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调查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开展人文教育的机会。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行为模式的示范、素质教育的陶冶。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

适应学校转型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魏晋怡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要求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如何将医学生努力培养成具有高度自律性,医德高尚、知识广博、具有进取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医学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精尖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责任,其中人文精神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一、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什么呢?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尊重,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头脑价值的尊重、对灵魂价值的尊重。

人文精神在医生身上的体现,是善良,同情生命;是智慧,对知识充满热情;是高贵,有人的尊严。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宁夏医学院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068名在校生的调查,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同时,调查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开展人文教育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教育还是非常认可的,目前医学院校对开展人文教育已做了一些工作,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但在不少方面令人担忧,比如:人文教育的有关理论在医学院校已经受到普遍关注,但还需要提高认识和确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相对其他院校学生还相对薄弱。具体可以汇总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精神教育。如在医学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较差等问题。无论是从专业设置、课时分配、师资队伍建设上看,医学专业素质培养教育的地位和比例一直占绝对优势,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相对薄弱。

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实习生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攀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特征很少过问。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薄弱

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的比例偏低,国外医学院校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最多,达到25%左右,英国、日本约为15%,而我国医学院校包括宁夏医学院校在内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约8%。尽管通过改革,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但其中的人文课程门数少、学时数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三)医学教育方法的单一

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行为模式的示范、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受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基本上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示逻辑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该有的人文精神教育结果。

三、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一)更新理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理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高等医学教育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复归,探索提高医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更是时代赋予医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与人文并重。

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点——价值的相通性,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并重并不是教学时间上的平均分配,而是在科学中必须有人文,而人文中同样必须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尤其是要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重视人文精神在解决现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人才观念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

反思以往的医学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得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得学生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得学生基础训练不够。21世纪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医学教育中谓之“三基”教育;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求投身于医学领域的人们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贯穿在整个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

(二)整合资源,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1.整合教育资源,强化相关学科交叉。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日益高度综合化的趋势下,各门学科之间日益交叉、渗透,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医学领域更是如此,先进的科技和医学的交叉融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使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和共建,都需要我们医学高等院校注重整合资源,强化学科交叉。人文精神教育绝不仅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医学专业教师也要具备必要的人文精神知识,并把它们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教师往往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他们结合专业知识讲授人文知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挖掘教育资源,增设相关人文社科课程。

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综合教育的理念,确立人文学科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第二层,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第一层主要是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位。第二层使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第三层融人文精神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拓展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科学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教学,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也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医学知识欠缺,学医学的人文知识不足。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2年半课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有关医患关系的内容,任课的教师中,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2.4%为外科医师。有些教师既是医学助教,或临床讲师,甚至医学教授、主任医师,也是医学伦理学教授,或社会医学教授,或社会工作者,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均有成就。根据目前这种状况,应该让更多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为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4.注重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精神教育。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为他们以后成为不仅具有医学素质的人,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打下基础。

5.继承传统中医人文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医学中人文精神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医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人文精神史,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更是充满了人文的智慧,它坚持用整体观、辩证论看问题,注重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考察人体的生理功能,从人的疾病与情绪的关系中考察患者的病因,主张人的精神活动与社会、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等,都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高峰,从而培养出了具有精湛技艺、高尚医德的一代代名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平台,优化全景式人文精神教育手段

高校人文精神教育,一要突出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贯穿于育人全过程;二要凸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我们应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全景式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把之纳入人才培养的大格局统筹组织实施。

1.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高等学府的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倡导的办学理念,还激励着学子们探求知识,独立创新的思想,例如,剑桥大学的校训: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体现了学校所独具的精神。

2.以快乐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平台。

医学院校的文化格调和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医学院校的文化应该体现医学院校的个性和特色,用充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医学生感受到医学特有的人文气息,从而逐渐培育出医学的人文精神。例如:营造校园的人文环境,诸如关爱人、关爱生命的标语与警示,中国与世界历代名医的光辉传统与业绩的展示,社会对医学与医生期盼信息的沟通,医学生宣誓等,都十分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净化;把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评价依据。

3.以人本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平台。

人文精神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高校的人文精神水准。首先要切实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人文精神,才能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要积极引导教职员工转变观念,人人把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视为己任,全员育人,把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办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学会引导学生从哲理的高度去总结、体验、认识、反省自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要重视个性差异,不能一刀切;在制定政策,做各项工作时要做到人性化,要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倡导爱心教育,在严格管理中既严肃执纪,又体现人文关怀。只有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当他走上社会才可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作者简介

魏晋怡 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高级政工师。长期从事学校党务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历任宁夏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公共卫生学院分党委书记,现任宁夏医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先后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并承担自治区教育厅科研课题1项。曾获宁夏医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