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碳产业集群

低碳产业集群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与中国正在推行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相一致的,它将从根本上、全局上长期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中国地方产业集群。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导向模式。

  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与中国正在推行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相一致的,它将从根本上、全局上长期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因此,将低碳经济提高到中国未来经济的主流模式角度来认识,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低碳经济将深刻影响着中国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战略;其中一批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组织载体;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对于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目标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一、低碳产业集群的宏观背景及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区域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区域分布上看,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浙江、福建两省集群经济产出已占到这两省工业的50%。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产业集群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也展示出强劲的活力。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中国地方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小型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为主体。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产业集群政策已成为许多地方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耗能较高,污染较重,对环境与资源构成较大压力。为应对这些问题,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企业[2007]2897号)。这是第一个在中央政府层面制定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门文件。该文件提出,要切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选择若干产业集群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产业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和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当前提出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就概念来说,这是全新的,但其中部分内容实际上已在探索之中。低碳产业集群的提出,立足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立足于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提高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长远需求,其内涵的深刻性超出了以往所谓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的范畴。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导向模式。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这里的技术创新指产业集群中被少数企业所试用或者被广泛采用的新型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则可能包括一系列共性平台的使用或者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的建立,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二、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一)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中国产业集群总体来看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最近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地方产业集群问题时,深刻地指出:被锁定在低端的中国的产业集群架构起所谓的“世界工厂”,这个工厂的产品用于满足欧美发达国家的需要。欧美发达国家一方面将高价值环节拿走,一方面又将高排放高能耗的环节弃留在中国。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这一点,甚至连欧美舆论也毫不讳言。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10月5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中国碳排放”。它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工厂生产同一件产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欧洲工厂多1/3,而且在运输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最近,还出现了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从根本上应对低端高碳产业集群在我国环境与资源方面造成的长远压力,中国目前遍布于各地的高碳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逐步摆脱被“碳锁定”的局面。

(二)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据测算,中国资源的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提高产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据统计,1900~2004年全球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约80%是工业化国家排放的。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58.98%,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28.03%。

  就中国而言,对比国际上工业化进程初期的资料,在人均GDP处于500~3 500美元阶段时,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日本同一发展阶段的人均排放量相当;略低于西欧的人均排放量。一方面,我们坚持认为当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像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一样,是生存型排放;另一方面,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中国应当坚定地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下去,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四)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在应对城市发展一系列压力的过程中,开始了新型城市化的探索。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面对能源超常利用压力、生态环境改善压力等。有关学者关于新型城市化的目标设计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到2050年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了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

  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发展低碳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应以低碳经济为模式和方向;在产业集群中直接就业和间接服务于该产业集群的市民应以建设低碳社会,推行低碳生活为模式和方向;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应以提供低碳基础设施、实施各项低碳产品和行业标准为模式和方向;科研机构、大学和质检等机构应以提供低碳知识与技术,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模式和方向。总之,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低碳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在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系统中,可持续发展是低碳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也是低碳产业集群追求的目标,它引导着低碳产业集群在生产结构、工作方式、组织形式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进行着改进。在内部动力中,政府的政策制定对于集群企业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征收环境税以及实施低碳补贴,必然会影响低碳经营和传统经营两类经济主体力量的对比,从而改变市场竞争格局。此外,政府的舆论宣传也会影响消费者偏好,进而影响市场需求状况。外部动力通过建立标准与构筑低碳壁垒,也对低碳产业集群企业起到推动作用。各个动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发挥协同作用,实现系统整体低碳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低碳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由根本动力、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所组成,这些动力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如图2-4所示)。

Image

图2-4 低碳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一)低碳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思想基础——可持续发展观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界定成为各国学者从治理自然生态失衡角度阐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低碳经济是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乃至生活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路径。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整合产业集群产品供应链,做到节能、减排、企业效益三方面兼顾,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经济体系。从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为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观念上的动力,并规定其发展的方向和范围,而低碳产业集群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重要的实施载体和表现形式。低碳产业集群的提出,是立足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是立足于提高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长远需求和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其内涵的深刻性超出了以往“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的范畴,将深刻影响中国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性载体。

(二)低碳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动力

  构建低碳产业集群的关键:一是政府的政策、制度创新;二是低碳技术的创新,辅之以公众的参与机制,形成了低碳产业集群的主要推动力量。

  1.政府低碳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创新

  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是低碳经济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其基本要求是通过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业集群组织和个人的经营或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

  产业集群低碳创新政策包括政府低碳创新政策和企业低碳创新政策。政府低碳创新政策,是指在一个时期内指导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的全局性和原则性政策,主要包括低碳发展规划、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科技和产业政策等。产业集群内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国家低碳经济的法规政策体系指导下,根据本集群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低碳政策或法制手段来制约“高碳”行为,加大财税调节力度,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出口产品征收关税,加大企业节能减排、设备更新改造的税前投资抵免,对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给予税收优惠,对消费者购买节能减排产品给予补贴。低碳科技政策主要包括低碳科技奖励、技术转让、技术中介、技术评估、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安排。低碳产业政策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面向低碳创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企业低碳创新政策主要是关于企业内部的低碳技术研发、引进、扩散、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低碳创新政策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建设极其重要的软环境,能保障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

  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的制度由法律规定形成;非正式制度则由社会习俗、默认的交易“游戏”规则和集体行为惯例等构成。本书所指的低碳制度创新主要是在正式制度方面,因为其优势在于它具有强制性,有时比非正式制度作用更大、更直接。集群政府的低碳制度创新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起完善的低碳绩效评价制度。要建立数据丰富、客观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化政策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对碳减排的潜力、成本与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科学、公平的目标责任制,加大正向激励的力度,对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实施低碳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超标的组织和个人要依法惩治。

  (2)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加强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监测制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

  (3)发展绿色金融。低碳市场的发展将引发两类金融需求:一是由煤电替代引发的绿色电力投资需求;二是由碳排放权交易引发的碳金融及其衍生品需求。两类需求内容涵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绿色信贷的评价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应给予信贷支持;反之,给予严格的贷款控制。

  2.低碳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低碳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低碳技术的推动。低碳技术是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动力。低碳技术创新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体系。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要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相应地要做好低碳创新主体、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方式、创新价值的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工作。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角色,主要包括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以及民间组织等,其中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的第一主体。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动力机制各个环节的有效连接与合作,形成外部交易、组织内部连接、政府促动等组织架构。这些组织架构主要表现为一元架构(企业为主,或者科研院所为主,如实验室低碳技术研究)、二元架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政府等)、多元架构(产学研结合、企业集群创新)。低碳创新方式是指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与资源配置结构的关系总和。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低碳创新方式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3种方式。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就是促使产品增长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低碳产品增值,并通过占领与扩大市场份额、拥有广大消费者,将低碳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强势,最终给低碳技术创新者带来丰厚的利润。

  (2)低碳技术创新的重点。要实现产业集群中碳预算平衡,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技术上要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低碳能源,在优化低碳能源的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用低碳能源去置换、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二是发展碳吸收技术,通过碳捕获和封存增加碳蓄积,减少产业集群生态圈的碳循环通量,促进碳平衡;三是增加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农田改造和水资源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3)开展国际低碳技术合作。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水平,除了要依靠国内的自主创新之外,还要加强国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加强国际间技术的合作和转让,能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的成果,大大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3.公众参与机制

  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做好工作,也需要产业集群的公众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提升“节能减排”意识,积极参与到低碳消费的活动中。由于“低碳程度”的不同,涉及的具体内容也各异,在目前我国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包括5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使用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从而推动集群的低碳转型。

(三)低碳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动力

  1.国际贸易中的碳关税和碳壁垒

  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国际上已启动碳揭露项目,要求对产品的碳足迹进行检验和标示,已成为国际认同的惯例,未公开碳足迹信息或碳揭露不良的企业,将会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投资者的压力,被要求进行改善,否则拒绝进行交易。许多国家纷纷立法开征碳关税,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低碳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道生死门槛,同时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2.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制度的激励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以利用“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现有的碳生产能力,即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GDP,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或1/5。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10%,年均增长2.6%,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中国在减排方面遇到的国际政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要树立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我国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限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和产品。2009年12月16日,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布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确立自愿减排量的检测标准和原则,并规定自愿减排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内容,为国家征收能源税、完善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奠定了制度和技术基础。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规定,也促使产业集群内的各主体加快低碳建设行动的步伐。

  3.市场经济绩效的影响

  市场绩效促进节能减排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价格调整每个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达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优配置。只有当环境压力对企业的经济绩效造成影响,才使企业有实施低碳经营的动力,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企业低碳经营提高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通过低碳经营降低产品的碳足迹,增加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消费者主权”和“顾客是上帝”的观念,消费者的观念和偏好,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而言,无疑具有引导产品质量、性能以及服务等进行改进的重要作用。消费者对高碳产品的抵制,对低碳企业、产品的认可度和积极购买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经营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通过碳交易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经济收益。碳交易(即碳排放权交易)就是碳减排购买协议。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碳排放交易所,发展中国家也借助清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碳市场。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是推进以能源为主的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和环境税费改革,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积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间和企业间碳排放交易市场。2008年8月以来,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成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所,各个省、市也纷纷建立相关碳交易机构,这些为产业集群中的经济主体进入碳交易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可以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为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把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分配或拍卖给产业集群中的使用主体,让其通过碳交易市场盈卖亏买。

  最后,随着国家一系列限制碳排放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集群企业的低碳经营如提高能效、利用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如风能、核能、水能、太阳能等),会得到国家的政策性扶植和补贴。企业申报联合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不仅仅是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的难得机会,更可以为中国的环境治理带来收益和经验。与此同时,企业高碳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会小于违限所付出的成本,甚至遭到关停并转。

  综上所述,构建低碳产业集群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根本动力、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协同作用组成了动力机制系统。这个动力机制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性的整体运作推动了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以根本动力为导向,以内部动力为主导,以外部动力为辅助,重点做好集群政策、制度的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创新,以调节和优化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系统,提高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要立足产业发展和经济规律,提高动力机制各要素的积极性,多方努力,共同配合,才能推动低碳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

  基于以上理论思考与实践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推进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

  确立低碳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领域;研究低碳产业集群体系规划;编制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交通与物流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扩大产业集群地区的碳汇系统规划等。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既可以在特定的产业集群中展开,又可以结合部分市(县、区)开展的低碳城镇规划进行。规划试点工作要与低碳经济研究相结合,取得经验并逐步推广。

(二)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一方面要发挥全国性中小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产业集群地区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纵横交错的组织体制。各级政府要与行业协会形成合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支持行业组织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宣传与培训工作;二是鼓励行业组织进行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三是授权行业组织加大淘汰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四是政府通过行业组织实施一批中小企业节能的激励措施;五是政府与行业组织、企业界共同努力构建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在众多的产业集群地区,政府和行业协会都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节能新机制,积极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及采用国外先进节能技术等节能管理新模式。

(三)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低碳产业集群

  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的产业集群的重心在工业制造方面。当前,要正确处理好工业立市和服务业兴市的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一步,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这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重要方面。以生产业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就要着力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的问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行业。为此,围绕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要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块规划建设、服务业项目推进建设、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服务外包产业、服务业招商引资、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等领域的工作。

(四)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环保节能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当前,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不能在低层次、低技术水平上盲目发展低碳产业。比如,我国低水平的光伏产能、风电设备因重复建设,出现了产能过剩。应当说,各地积极规划建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正常现象。关键是要加强政策调节,既要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支持这些地区开展以新能源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又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或法规限制地方重复建设,鼓励创新开发更节能、更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率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低碳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