派文化、汉沽海盐文化的基础上,倡导生态主义的简约质朴理念,塑造生态城市文化。在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上,大力保护大清工部地、大沽炮台等历史遗迹,保育海盐、河口生态文化,培育河上船家文化和旅游文化。在传统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上,主要是保护人类学意义上的场所、河口生态文化记忆和民间非物质文化,建立北塘海鲜美食文化和曲艺欣赏文化的一体发展模式。在生态新文化的开创上,倡导生态主义的新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以创意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辅翼的生态新经济;实现中国和新加坡乃至其他国家多元文化的汇合,创立生态城特色的文体品牌。

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市是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和循环经济等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总的来讲,推动其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确立总体战略目标、有序推进碳减排

明确碳减排目标,系统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途径研究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基础,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步骤、分阶段、重点突出地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碳减排”与“碳补偿”行动,短期内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中长期力争实现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远期力争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前提下经济稳步增长的目标。

(二)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引导低碳城市规划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套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和指导城市规划建设。

具体来讲,这套评价标准应结合不同类型的城市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监测和考核。指标体系分别通过以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同时还应注意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城市发展阶段等因素来分类考虑,设置不同的标准值进行考核。最后还要将各项指标与规划相结合落实到空间层面,创新不同尺度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在规划上充分体现低碳、生态的原则和目标,将低碳、生态落到实处。[1]

(三)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保障支持低碳发展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还离不开城市公共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就制度层面而言,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十分关键,因此需要系统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法规制定,建立适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引导和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

“低碳”、“生态”的理念除了应该将其贯彻于各项城市建设中,还应将其逐步引导到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中,以此来逐步调整城市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旧有的粗放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大力鼓励市民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促进市民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体现绿色生活理念。[1]如:推出鼓励政策,引导市民外出以公共交通或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为首选,购买小排量汽车等;在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广太阳能和节水节电设施的利用;倡导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不使用塑料购物袋等,另外还应积极改善条件,为市民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等绿色行为方式提供方便。

(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稳步指导城市建设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各国也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于本国的短期内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中长期力争实现保持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远期力争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前提下经济稳步增长的目标。

五、结 语

现在,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之路刚刚起步,针对不同国家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以及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技术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努力克服,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责任、挑战和机遇已经使我们成为时代的创新者和实践者,未来我们必然要积极行动起来,坚定地推动城市发展朝着低碳生态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11.

[3]王如松.生态城:绿韵红脉的交响曲[A].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课题组.导航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实施模式(跋三)[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郝文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渐进式路径[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6).

[5]周岚,张京祥,崔曙平等.低碳时代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走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之路[J].中国园林,2010(7).

[8]戴亦欣.低碳生态城市政策体系与管理体系[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