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教育精神

教师的教育精神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我们清楚,我们教师的职业是有苦有乐、既平凡又伟大的事业,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面对我们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自觉地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收获、有成就。简单地说,献身精神就是老师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教育工作,奉献给学生,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教师的教育精神

当我们确立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以后,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还应该有什么精神呢?

(一)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学科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它是一种职业态度。学科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主体认同的一种表现。“敬业”顾名思义就是对事业怀有一种敬畏感。敬畏的前提是把我们从事的工作不是当作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事业。如果说职业是谋生的一项工作、一种手段,事业则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是一生执著地为之献身的目标和追求。职业使人安身,事业使人立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事业使人能够有意义地生活。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可以把老师的职业观分为谋生型、良心型和事业型三个层次。良心型的老师是凭借着个人的良心教书,而事业型的老师则是对自我私利的一种超越。既然认同了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一种事业,并且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其投入就会是另外一种状态。他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自我精神的归宿和人生目标。他不会由于自身的不快,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也不会因为外界的阻抑而停下奋斗的脚步。他的投入是最丰富的,是持续不断的,是不计任何成本的。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老师要想达成职业和事业的一致,关键要认清我们劳动的特点,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是要安于平凡。我们的劳动是平凡的、琐屑的、绵绵无尽的,但其中孕育着伟大,孕育着未来。印度的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阴。我们学科教研组的老师应该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敬畏感,我们也才能够真正以我们的真诚来敬爱教书育人这一崇高的事业。二要淡泊名利,其实质也就是“乐业”。我们的工作是一种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我们的工作是不能用报酬的多少来衡量的。我们只能计算我们贡献了多少,而获取的报酬往往是不能和我们的贡献等同的,因为我们的工作不仅面对现在的学子,而且面对人类的未来。我们的岗位任何时候也不会有显赫的权利,不会有超过一般人的经济收入,也不会有常人所说的舒适和安逸。陶行知曾对老师的职业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的名利所言。”(5)伟大的事业总是和人的自我约束和苦行相联系的。这可能就是理想者的宿命。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才能做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以一种献身者的热情去从事我们的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乐业”。

(二)献身精神

学科组老师的献身精神是学科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清楚,我们教师的职业是有苦有乐、既平凡又伟大的事业,只有爱岗敬业,才能面对我们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自觉地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收获、有成就。献身教育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建构高朗精神的基础。献身教育的精神,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结构,而其根本是对教育、对未来、对人类的爱。当然这里还有责任,笔者在下一章将专门论述。献身精神同时是在大爱之心推动下的一种执著的行为。现在如果我们无视这种精神所具有的高度的生命境界,我们就不能了解优秀教师生命情怀中所涌动着的激情,就不能了解我们的教育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简单地说,献身精神就是老师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教育工作,奉献给学生,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当下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说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精神是稀少和奇缺的。所以只有我们的德性修炼到一定的程度,这种精神才能够展现,才能内化为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行动。之所以为这种精神唱赞歌,是因为笔者目睹了许许多多和这种精神相违背的事情。当然并不是要求老师都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社会上所谓的名师,他们应该修炼到一定程度了吧,他们更应该悟透了教育有益和有害的事情了吧,献身精神应该发扬了吧,但是有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和献身精神无关,而且为了私利还利用自己的名声或者能力,做损害教育教学的事,损害素质教育的事情。比如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题海战术,不管当下课堂教学的情况如何,但如果我们看一看书店中汗牛充栋的这练习、那训练,有多少不是挂着所谓的名师的名字,他们以此来分得对教学利少弊大的教辅之利的一杯羹,而献身精神又怎么体现呢?所言献身的前提是无私,这种无私要求做自己的工作,分内的就要干干净净,分外的就要不损害我们的教育教学。这样做是非常难的,正因为难我们才感到这种精神的可贵。献身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工作上,作为学科组建设中的献身精神,还体现在学科教研组内的教育教学的交流合作上。由于现实中应试教育的泛滥,教师的工作往往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竞争状态,有些学校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加剧教师的竞争,特别是通过统考成绩的排队来评价任课教师。这样久而久之,老师之间在竞争中便会产生隔阂,在竞争中产生互相拆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科组便产生了内耗。为了同事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学科组的整体利益而无私的精神则荡然无存。所以说在共同利益面前的献身是贤者,在利益冲突下的献身是圣人。而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个人成绩的评比、有优秀的选拔等,这些都充满了竞争,这些都不利于献身精神的形成。目前我们在学科组建设中提倡献身精神,往往处在一种理论的论证阶段,其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促进这种精神的形成才是学科建设的要务。

(三)实践创新精神

说到教师的精神建构,有许多内容,那为什么把实践精神列入其中呢?因为在当下我们的学科建设中存在着要么不重视理论的学习、吸收,要么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偏失。据媒体介绍,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已有600多种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多大的改观,这就是实践精神缺乏的缘故。按理说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我们的理念建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少老师也已经了解了理念的实质,但是在和实践的结合上相差还是比较大的。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线教师怕实践无效,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从而丧失了实践的勇气。当下学科组的建设之所以效果不彰,和我们缺少实践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

什么是实践精神?实践精神就是要拒绝抽象主义,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展开,注重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要“重实学”、“重实理”、“重实行”,真心求学,实意做事。“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洞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不是从客观实际的实践需要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是主观唯心主义表现。以往,实践被单纯看作认识论范畴,实践精神便被理解为相对于理论而言的一种精神。我们认为,应当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实践和实践精神: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过程,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把实践精神理解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觉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意识,其具体内涵主要是主体精神的张扬。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处的自主自觉地位。所谓主体精神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将自身的生命活动对象化的自觉意识,这种主体意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有些实践可能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而没有收获,有些实践活动可能因为对规律把握的不准确,而使自己的工作受到损失,所以我们所说的实践便带有一种创新的因素。不仅需要我们的勇气,而且还需要我们的学力和智慧。当然,学科组建设中强调实践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敢于把我们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于我们的教学实际之中。这种实践精神现在看来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殊不知我们的学科建设之所以没有起色,和我们实践精神的缺乏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往往在空疏的说教中自醉,而没有真正的行动;我们有时理论一大套,而没有实际的探索。学科建设还是走老路,陷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尴尬的局面。具体到创新精神、求真精神等由于在其他章节当中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在学科建设中,精神是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真正的力量。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指出,精神就是自我。人正是通过精神的存在与追求,才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精神是自我存在中的一种有动力学特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要高扬精神构建的旗帜,从而使我们的建设更有效,更有生命的生机和活力。在精神建构中,有一种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教师的责任精神,这是我们下一章要重点论述的内容。

【注释】

(1)【德】费希特著:《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页。

(2)范增著:《回归古典之美》,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3)肖川著:《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4)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5)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