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教学要重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

化学教学要重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不必然地带来人文精神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在自然科学教育中,还存在科学素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分离,重科学技术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教育熏陶的倾向较为严重。由于一些原因两人产生矛盾,王某出于泄愤,决定投毒。重视人文精神教育,要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倡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

自然科学教育应当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教育不能只重“才”的培养,忽视“人”的培养。

古代,人文科学比较发达,自然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成为人类征服自然、造福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也推动了学科的分化和社会的分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走向分离。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自然科学的进步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创造巨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诸多危机。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不必然地带来人文精神的发展。人们终于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当代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求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人才。许多教育家都呼吁教育要让教育者“养成健全的人格”,主张教育应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在自然科学教育中,还存在科学素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分离,重科学技术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教育熏陶的倾向较为严重。

几年来,屡有这样的事件发生:学化学的高才生、从事化学研究工作的精英,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以及能获取到危险化学品的便利条件,危害自己的同窗、亲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面对这些可悲的事件,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该想些什么?我们教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果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科技伦理教育,培养出的“精英”,将成为怎样的人?

[案例9-1]几起利用化学知识犯罪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1. 2002年1月和2月,北京某知名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刘某某,为了看动物被烧碱、硫酸腐蚀的反应,竟然两次去动物园,先后把事先准备好的饮料兑上从实验室偷出的烧碱、从商店买来的硫酸,假装投喂食物,将这些含剧烈腐蚀性化学品的饮料泼向正在戏耍的黑熊。他看到黑熊被烧得嗷嗷乱叫,满地打滚,却觉得十分满足。

2.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学化学、研究化学的人利用铊盐投毒的事件。2013年,类似的事件又出现在我国留美的化学研究人员身上。

铊和铊盐是剧毒品,被认为是仅次于氰化物的剧毒物品。一般认为,铊对成人最小致死量约为12mg/kg,5~7.5mg/kg的剂量即可引起儿童死亡。这些化合物无色、无味,一般人不易取得。因此铊中毒一般很罕见。

1994年12月,清华大学多才多艺的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身体突然出现严重不适,多次就诊却查不出病因。4个月以后,几经周折,才确诊朱令的病是“铊中毒”。治疗一个月后,中毒症状消失了,可是因为延误了治疗时间,朱令的大脑神经、视觉神经和四肢神经被破坏,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几乎成了植物人。朱令体内铊超标一千多倍,自己又没有接触铊盐的可能,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被人下毒。可是,多年来真相仍未查明。

199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两位男生被人投毒。两人送往医院后,立刻使用普鲁士蓝治疗,得以很快痊愈。投毒人竟是他们的同学王某。王某曾是全国化学冬令营竞赛二等奖获得者,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读书。王某还是其中一位被投毒者的好朋友。由于一些原因两人产生矛盾,王某出于泄愤,决定投毒。他利用学习的机会,查阅人铊中毒的主要反应和致死量,并先后四次从实验室中取出铊盐,在另一位同学的水杯、奶粉中投毒,实验铊盐的毒性,之后给他的好朋友投毒。在朋友中毒症状发生后,他感到害怕,陪朋友到医院,告诉医生要用的治疗药物,被迫承认了投毒的事实。

2004年1月,遵义一名女化学教师陶某,因为婚外情的变故,在网上购买了硫酸铊,先后两次对她的情人及情人的妻子投毒。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某某因为同学间的小矛盾,为了报复,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得剧毒物质硝酸铊,用注射器分别注入同学茶杯中,导致三人中毒。

据美国媒体2013年7月报道,新泽西州40岁的旅美华裔女化学家李天乐(音译)被控用重金属铊毒杀了丈夫王晓业(音译)。他们都是高考状元,分别毕业于我国北京两所知名大学,后赴美留学并定居下来。调查人员发现,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身为必治妥施贵宝制药公司研究员的李天乐先后数次向公司申请领取铊,且数量一次比一次大。

这些事件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教化学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准则,身体力行并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人文精神教育,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例如:

• 具有正确的自然观。人类从畏惧自然,逐步走向改造自然,并一步步试图征服自然,到当今才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要重视可持续发展。

• 形成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行为或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满足他人或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 形成对他人的基本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知道竞争应当是公平基础上的竞争,竞争的同时更要提倡合作。

• 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有自知之明,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善于用社会公德约束、控制自己。

重视人文精神教育,要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倡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自然科学要有人文的精神,在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人生开拓发展的空间。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北大人文学部主任袁行霈教授在北京大学2015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1]中说:“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试想,如果我们的医生心目中只有细菌和病毒,而没有病人;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心目中只有水泥和钢材,而没有居民;如果我们的经济学家心目中只有GDP,而忽略了民生;如果我们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心目中只有分子、原子、电子,而没有想到如何把自己的发明用来造福人类,那么,学术意义何在呢?国家的强盛与否,将来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也要看国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与和谐的程度,也就是活得充实不充实,愉快不愉快,自在不自在,和谐不和谐,美不美。”

【注释】

[1]袁行霈.呼唤人文精神.光明日报,2015年9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