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神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以上所举传统文化中的只言片语,并不系统,更不全面,但足以展示它对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在我们不断与国际并肩同步之时,我们也应该谦虚、客观地向传统文化学习,学习其中有益的知识、经验、智慧、思想,尤其要领会其中的教育精神,使未来的中国教育更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人民教育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渊源,对我们的当下生活和未来命运有着巨大影响。在看似已经远离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藏着开启思想、精神“死结”的钥匙。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不应该只把传统文化看成教育的部分内容或者一个领域,也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建设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精神至今还闪烁着人性和智慧的光彩。

孔夫子与众弟子共坐,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满满的都是坦诚与平等,带着随意与轻松,真正的教育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这样的传统的熏陶下,我们在中国的学校中应该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场景,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有太多的教育者对“师生平等”并不能真正接受,更不能将其融入血脉。有些教育者时不时就要拿着各类规矩“野蛮”一下,端着老师架子“任性”一下。他们不知道,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也许能压出听话的宝贝,逼出高分的学霸,却无法培养出有着完善人格的人。缺少坦诚、平等的教育永远不能深入到人心、人性和人生的肌理之中。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提醒我们,教育中最危险的不是明显的“错误”,而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正确”。在我们的学校中,还大量存在着“跟着老师走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一类的“牵”,“只有考到前十名的人才能去夏令营”一类的“抑”和“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思考”一类的“达”。老师不远不近的陪伴比耳提面命的指教更有效,勉励与商量比留堂请家长更有用,宽容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胡思乱想比简单地告诉他们何为正确更有价值。我们的教育者缺乏的不是学养,不是奉献,更不是良好的动机,而是宽松、圆融的教育举措、教育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如果说孔子有着最多的信徒,那么庄子便拥有最多的粉丝。他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他提示我们要时刻警觉:求知犹如在知识的原野上跑马圈地,但别忘了停下来整理自己头脑里的缠藤乱麻;引导学生反思当然值得称道,可也许真正该反思的正是用来反思的标准。教育是无比精微的事,它的每一个名词都必须详加考察,认真考量。教育是最怕僵化的,沿着一条原本正确的路走得太远,往往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成人”究竟应依靠“自成”还是“造成”,如今恐怕仍会有很多人选择后者。如果我们能听一听柳宗元笔下种树高手郭橐驼的话,就不难知道这样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如果我们能听一听陆九渊关于“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的论述,也许就能让教育去掉许多“虚火”,少了一些“妄念”,回到它清凉宜人的本质。

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上所举传统文化中的只言片语,并不系统,更不全面,但足以展示它对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在我们不断与国际并肩同步之时,我们也应该谦虚、客观地向传统文化学习,学习其中有益的知识、经验、智慧、思想,尤其要领会其中的教育精神,使未来的中国教育更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摘自《人民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