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夯实物质基础

夯实物质基础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经济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与否,成为未来浙江经济能否平衡较快发展的关键。另一种观点认为浙江经过30年高速发展,尤其在目前较为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增速必然下滑。前者静止地看发展问题,没有意识到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规律,片面追求增长高速度。而第二种倾向片面强调困难,未能充分认识到浙江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认识到经济适度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进一步夯实物质富裕的坚实基础,为建设精神富有社会提供强大支撑,需要我们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比较充分,收入普遍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完全消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臻完善,人人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改革创新驱动、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一体推动的发展格局,使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普惠性显著提高。

一、浙江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物质发展环境分析

1.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2008年以来,浙江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经济运行的要素环境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浙江经济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与否,成为未来浙江经济能否平衡较快发展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或地区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将呈现出如下特征:经济增长率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速增长期(5%~8%)、第三产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城市化率达80%以上、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发展并超过外来投资。从浙江目前的情况看,上一轮制造业发展所形成的增长效应已基本释放,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待培育,经济增速平缓下滑将属于正常现象。由于国情与省情差异,浙江省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高,省外国内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省际资本、劳动力与商品自由流动,使浙江省经济发展能充分利用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与省外资源,这一阶段浙江省经济增长率仍可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可望保持在7%以上。

2.增长动力发生显著变化

未来浙江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三驾马车”协调推动经济增长,面临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不再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速,转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关键之举。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带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使浙江的结构调整面临难得机遇。浙江经济将继续由传统发展方式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型,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将不断调整和完善,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得以提升,居民消费和企业转型升级活动对消费、投资增长的作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民间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将成为进一步启动浙江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实现浙江再次超越和领先的重要路径,成为引领浙江发展的重要依托。依托四大战略平台和14个产业集聚区,全省进入陆海统筹发展新阶段,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浙江优势产业将得到重点培育和发展。以龙头企业培育、空间平台优化、重大项目带动、创新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支撑等“五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将持续推进。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创新能力将日益提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显现,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销售收入、利润占全省的比重也将继续提升。

3.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再次创新

在转型阶段,由于原有的经济稳态结构被打破,新的经济稳态结构尚未形成,经济结构处于调整和重构过程中,因而对外部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伴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资源要素约束的不断强化,浙江的开放型经济将面临重要的转折点,逐渐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浙商对省外、国外投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将减缓国际市场低迷带来的冲击。伴随产业转移与投资发展,省际贸易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势头,从省外大量输入原材料与半成品加工制造后出口成为浙江开放型经济的新模式。受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市场需求弱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加之浙江传统轻工产品出口面临来自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拉美发展中国家日益严峻的竞争,未来浙江的出口将难以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而进口得益于资源性产品价格趋稳将迎来良好机遇,相对快于出口增长,未来外贸顺差占GDP的比值将持续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将进入成熟发展期,与浙江经济的发展速度产生较大关联,较难出现20%以上的高增长,而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幅将高于制造业,浙商对外直接投资则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顺应这一形势,以获得国内外两个资源和优化自身结构为根本动机,处理好“走出浙江”与“发展浙江”、“闯天下”与“强浙江”的关系,以创新为核心推进外贸与省际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对外投资与择优吸引国内外投资将成为创新开放模式的重要内容。

4.民营经济政策环境尚需改善

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后,马太效应将强化,企业间的分化将加剧,市场竞争趋烈,小微企业生存将更为困难。加之国内产业政策重在扶持大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在融资、土地供给方面难以取得公平待遇,面临的困难更大。随着2010年年底以来货币政策的从紧,对浙江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更为直接,尽管目前因经营困难破产的企业数量较少且集中在个别地区,但如任其发展将对浙江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如减税、延长优惠政策、清理行政收费等针对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将在未来得到强化,有助于企业改变外部环境增强竞争实力。随着旨在推动整体需求的宏观放松周期的陆续启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将有所缓和,为缓解外部需求大幅下滑的财政刺激方案亦将出台,这些将有助于改善浙江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

二、进一步夯实浙江物质富裕基础的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

目前针对浙江经济发展速度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是不考虑时势的巨大变化,观念仍固守定势。习惯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认为浙江经济增速下滑不正常,仍喜欢将浙江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作比较,不切实际地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千方百计地要求浙江“经济增长也走在全国前列”。另一种观点认为浙江经过30年高速发展,尤其在目前较为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增速必然下滑。认为不必关心增长速度,主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两种观念都有其偏颇性。前者静止地看发展问题,没有意识到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规律,片面追求增长高速度。而第二种倾向片面强调困难,未能充分认识到浙江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认识到经济适度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这两种倾向对浙江经济发展的误导性,是我们必须谨防的。

2.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业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观念,重视经济的平衡较快发展,更注重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致力节约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吸收国内外先行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把节能减排、工业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与高污染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目前阶段,浙江要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长期不懈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以保持浙江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在不影响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下,尽量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避免经济增速大幅回落,规避低增长给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冲击。

3.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力推工业强省建设,大力提高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紧密结合,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大对企业研发的财政税收扶持力度;促进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联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利用块状经济优势,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引导传统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将重心转移向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两个高附加值“微笑曲线”两端,给中小企业让出制造加工的中间环节,即将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环节让给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则主要向技术研发与品牌营销两端转移;鼓励企业生产设备升级,促进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导企业引进专利与先进的产业技术与工艺;加大力度引进各类技术人才。

4.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不断改善民生,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建立完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完全消失,基尼系数小于0.4,更多家庭拥有财产性收入。推进充分就业,使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建立覆盖中低收入居住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

5.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

把国际化作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构建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着力提升浙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主动吸纳和整合资源,不断提升自身驾驭经济国际化的能力;努力强化国际化对“两富”的提升作用,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力求我省获取最大的分工利益。不但要经济领域的国际化,而且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应更多地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要市场层面的国际化,而且更要积极推进企业经营、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国际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促进外资企业的中国化,促进浙江境外投资企业的当地化,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6.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增强城市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辐射能力,增强城市宜居宜业的承载能力,着力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工作机制,促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形成城乡规划先导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城乡产业互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设施共建机制;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形成城乡生态共保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城乡民生共享机制;加快城市管理创新,形成城乡协调管理机制;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形成城乡人文共创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城乡要素配置机制。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三、进一步夯实浙江物质富裕基础的实践途径

1.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

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充分发挥海洋与港口资源优势、商贸与市场大省优势、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优势,抓住并用好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举全省之力联动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舟山群岛新区着力打造高端海洋产业和重大建设平台,把义乌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在金融改革发展方面努力形成“温州标准”乃至“浙江标准”。

2.大力推进“四大建设”

敏锐洞悉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机遇,深刻分析浙江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深度暴露的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促使原先以“轻、多、小、散”为特色的浙江经济迈向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博、大、精、新”时代。将“四大建设”作为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重大载体,在大平台建设方面,着重规划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和整合提升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产业建设方面,重点发展提升11个重点制造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现代服务重点行业、10大农业主导产业和42个块状经济集群;大项目建设方面,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提升项目;大企业建设方面,培育发展146家龙头企业和若干跨国公司。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把“四大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载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做强工业、建筑业,做实服务业,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项目投资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

3.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从浙江实际出发,从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以及加快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方面加强战略部署,促进山区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从而促进优化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深入推进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支持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推进与相邻都市区融合互动,不断提高杭州湾城市群、温台城市群、浙中城市群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积极培育小城市、中心镇,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做优农业。加快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继续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深化“山海协作工程”,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

4.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坚持能源建设适度超前原则,构筑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大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气象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加强地方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5.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实力雄厚的国有经济和活力充沛的民营经济是浙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相得益彰的两翼。必须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随着浙商走向省外、海外,目前浙商在省外投资累计超过3万亿元,高居全国第一。省外浙商达到600余万人,创办各类企业26万多家,各类专业市场2000多个,浙商投资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重要行业。浙商在海外投资数量居全国首位,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在海外浙商达150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浙商境外投资遍布六大洲130多个国家,制造业、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都有浙商身影。浙江人经济的发展,为创业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浙江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在外创造了又一个浙江的GDP,为浙江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应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基地,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提高企业投资效益,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引导企业专注主业、做强实业,创新强企、转型强体,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推动其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实现小而精、小而强。

6.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面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重点完善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探索工业存量用地流转机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统筹城乡配套改革,重点抓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空间置换试点。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积极营造平等准入、公平诚信、秩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牢牢树立内外贸一体化的观念,打通省内市场、省外市场和国际市场,将内贸变为外贸的基础、外贸变为内贸的延伸。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管理创新。建立内外贸统一的监测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内外贸市场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抓紧全省流通业相关法制建设,依法治商,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的企业规则。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内外贸业务的融合与渗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优势主体,培育国际化优势规模企业。着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规模大、创新力强、竞争优势突出的国际化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境内外上市,力争使出口超亿美元、超10亿美元的规模化出口企业数明显提升;以引进规模大、产业带动强、技术优势突出、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外资“大好高”项目为抓手,全面促进存量和增量外资的结构优化,培育一批规模化优势外资企业。推动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培育一批规模化本土跨国企业。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培育一批品牌服务贸易企业。同时,要充分利用我省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优势,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推动中小型企业与规模企业的配套合作,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化梯队。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重点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

四、进一步夯实浙江物质富裕基础的重点措施

1.加快实施创新型工业化

突破资源与要素瓶颈、突破机制与市场制约,以全球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和创新性政策、务实性措施推进工业化,以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为两大驱动力,以城市化与开放为两大牵引力,加快实施“四大国家战略”,切实推进“四大平台”建设,集聚有限资源、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与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绿色经济”,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两大支柱”,加快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民营金融业、中介服务业与生态农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再升级、再超越,使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工业化发达社会。

2.挖掘经济增长源泉

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以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主要抓手,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或中心企业通过购并、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强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产品新颖化、品牌化、精品化与高知化(高创意高技术含量),再造浙江传统产业的新优势。

针对浙江城市化相对工业化严重滞后的现象,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加快城市化带动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根据目前城市化存在的问题,重点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与中心城镇(包含县城)的培育。尽早将温州与金华等市列入中心城市培育,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与中心城镇集聚,尤其是要通过适当调整新农村建设重点,通过政府补助、以房换地、鼓励农民创业等政策,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城镇集聚。

优化开放,同步推进区际开放与国际开放,引导浙商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出口与进口、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企业转变营销战略,从“量大价低”走向“质优价高”;大力拓展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以品牌提升力保欧美传统主要市场;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扶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外贸出口基地建设,使出口贸易在关键时期为浙江稳增长再立新功。

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根据目前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推进机制创新与政策创新,大力发展民间金融,注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让民间资本流回本省,流向实体经济;加大引进与培育人才,为技术创新做好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山区生态经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挖潜土地潜力,为浙江工业化提供相适应的土地容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升劳动生产率,减缓劳动成本上升带来的冲击;促进同资源富裕国家与省份的合作,建立稳定的资源供给渠道,建设大宗产品储备体系,避免资源与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为浙江经济长远稳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4.切实规避发展风险

关注房地产投资下降、地方偿还债务能力减弱、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突显、浙东北与浙西南区域差距拉大等引发的冲击浙江经济的风险,未雨绸缪,认真做好重点防范工作。引入市场机制,加快保障房建设、中心城市与中心镇建设,适当提高公共建设投资规模;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高区域协调能力,发行地方公债、融资机制市场化改革,保证地方重点项目建设的延续性,减少地方融资平台变革带来的冲击;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运行监测,落实减税、减费与帮扶政策,借助国家地方金融改革试点,发展民间金融业,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流向中小企业,规避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引发债务风险。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4]佩雷菲特:《论经济“奇迹”——法兰西学院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5]参见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参见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参见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佩雷菲特:《论经济“奇迹”——法兰西学院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9]佩雷菲特:《论经济“奇迹”——法兰西学院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10]佩雷菲特:《论经济“奇迹”——法兰西学院教程》,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11]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02—204页。

[12]参见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