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与人文精神

人文与人文精神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人文知识,体之行之,才成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说之写之,就成了人文知识。所以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历经沧桑而扎根于中华大地。

“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1]。诚然,“人”是天地万物之首,同时“人”集天地之秀气,也应是最珍贵、最具德性者。“文”字,其义主要有以下四种:①“纹理,花纹。‘文,理也’;‘五色成文而不乱’。”[2]“美德、善。韦昭注:‘文者,德之总名也。’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3]“乐声节奏和谐。毛传:‘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④“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规律性现象。”从对“文”的解释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层意思:其一,规律,包括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规律;其二,这一规律符合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运行趋向于有序、和谐与美;其三,特指人类自身的美德、德行。二字的合义“人文”即世间的人事与人情,是符合人类自身的,向着善与美的人事与人情。人文,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人文知识,体之行之,才成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说之写之,就成了人文知识。所以人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不是人文知识。对人文精神下过定义的学者颇多,根据上述解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旨在维护人类尊严、追求人生价值、关怀人类命运,以及向善、求真、求美的意志与气概,其内化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显为弘扬人的主体性、价值性的各类行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就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历经沧桑而扎根于中华大地。这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中国性”。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以孔子提倡的“仁”“德”“礼”“孝”“中庸”等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对待个人上,孔子主张节制与修身:“克己复礼为仁”[4];“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5],“修身”是立命之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6]的根基;在与仁相冲突时,甚至可“杀身以成仁”[7]。而在对待他人上,则充满关怀与宽容:“仁者,爱人”[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在对理想社会追求上,孔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1],只有人人平等,才能通过克己复礼由乱世变为小康,再实现太平。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孔子主张“中庸”,并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极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2]中庸即中和为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3]

当然,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远不止如上所述,而且,它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丰富、拓展。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其想念的为人之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正如牟宗三、杜维明等新儒家指出的,“儒家文化思想传统是塑造人类精神之髓的食粮,人若丢失了儒家的人文精神,便是丢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