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基础要夯实

发展基础要夯实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基础要夯实要实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很重要。对民族贫困地区来说,要夯实发展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后劲,不仅要提高对“强基础”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更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作用。临夏州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不足的问题。
发展基础要夯实_民族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5要

发展基础要夯实

要实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很重要。

辞海》对“基础”一词是这样解释的:①基础,如:房基,地基。《诗·周颂·丝衣》:“自堂徂基。”郑云笺:“基,门塾之基。”引申为根本。②开始,《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韦昭注:“基,始也”。③化学名词、总称“根”。主要指原子团。《后汉书·隗器传》:“基业已定,大勋方缉。”意思就是说只有基础牢固,基业坚定,才能创造丰功伟绩。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成一座高楼首先要作的就是打牢“人工地基”,换土垫层地基,把软弱土层挖去,另用砂、碎石或灰土等回填分层夯实,压实加固地基。地基加固的越好,越牢靠,大楼就越稳固,就像汶川大地震中没有震塌的那些高层建筑。

固本强基,基础性建设、基础性工程等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仅仅是针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说的,还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基础性建设。

对民族贫困地区来说,要夯实发展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后劲,不仅要提高对“强基础”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更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

一、把“强基础”提高到唯物史观的高度来理解

社会运动和任何物质运动形式一样,是与一定的物质条件相联系的。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海洋、矿藏、和动植物等等。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界进行经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生产劳动从自然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地理环境提供了这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因此,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社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的优劣,对于劳动生产率有重要影响;自然资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潜力和发展前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制约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分布,影响着它们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固然主要由于社会的原因,但自然条件的优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增长率、密度和地区分布等等情况。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没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人类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也时刻进行着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没有人的自我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世代延续,两种生产密不可分。因此,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在社会物质生活诸条件中,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条件,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首要前提。人们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首先要能够生存。为了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燃料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恩选集》第4卷,第368页)所以,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它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怎样,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观点如何,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如何等等,归根到底决定于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都体现了生产方式对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第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随着生产的发展,一种生产方式必然为另一种新的更高一级的生产方式所代替。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革。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都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结果。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和更替的历史。

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锁钥”。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基础即生产方式来说明历史过程,说明社会意识和一切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现象,说明社会形态的变更,从而客观地、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二、夯实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更加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重视物质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讲过,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获得发展的过程。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临夏州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不足的问题。全州有太多因为缺钱而不得不放弃或延缓的应该干的事情。因为发展不足,有的地方不仅仍未摆脱贫困,而且返贫率居高不下。所以,只有发展了,综合州力提高了,财政充裕了,临夏州贫穷落后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州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后,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和积极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料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三十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州力,才能夯实“建和谐州”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而且,精神文明是整个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所谓精神支撑,也就是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发展方向。它体现了和谐社会中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公共道德水准,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规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因此,构建谐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来实现的。因此,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关键。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就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四、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一方面抓好重大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抓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集中力量搞好交通、电力、水利、通信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和能源开发体系建设,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效益。合理安排各种水利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信息通道和网络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小型公共设施、农田水利和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县际公路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

与此同时,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突破我州农业发展瓶颈制约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坚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抗灾减灾水平作为保供给、促增长的重大任务,打牢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基本农田和耕地质量建设,积极参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推进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建设,引导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地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要重点实施好IFAD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农村国债沼气项目、双低杂交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小麦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进一步夯实临夏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五、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全面推进“百村结对共建活动”,夯实民族地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作好五项工作:

一是要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面推动各领域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

二是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工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普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

三是要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内在动力。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思想入党教育,加大在工人、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积极做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

四是要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先配强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

临夏州开展的“百村结对共建”的主要目的是从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全州现有村党支部1184个(包括村属党支部21个),农村党员36863名。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8058名,占22%;60岁以上12097名,占33%。村党支部书记1126名,平均年龄49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3名,占5%;村委会主任10999名,平均年龄46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名,占1%。这种年轻党员干部少、文化程度普遍低的状况,制约着新农村建设进程,急切需要大力改进。

改革开放30多年,临夏州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在追求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出现了先富群体和贫弱群体。随着这种变化,农村社会各种矛盾也在不断显现,并且一些矛盾的处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还有就是有些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漠,对群众缺乏感情,推动科学发展、应急处变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党内历练不够;部分村党组织作用不大等。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需要“百村结对共建”这样的具体政策,努力去解决。

“百村结对共建”活动,是临夏州委以调整基层党建新格局为载体,合理构建城乡统筹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式。“百村结对共建”活动的目的,是采取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的举措,为统筹推进城乡党建工作培养一批典型,树立一批样板,使党组织工作更加规范、党员教育管理更加有效、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

党建资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还有人力智力的。这就需要以统筹的办法把城乡党建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突破思想、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促进和带动城乡各类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注重发挥机关职能优势和城市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农村党建的薄弱环节,帮助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提高领导群众致富能力,规范村级组织的工作程序,督促各个村级组织搞好政务、党务公开,协调和引导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向结对村倾斜,帮助解决基层党员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问题,努力使共建活动特色鲜明,富于成效。

“百村结对共建”不是单一的支援和扶贫济困,而是共建共促共同发展;不是一方受益,而是共建共赢,双方受益。机关和农村党建工作各有优势,机关党员素质相对较高,组织健全,拥有优质党建资源;农村党员与农民长期相处,了解群众的想法和需求,善于做群众工作,优势也很突出。各共建对子倡导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相互融合,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百村结对共建”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通过结对共建,帮助农村党组织明晰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模式,创造发展条件,增加发展能力,从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动”起来,更要“活”起来;不仅一时“活”,更要长久“活”,真正建立一批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