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旅游是一种精品旅游,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高素质、高品位,另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旅游产品的高质量,即高知识含量和丰富的美学内涵。环境教育使生态旅游的自然性得到了某种升华。生态旅游通过环境教育这一产品,给生态旅游者带来知识、美感和参与的乐趣,提升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产品分类方案,旅游产品可以分为观光产品、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三大类。
环境教育_生态旅游的灵魂_生态文明:利用与厚生

李北东 连玉銮

一、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一样,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从生态旅游的实践过程来看,生态旅游在国外的形成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以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肯尼亚和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为代表,是在传统的狩猎旅游和传统农业给环境造成破坏之后,迫于环境的压力,转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另一种如美国、加拿大,由于原有的国家公园经营管理模式中把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获益,从而使生态旅游得以发展成熟。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基本内涵的表述(1992)是: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应该说这个定义特别强调了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但人们在分析这一定义时,往往集中注意的是生态旅游对象的自然性、生态旅游管理的保护性及当地社区的参与和获益(这也被看成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忽略了生态旅游者的动机是自觉地“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自然历史知识”这一重要特征,因而很难将生态旅游与其他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相区别。

从生态旅游的实践过程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归纳出了生态旅游的重要特征:第一,自然性。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它通常是在较少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因而其对象具有自然原生性。第二,保护性。生态旅游的开展应当是有利于当地环境的保护,或至少不给当地自然和人文生态带来破坏。生态旅游的这种保护性一是体现在开发者的理念和设计思路中,即旅游开发要遵循生态规律,突出本地资源特点;二是体现在管理者的运作中,即管理要贯彻低容量原则,严格限制游客的进入量,以确保旅游地的生态安全;三是体现在旅游者的行为中,即游客要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任,不但不能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还应自觉参与旅游地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第三,教育性。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学习当地自然和文化、体验生态美的过程。通过生态旅游,旅游者不但可以获得其他类型旅游活动中得到的审美和娱乐体验,而且能获得关于特定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知识,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第四,精品性。生态旅游是一种精品旅游,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高素质、高品位,另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旅游产品的高质量,即高知识含量和丰富的美学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问题的是自然保护区会议,会上指出应“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和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这通常也被认为是关于生态旅游的比较成熟的一个定义(而且它来自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这一定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尽管在生态旅游的特性中,自然性和保护性非常重要,但仅具备自然性只是自然旅游而不是生态旅游,仅重视保护性就很难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相区别,因为生态旅游只是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一部分,而精品性又是在各种旅游类型中都可以开发的,因此,生态旅游独具和基本的特性应该而且只能是它的教育性——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第一,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前提。生态旅游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这一观念已广为人知,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种保护作用并不是旅游活动的自然结果。如果生态旅游的相关各方如旅游开发商、经销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不在旅游运作中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就只是一纸空文,生态旅游同样会给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趋势。对旅游地的资源保护,要求旅游开发商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对旅游地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和人文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中的环境问题;要求生态旅游者有环境保护的知识和自觉性,珍视自然和文化的价值;要求当地居民和政府有足够的环境意识和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这一切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良好开展。

第二,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自然性的一种高级形式。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但不是具备自然性就可以成为生态旅游,狩猎旅游就不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与其他自然旅游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不破坏自然,而且以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为自己的宗旨和实践方式。在生态旅游中,大自然不是人们掠夺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们享乐的对象,而是人们接受环境教育的课堂和实施保护行为的对象。从本质上说,环境教育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层次解读。环境教育使生态旅游的自然性得到了某种升华。

第三,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教育性的实质体现。生态旅游的教育性是通过环境教育来实现的。生态旅游不仅在客观上体现出教育功能、产生教育结果,在主观上它是借助环境教育设施、经过周密设计而进行的一种自觉的环境教育活动。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是有意识的环境教育行为的必然结果。

第四,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精品性的保证。大众旅游除了要求旅游者具备金钱和闲暇以外,对旅游者的素质没有任何要求,可以说是一种没有门槛不需要准备的旅游,因而大众旅游产品通常是大批量和粗放型的。但生态旅游者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的兴趣。生态旅游通过环境教育这一产品,给生态旅游者带来知识、美感和参与的乐趣,提升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产品分类方案,旅游产品可以分为观光产品、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属于其中的一类)三大类。观光旅游的游客追求的是观赏优美奇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带来的心理愉悦,度假旅游的游客追求的是在宜人的气候和环境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和享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知识含量不高,都不具备环境教育的要求;而专项旅游产品的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类型也都不以环境教育为其旅游活动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因此,除生态旅游外,其他类型的旅游虽然也可能在客观上产生一定程度的教育性结果,但在主观上都没有经过周密设计的环境教育设施和环境教育活动,也没有科学的环境保护理念的指导,其教育性是不能保只有生态旅游从开展之初就和环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环境教育一直是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已得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认同,没有环境教育的旅游不成其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独具的特征。

二、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主要产品

环境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关于旅游产品旅游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是从经营者角度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要,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2]二是从旅游吸引物角度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体验的完整系列,包括了住宿、自然及人文资源、娱乐、交通、食品和饮料,以及其他吸引物。”[3]三是从满足旅游者需要的角度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比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4]等等。无论从何种角度定义,其共同性都是一个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综合体,既有有形的物象又有无形的服务,而服务才是旅游产品的主体与核心。一般认为旅游由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组成,这其中“游”是核心内容和目的,“娱”是基本需求,吃住行是实现“游”和“娱”的必要条件,购是“游”和“娱”的派生。旅游产品也可以分为这六大类型,其中又包括为吃住行游娱购提供的设施、物象和服务。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吃、住、行、游、娱、购六大类产品中都要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要把环境教育贯串始终,即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中的基本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国外的生态旅游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生态旅游六大类产品的开发设计都强调贯彻三大原则:环保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和本土性原则。生态旅游景区内外的绿色宾馆强调低容量、低密度、中小型化,以家庭经营为主,能融合于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景区交通的设计强调要富于本地特色,有益于环境、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景区的娱乐设施通常既是娱乐场所又是环境教育的场所;旅游地出售的旅游商品通常就地取材,美观、实用、方便,又能蕴涵环保理念;供游客游览的绿色景区往往包括核心区、缓冲区、旅游服务区和边缘村寨区,所有的景点、设施、服务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原则而且富于教育意义。从这一角度看,环境教育是贯穿游娱购吃住行的一种特殊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中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主要产品。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者求知、求美、求乐追求的主要途径。旅游者的动机中有生理的成分也有心理的成分,有物质的成分也有精神的成分。但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本上是追求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活动,“是个人以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经历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5]因此,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旅游者直接的利益需要。当然,不同的旅游者有不同的动机,大众旅游的动机是求美求乐,生态旅游却以求知为重要特征,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6]。在生态旅游中求知是求美求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关于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丰富知识就无法真正领略生态旅游的美和乐。求美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旅游初衷”,到大自然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尽情欣赏动物、植物、山林、水体、阳光、空气的自然美,欣赏自然万物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求乐是指生态旅游者在自然环境中享受身心宁泰、天人合一的乐趣,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享受与导游人员、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人伦”之乐。生态旅游这种建立在求知基础上的求美求乐是传统的大众旅游所提供的粗放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的,旅游者相应的人文素养要求生态旅游经营者必须具有专业的水平、精神和服务,以设计科学、寓教于游、互动性强的活动和游戏为游客提供体验自然和人文之美的通道——环境教育,以帮助他们由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行为自觉。

环境教育是凝聚生态旅游产品中知识与科技内涵的催化剂。环境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媒介,是旅游对象和旅游者之间的桥梁。它既构成旅游者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又为游客享受自然美景和当地文化提供一个知识的平台和进入的通道。环境教育提供的关于旅游地的知识包括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况、生态旅游区及其景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生态旅游资源的认识与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旅游活动指南等方面的内容,通常是关于该旅游区的科研成果的较全面的体现,这等于为游客了解、理解和欣赏旅游资源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旅游地环境教育中还有一系列调动游客的各种感觉器官体验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互动式活动。生态旅游地的一系列设施如导译设施(导游中心、博物馆、指示牌等)和生活设施(如旅馆、饭店、卫生设施等),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都要求遵循生态的原理,贯彻教育理念,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是说,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生态旅游者不仅从优美原生的自然环境和本地文化中学习、体验,也从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人性化、生态化的服务和设施中学习、体验。生态教育的理念贯穿生态旅游的始终,把旅游者、资源和设施联结在一起,使生态旅游产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大陆的生态旅游热潮中,真正重视并开展环境教育的很少。一般的风景区既不具备环境教育的意识,也没有开展环境教育的科研和人力资源条件,即使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也只有少数在进行环境教育的初步探索。《人民日报》曾报道广西156个自然保护区在公共环境教育方面是一片空白,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红树林保护区内也没有任何提供保护的知识提示和展示,工作人员对游人的提问也无法回答[7]。四川有一个著名的生态旅游区,游览线路上有不少展示牌,但都是对景点比附的神话故事的介绍和开发商的广告,却没有一处是关于景区自然和环境知识的介绍,更谈不上系统教育。

生态旅游的热潮中没有环境教育这个核心内容是目前的基本国情。究其原因,第一,认识不足。大陆的生态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来看,早在1997年就有5817%的自然保护区认为自己开展了生态旅游,但专家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保护区中,真正符合生态旅游标准的非常少:如旅游地定位不准确,跟风市场,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资源特色,景区的线路设计不合理,人工设施过多且与景色不协调,有的保护区甚至将核心区向游人开放等等;游客容量超载的问题更是普遍,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九寨沟1992年入沟的游客达13万,当时到访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桑塞尔认为这已经达到了九寨沟的极限,但事隔六年后的1998年游客却达到42万,2001年超过100万,在一个人满为患的景区开展生态旅游无疑是天方夜谭,资源保护和游客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都不复存在。导致大陆生态旅游步入误区的基本原因在于对生态旅游的本质认识不足,观念模糊,各方面都未找到保护生态、发挥生态旅游优势需要解决人们思想认识这一关键问题,因而也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第二,利益驱动。中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与国外相比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它不是建立在对本地旅游业环境损害深刻反省的基础上,而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内需而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旅游模式,其基本倾向是带来较多的经济利益而非环境保护。有人提出英文“ecotourism”(生态旅游)一词中,词冠“eco”包含“ecology”(生态)和“economy”(经济)两层含义,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实际上只强调了后一个“eco”(经济),而2001年底,全国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已超过2000个[8]。在旅游业发展日益走向规范和成熟的今天,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者群体也在萌动和形成,在此基础上,环境教育作为生态旅游的内容和产品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正在成为现实。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忽略了前一个“eco”(生态)。因此,现实中最普遍的做法是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包装和营销口号,各地广泛兴起一窝蜂、一刀切(政策导向方面)的生态旅游,实际是借生态旅游之名,行大众旅游之实,只看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违背了小容量、高质量、负责任的生态旅游原则。第三,缺乏市场。生态旅游在国内缺乏市场的原因在于没有相应的消费群体,从实际需要和国际惯例来看,生态旅游者一般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有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等。这样的游客不是天生的,需要引导、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感染,一个成熟的生态旅游市场需要成熟的市场环境、成熟的供销渠道、成熟的传播媒介、更需要成熟教育体系和供需群体。国外特别是西方一大批成熟的生态旅游者都是70年代以来生态意识传播和环境教育开展的自然结果,国内的生态旅游市场还停留在大众旅游层次,大部分游客仍然把生态旅游理解为一种休闲享乐的方式,不习惯于接受教育,知识含量太高的旅游活动不少游客会产生反感情绪、甚至拒绝接受。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中的“高雅音乐”,它对旅游开发、设计、管理、导游讲解乃至旅游者都有特殊的要求。把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对生态旅游进行商业炒作、忽略环境教育等固然十分有害,但对于一个环境意识较差、生态旅游还在起步状态的国家来说,让问题在发展中来得到解决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盲目的过程,消费群体的分化和有序化是在盲目过程中逐渐成熟而走向有序的,回避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使这个过程尽可能的短、损失尽可能地减少而不至于重蹈国际国内过去人们破坏生态环境而招致毁灭性打击的覆辙。其实,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和环境教育的开展,环境保护(包括旅游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我国环境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国已有4000多所开展环境教育的“绿色学校”,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近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青少年成为环境意识最好的群体。截止至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等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的实现过程。可持续发展形态。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生态旅游力求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它涉及生态旅游中被认为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把环境教育理解为生态旅游走向未来的发展战略;由于现代科学和工业发展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使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产生了经济——消费——享乐的价值取向和一种实际上“反自然”的社会生活模式,它以多数人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导致社会不公正和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使人类社会出现生存危机而陷入困境。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在反思现代科技和工业社会给人们带来某些不良影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矫正人们“杀鸡取卵”式发展观念及行为的一种伟大尝试,尽管它是非常有限和局部性的活动,但它的社会影响和生命力却是不容忽视的,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是一种现场教育,它寓教于美的享受和娱乐活动之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把生态旅游大众化的国家来说具有较为广泛的宣传意义和实践价值,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使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大众化而又不至于让大众化的旅游把生态旅游及其环境教育推向绝境。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9期]

【注释】

[1]Ecotourism Society(1992):Definition and Ecotourism Statistical Fact Sheet,Alexandria,Virginia。

[2]王大悟、魏小安:《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108页。

[3]冯若梅、黄文波:《旅游业营销》,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179页。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5]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版本同前,第49页。

[6]Elizabeth Boo:xThe Ecotourism Boom: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WWF,Washington,1992.转引自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载《旅游学刊》1999年第1期。

[7]李贤、黄文静文,载《人民日报》2001-02-08。

[8]刘江、江涛文,载《人民日报》2001-1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