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教师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师范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信仰危机与价值观迷失。在校师范生及在职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分析一下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回并复兴教师教育的人文精神。教师教育人文精神的一步步被遮蔽或缺失从所开设的课程中更能清楚地看到。

20世纪是教师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师范院校成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源泉,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又是教师教育人文精神失落的时代,这种失落使得师范院校中的学生及它所培养的未来教师缺乏人文精神,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病痛。

当代师范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信仰危机与价值观迷失。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许多师范生难以抗拒对金钱的向往,恪守情操、甘为人梯、立志从教等“师范”精神日益淡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传统认知受到严重质疑,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信仰体系日趋崩溃,心灵空虚而迷茫,甚至沦为堕落一族。其次,关注功利而忽视“修身”。不少学生专心致志,将读书的重心放在追求本学科的考试成绩上,有的甚至为了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抄袭作弊,还有的学生一踏进校门就为自己确立了诸如当学生干部、成为党员、交男(女)朋友等目标,功利意识抑制了自我修养。最后,以自我为中心,道德意识淡薄。由于缺少应有的“修身”,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忘我”情操被逐渐萌发的“扬我”意识所取代,许多学生目空一切,举止粗俗,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长者之尊、对他人之爱荡然无存,荣辱不分,廉耻莫辨。

就在职教师来说,人文精神缺失同样很明显。首先,身在校园,心不思教。面对身边的个体户、暴发户,教师们本不够坚固的精神防线崩溃了,许多人将精力转移到第二、第三职业上;也有许多人把在学校工作当作暂时的跳板,一心想着改行或者“下海”。其次,“功”“利”心切。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名次,不惜以牺牲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代价;为了满足自己的利欲,找回教师职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失去的平衡,许多人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岗位上捞取好处,采取所谓的“补偿行为”,如向学生乱收费、向学生推销商品等。再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深入了解,不考虑他们的需要,对学生的关爱大为减退,缺乏耐心,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最后,专业水平无较大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从而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然而,实践中许多教师不思进取,教育思想守旧,教育方法落后,专业发展缓慢。新入职的教师中,哪怕怀着满腔热情的在一两年后也逐渐地同“流”、合“污”,更不用说那些因无奈才走上教育岗位的新人。

在校师范生及在职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分析一下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回并复兴教师教育的人文精神。

清末以来,中华民族在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后,国人逐渐认识到夷人技之所长,于是开始引入西方科技,以科技强国的热切追求从此也成了整个20世纪国人奋斗的主旋律。与此同时,科技教育开始在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日益凸显。从“中体西末”到“中体西用”,再到“注重实用科学,充实科学内容,养成专门知识技能,并切实陶融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品格”[25]。新中国成立后,迫于国家的积贫积弱,教育在适应一系列建国方针如“向科学进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过程中,“科学化”“专业化”的趋势继续存在。客观地说,对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强调为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适应论或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教育逐步遮蔽其本质,在实践中走向了偏狭。[26]高瑞泉等学者也指出:“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复兴、富国强民的追求挤压了终极关怀,工具理性膨胀导致了价值理性丢失,加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对当代人文精神的遮蔽更是雪上加霜。”[27]

在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功能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在一次次改造旧教育的呼声中,也难以扼守其人文精神。如果说刚诞生的教师教育本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尚能守住其“精神家园”,那么到民国时期,特别强调对“专业化”“科学化”而导致对人文性的遮蔽则显示了“灵魂出走”的迹象。1931年11月发布的《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中指出,师范教育“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28]。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人才的极度匮乏,教师教育被赋予为国家建设培养发展教育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国家建设在当时很自然地只意味着经济建设,师范院校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适应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边缘化。而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师范院校适应市场的功利主义更加重了这一趋势。

教师教育人文精神的一步步被遮蔽或缺失从所开设的课程中更能清楚地看到。表7-1显示的是高师院校通识课程(除学科专业课、教育专业课及教育实践课以外的公共必修课程)在20世纪的流变情况。“孔子思想实质具有两重性,既有真理性一面,又有时代性一面。例如封建社会的专制政体以及种种阶级压迫与剥削,都是倚靠孔子思想来建立、维持和巩固的。‘礼教吃人’其实是封建性礼教吃人,从根本上消灭礼教是不可取的。”[29]正是由于这一片面理解,我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粹在一次次改造中被等同于“封建思想”抹杀掉。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课程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拓宽普通基础课程范围、加强文理渗透;而且“许多学校重视起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了许多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没有摆脱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冲击”[30]

表7-1 20世纪高师通识课课程流变简况

资料来源:《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舒新城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85,729页;《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资料选》(上),《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编辑室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693,7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