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陈安福教授提出建设健康和谐高效课堂的设想,我校初中语文教研室在2006年10月,从教师的个性、性情、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等方面,对864名在校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控制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基于此,我们以陈安福教授的理论为依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传递教育教学的有效信息,教师必须成为民主、平等原则的维护者和贯彻者,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

2006年2月,心理学专家陈安福教授在指导我校深化发展中提出: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健康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陈安福教授强调,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管理。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陈安福教授提出建设健康和谐高效课堂的设想,我校初中语文教研室在2006年10月,从教师的个性、性情、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等方面,对864名在校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84.3%的同学喜欢性格活泼开朗的老师,71.3%的同学喜欢平等民主的课堂管理,44.3%的同学上课注意力比较集中。问卷中我们还发现,在参与问题讨论时,32.4%的同学比较大胆,35.8%的同学选择与同学私下交流,只有40.0%的同学认为老师在课堂经常关注同学们的心理需求,66.4%的同学认为语文课处于松散心理,10.9%的同学上课有紧张心理,57.3%的同学认为启发式批评更能让人接受,没有一位同学选择接受公开批评,49.4%的同学认为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习影响较大。由此可见,许多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对课堂的有效控制。

针对问卷调查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我们见到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但多数的语文课堂,学生表现千态万状,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紧张、冷漠的课堂学习气氛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课堂教学呈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常常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控制出现偏差,造成紧张、枯燥、分心、情绪波动的学习行为,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我们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思考。

通过学习与讨论,我们认为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在我们看来,有效控制课堂教学,也就是有效管理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形成健康和谐课堂,这不仅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也是建设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控制这个关键,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原理,构建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关键词界定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对学习是否产生兴趣。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控制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学生是受控制者,接受教师的控制,同时又是自控者,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教师是控制者,同时也是自控者。如果教师不善于控制自我,就不能很好控制学生,如果学生不善于控制自我,也很难高效学习。因此,我们所强调的课堂教学控制主要包括师生行为和心理的他控和自控。

健康和谐的课堂是由健康与和谐两方面构成,它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生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健康,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形成健康和谐的整体,学生不但能认知,而且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与交流,合作与探索,让学生在健康的课堂教学气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实现人际交往,富有个性、健康成长的和谐发展。

2.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外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布瑞林斯基(Brylinsky)和霍德勒(Hoadley)认为,健康课堂不仅仅指课堂上没有难以控制、不守纪律的学生,健康的课堂应该生动、活泼,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健康课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实现他们在生理、情绪、智力等方面的发展。

(2)实践理论基础。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但从心理学层面研究的较少。20世纪80年代,陈安福教授在《课堂教学管理心理》中对课堂教学控制从课堂教学心理状态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基于此,我们以陈安福教授的理论为依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3)研究假设。我们侧重从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语文课堂控制的有效性,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践对本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践研究,找到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途径,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研究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初2008级、初2009级、初2010级全体学生和初中语文老师。

2.研究目标

通过对我校初2008级、初2009、初2010级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控制因素,探索出有效课堂控制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师由教书型向专家型转变。同时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在情感上有转变有收获,知、情、意达到和谐统一。

3.研究内容

健康和谐课堂关键取决于教师运用有效的课堂控制,让每个学生无论在课堂内外都能过一种健康、幸福、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我们确定的研究内容为:七年级开展教学激励控制研究;八年级开展自我控制研究;九年级开展教学目标控制研究。

4.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师问卷、学生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及其分析,了解课堂教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途径,为课题积累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2)个案分析。通过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探索运用有效课堂控制构建健康和谐课堂的途径。

(3)文献研究。收集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和研究信息,总结吸收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保证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四、研究策略和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开展问卷调查

1.理论学习方面:从2006年10月起,组织教师采用每周星期三下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认真学习了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师培训资料,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著作和语文学科教学专家的论著,课题组教师做了大量的笔记。通过学习,不断地丰富参研教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为课题小组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学习方面:学校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师的课题意识,激发教师投入《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的热情,多次聘请中国教育学会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课题组全体参研人员与专家零距离接触交流,碰撞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火花。

3.开展问卷调查:课题组于2006年10月对全校864名初中在校生进行前期问卷调查,为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翔实的依据。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后,于2009年11月对全校1068名初中在校生进行了中期问卷调查,写出了调查分析报告。

(二)理清研究思路,制订研究策略

为使课题的研究能实实在在地展开,课题组经过认真思考,充分研讨,将课题研究制订为“三点一线”的总分总课题实践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总:切入点——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分:支撑点——实施有效教学控制。

所谓“分”,即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情、教情分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所选择的课堂教学控制方法进行实践研究。

总:发展点——构建健康语文课堂。

一线:即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条主线。

(三)分解研究内容,落实研究措施

1.抓住切入点: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都是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活他们的感官,使其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的接受教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由于这些经典教育言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课题组决定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力求通过学习、研讨、实践,探索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1)朗读法: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

【案例】

课题组成员牟晓容老师上郦道元的《三峡》时做了这样的考虑:这是一篇凝练含蓄的写景美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音韵美和情感美呢?毫无疑问应通过朗读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面对学生都不喜欢朗读的情况,课堂上教师范读就尤为重要,所以牟晓容故意选了难度最大的一段即课文最后一段来示范朗读。这一段描写的是三峡的秋景,给人带来的是凄婉、悲凉的感觉。只要能读出这种凄凉之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那就成功了。在一段感伤的轻音乐的营造下,牟晓容老师开始了朗读,当读到“哀转久绝”时,她的声音低沉而又缓慢,把学生带入了久久不能消失的凄厉的猿啼声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那份凄婉,当学生还在回味之际,她又用较为高亢的声音喊出了渔者的心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读完后教室里静静地持续了一分钟,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地回荡在教室里(这掌声有学生的也有听课教师的)。这才发现牟晓容教师的眼角湿湿的,好些同学竟在抹眼泪!此时的学生大受鼓舞,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大胆站起来说:“老师,我来读这个自然段。”接着其他学生也纷纷起来范读,打破了以往朗读是死气沉沉的局面。这篇课文的朗读之所以这么成功,在于教师的范读激励着学生、鼓舞着学生!

教师用语调、表情的变化来传导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深受感染,学习氛围骤浓。范读一遍,确能胜过很长时间的讲解。尤其是有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妙之处,就能通过清朗的范读,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并心领神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出文章蕴含的深刻内涵。

(2)想象法: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等句,强调了人的思维力、想象力之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

【案例】

课题组苏君老师在教授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时,就采用了想象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本文的情景。进入新课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所学的有关雪的古诗等知识,想象一幅有关雪景的画面让全班同学共享。经过一番思索,有的学生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沁园春 雪》)想象出北国冬天大雪飞扬,似乎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的恢弘气势;有的学生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想象出黄昏时分夕阳映红了江面,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江边独自垂钓的惬意;还有学生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想象出大雪纷飞,把太行山完全覆盖了,天气寒冷黄河封冻以致商旅无法渡河的情景等等。老师也即兴地说了一段:窗外是好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树偌地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仿佛能够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这是苏老师的雪。那飞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这样,就让学生带着这种对雪的想象情景,进入了本文的学习,从而理解为何通过写北国的雪“闪闪地旋转升腾” 来突出鲁迅先生与这黑暗的社会决绝地、悲壮地、不屈地抗争精神。

(3)表演法:即是在课文的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一些即兴的、或是有准备的表演,让学生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的。台上的同学表演紧扣课文内容,文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均在逼真的动作、神态中展现出来。台下的同学眉飞色舞、全神贯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针对课文特点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学语文教学适当运用表演法,能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语文教学收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

【案例】

课题组副组长高翔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大胆构建“学生演播室”这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模式,将“访谈录”这种电视台中的时尚元素糅合进去,由老师担任“学生演播室”主持人,将学生分为三个群体去扮演贝多芬、客人、女佣,各组再选一个代表作为嘉宾接受主持人的访谈。其教学设计片断如下:

主持人: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七四学习演播室”!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多媒体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主持人: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对这位大师更加仰慕,荣幸的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七四学习演播室”对人物进行访谈。

主持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选择课本内容片断进行创编,改成访谈录的形式。

主持人: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那么,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呢?

首先让我们欢迎第一位嘉宾,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女佣安娜小姐。

主持人:安娜小姐,你好!(与之握手)作为一个生活在贝多芬身边的人,您对他的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一定比较了解,您眼中的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名女同学扮演女佣上场)

女佣:我眼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贝多芬先生……(该女生复述文中相关内容)

主持人: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下面我们有请第二位嘉宾:罗伯特先生。

主持人:罗伯特先生,听说您前不久成功地采访了贝多芬先生,您能说说您那天采访的情况吗?

客人:那天我去拜访贝多芬先生,他家的女佣给我开了门……(通过“客人”的话,理清文中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主持人:的确,这几段肖像描写技巧非常高超,罗伯特先生,您能跟我们同学谈谈怎样描写人物肖像吗?

客人:哦,我想谈两点,第一,要有一定的顺序,前面那几段是按照从远到近、由上至下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第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引导学生学习肖像描写方法,主持人板书,学生做好笔记)

主持人:谢谢您给我们的指导。最后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请出——贝多芬先生!贝多芬先生,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采访您,是想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您能给我们谈谈吗?(一名男生扮演贝多芬上场)通过访谈,揣摩文章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

通过对表演法的实践探索,课题组的老师们认为:首先,表演法能极大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人物表演,使学生更容易深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真切的体验;其次,表演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者,表演法能提高学生自学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当然在使用表演法时,教师应注意对课文的选择,把握好学生表演的尺度,同时在教学设计中也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前文在主持人访谈客人时,就比较巧妙地穿插进了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不能让表演法教学华而不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表演法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4)悬念法: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

【案例】

课题组成员陈秋萍老师在上《白兔与月亮》这一课的时候,充分运用了这一方法。《白兔和月亮》是一篇寓言故事,虽然就寓言故事内容来说,它对学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但这吸引力也只是就故事本身而非寓意来讲的。如果要在课堂上将一篇寓言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并且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住寓言故事的寓意,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则是设置悬念。因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是很好的学习动力。所以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陈老师通过导语首先就提到:“同学们,在生活中,面对我们喜欢,热衷的事物,比如一把你渴望已久的吉他,一本你最喜欢的作家的书,一个你最爱的玩具模型,你们往往会怎样?”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到:“尽力去拥有。”这时,陈老师抓住机会说:“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同学们,就像你们刚才不假思索回答的那样,面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我们总是极力地去争取,去获得。如果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我们常常认为那是不幸的,会感到沮丧。作家萧伯纳又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也许会是不幸的呢?”相对于刚才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此刻同学们陷入了沉默和深思。陈老师接着说道:“为什么萧伯纳会说有时拥有自己心爱的东西也会是不幸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在课文《白兔与月亮》中去寻找答案吧。”

通过这一悬念的设置,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动学生对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的思考和探讨,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使学习更加的有效率。

(5)故事法: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案例】

课题组组长兰华志老师在进行《说不尽的桥》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时,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分组收集关于桥的图片、故事、诗词、歌曲,初步了解各种类型的桥。教师制作课件,带领学生欣赏学校周边的华阳通济大桥、彩虹桥、回龙平桥、学校内河上的状元桥等。将学生的资料分类,布置分组准备重点。其课堂教学片断如下:

(导入活动:大屏幕:中国画桥背景,字幕:说不尽的桥)

师:宋范与求诗云:“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唐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今天就让我们步入“桥”的世界,一起来感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

(展开活动 ,分组讲桥的故事)

学生A:放生桥:上海淀山湖畔,静卧着名闻遐迩的江南古镇朱家角,那里最负盛名的当数放生桥。明清时代,每逢农历初一,当地僧人都要在桥顶隆重举行仪式,将活鱼投入河中放生,以此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放生桥”之名即由此而来。

学生B:断桥(杭州西湖):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给每个游览断桥的游客以无尽追思。

学生C:鹊桥:每年七夕,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人渡河相会。每年的七夕,人间的喜鹊就会变少,它们都飞上天去搭桥了。一过了七夕,喜鹊头上的毛都会掉落,就是因为七夕去搭桥的缘故。而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学生D:当阳桥: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难抵曹操大军。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丢下百姓,于是只能日行十几里路。曹军追兵日行三百里,终在长坂坡追上刘军。刘备眷属失散,赵云几进曹军救出阿斗,但至当阳桥时却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出现,他怒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使曹操也由疑到惊到怕,狼狈逃窜。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学生E:洗耳桥:相传尧要将天下传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边洗耳,后来就在许由洗耳处,现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桥,定名为“洗耳桥”。

……

课前,立足于本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促其形成个性认知并形成文字;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今中外桥建筑,本地桥特色,集画、音于一体的桥文化等,重点组织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桥名趣事、桥与文学、家乡的桥、小设计师。同学们既是参观者,又是解说员;既是表演者,又是鉴赏家、设计师。同学们分组绘声绘色地讲西湖断桥、放生桥、尾生抱柱而亡等故事,故事中折射出的有关生命、爱情、诚信等内容,立刻让看似普通没有生命的桥在学生眼中充满了灵动与韵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桥文化的探究兴趣。

通过对故事法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认为,故事法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通过讲故事给学生听,调节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三,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熟知作者的生平事故,以创设一种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故事情境中与作家达成心灵的交流,获得更具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获得更多的文史知识。其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重视故事教学法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6)音乐法:音乐能提高人的鉴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上课前或在上课过程中,先放一首与课文基调意境相对应的乐曲,渲染气氛,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案例】

课题组成员白永东老师在讲《端午的鸭蛋》前,先让学生听一首欢快的民歌《包粽子》。那优美动听的旋律、欢快生动的画面,使原本有些疲惫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立即饶有兴趣地欣赏起歌曲来。学生注意力在听歌的过程中已经集中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上。一上课,白教师就歌曲顺势导入,使学生一下就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由于有了音乐的渲染、铺垫,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整体感知课文的速度提高了,发言很踊跃,不断有智慧火花的闪现,课堂时不时传出会意的笑声,师生互动既愉快又高效。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2.着力支撑点:实施有效教学控制

实践研究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需要控制,同时也是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据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共同舞台。课题研究期间,我们课题组结合学校开展的第四届科研课改活动月的“华阳中学首届栋梁工程课堂教学大赛”,听了课题组九位骨干老师的名师展示课、研究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初中学段三个年级的特点,重点针对课堂教学控制的三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1)教学激励控制的实践探索

激励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育不是给予,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唤醒、是激励,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刚进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他们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心理上,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理上,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抓住这一生理特点,课题组希望研究老师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案例】

2004年9月,课题组成员尹华丹老师刚大学毕业,在她上课的第三天,她让同学们默写诗歌,其中有个小孩却只字未动。她不动声色地收起了作业本,慢慢地回忆他平常的学习状态 ,他上课时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从不说小话,每次他都是很努力的样子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慢慢的她才知道,这个孩子的智力有问题。正常的小孩背完一首诗只需要10~20分钟的时间,而他即使花费一个小时,也不一定能背下来。尹华丹老师想不能放弃他,要帮助他。

尹老师怕伤害他的自尊心,总是不经意的出现在他的身旁,和他谈学习,谈生活,走廊上、食堂里、操场上常会出现他俩交谈的身影。慢慢的,他向尹老师敞开了心扉,有问题也总会找老师解决,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也有了一些小小的进步,学习变得比以前主动积极了,他甚至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虽然他的答案仍是错误的。

为了进一步帮助他,激励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尹老师特意安排了一次语文默写。放学以后,尹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让他把这首诗背完才回去,他开始努力的背诵,40分钟以后,他结结巴巴的背下来了,尹老师说:“你真棒啊!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下来了。”那就默写看看嘛。他马上高兴地同意了,在默写之前,尹老师又把那几个容易出错的字叫他写了几遍。他的第一次默写只错了两个字。尹老师又说:“今天老师为你感到高兴,明天的默写你一定要争取得100分,好吗?”他使劲地点点头,脸上全是激动和兴奋的表情。第二天的默写他果然得了100分。尹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张××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掌声祝贺他。”同学们真心地为他祝福,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使劲地挺直自己的腰板,很骄傲的样子。后来尹老师才知道,为了能得100分,他回家以后又背了一个小时,默写了10遍。他爸爸在电话里激动地对尹老师说:“谢谢尹老师,儿子今天回家特别高兴,说老师表扬他了,他现在回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做语文作业,背语文书。”尹老师在电话的这头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教师是否尊重,信任学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尊重、信任优生容易,对“学困生”则容易表现出厌恶、不信任的情绪。一句“你真棒!”“老师为你感到高兴!”多么普通的话语,可它在孩子们的心里却有多大的魔力啊!同学们的掌声看起来虽然普通,可它却能激励起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2)学生自我控制的实践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必须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教师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兰华志老师的名师工程示范课《我的母亲》设计独具匠心,讲课前一天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再由学生的母亲写一封信密封好带到课堂,课文导入通过师生富有感情地念母亲的信,很多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学生完全投入课堂,让自己的心境与课文融为一体,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共鸣,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被极大地唤醒并激发。

【案例】

2009年5月,县教研室组织全县九年级教师到我校观摩一堂作文复习示范课。学校把这次示范课的任务交给了课题组成员周亚南老师。周亚南和组内的老师们一起商量制订了行课方案,确定课题为“凸显文章亮点,提升作文质量”。课堂设计了五个板块:我点评→我反思→我探究→我提升→我展示。

具体实施: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点评同学自己的作文和中考优秀作文,通过点评来反思,归纳出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平时的训练概括出提升作文质量的要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升。周亚南老师选择的训练角度是“怎样让标题(开头或结尾)‘亮’起来”,学生从其中一个角度写作,然后当堂将学生习作展示、点评。

把任务一布置,学生就积极行动起来,出谋划策、寻找资料、制作课件。只用了三天的课余时间,各组就确定了自己要点评的角度,并到全年级各班去搜集了一些同学的作文、双流县优秀中考作文、其他地市满分作文。虽然有的小组选择的角度重复,但周亚南还是决定尊重他们的选择,让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为了让听课的老师能对点评的文章有直观感,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赶着将这些文段用PPT展示出来。

示范课上,主持人由学生担任,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作点评、讲观点,积极展示自己的习作,老师只作适当点拨。课堂上环环紧扣,又倾注了学生自己的劳动和心血,他们既要关注自己展示的环节,又要听别人的讲解,想和其他小组一比高下,这样就没有了分心的时间和机会,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堂课,不仅学生感到大有收获,给听课的老师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学习是一个实践活动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习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使个体走向成熟。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方面实现自我控制,优化学习品质,发展学习能力,既为他们今天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更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今后社会生活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调节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在作文课《写好风头扣人心》中,课题组付珮琳老师借助周星驰影片的开头来作为本课的导入部分,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控制手段去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所找的存在问题的开篇都来自学生平时的写作,这再一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随即让学生总结出文章开篇存在的问题,老师又引导学生阅读并欣赏了中考满分作文的精彩开篇,这样反面与正面的材料对比,近一步强化了本课学习的目的性;最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正确的写作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给予积极的评价,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练习写作这一环节,学生习作的展示,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评价,以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都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特别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案例】

课题组冯华老师通过半学期的努力,让同学们初步适应了我校初中语文课堂的板块教学模式——“我知道”:自己通过查资料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认识生字、掌握新词;“我整理”:在预习本上整理出本课的生字、重点词语,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自己最喜欢的佳句和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等;“我展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个人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然后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我提问”:把学习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达成共识。“师总结”:教师强调学习重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对学生自学成果适当评价并指明以后学习的方向。“考考你”:课堂完成小检测,以强化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对这样的语文课堂,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听课的录音机了,不再是机械地抄笔记了,也没时间搞小动作了,自己有正事可做——要自学才会有展示的东西啊,要为学习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每当上语文课时,学生的表现总是精神抖擞,思考、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都能管好自己,认真学习。

学生适应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后,冯华老师又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更大的提高,怎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于是,冯华老师又开展“我也来当老师”的活动。

怀着试一试的心情,终于到了第三天的语文课了。上课铃声响了,冯老师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还没开口讲话,有几个同学就大声说:“老师,你前两天说的这节课由我们来上嘛。”冯老师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好啊,那谁来上呢?”瞬间,有7位同学举起了手,“哇,这么多人。一节课不可能几个同学都来讲,那大家就先推选一个来讲讲。”在大家的共同推荐下,舒越同学拿着语文书和她的备课本第一个登上了讲台……那堂课学习的是《羚羊木雕》,让冯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上她让同学们互动,“师”生互相提问、讨论。遇到她和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就向冯老师提问,俨然把冯老师当成了班上的学生,每当此时,孩子们的眼睛总是瞪得大大的,专注地听着冯老师这个“同学”的“回答”。在课堂上,她还把同学们分成了父母组和孩子组针对该不该收回羚羊木雕进行了辩论,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听完舒越的讲课,我们课题组感触颇多,她的讲课虽然还显得很稚嫩,但具备了基本的教学环节,知识讲解基本正确,抓住了教学重点,可见这孩子为上这堂是认真去钻研了教材,还研究了教学方法,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讲课者自主学习收获颇丰,其余的“听课者”也会大有所得。从此,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上讲台给大家讲课就成了我们初中部学生自主学习的又一种形式。

有时,我们教师往往低估了自己学生的能力,有时候在不经意中却发现学生在作业中给出的答案、在提问时给出的回答、在讨论中侃出的结论、在讲台上表现出的老练……这些都会给我们以很大的惊奇。惊奇之余我们一定会静下心来思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呢?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识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自主去学习,自我锻炼,也是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的一个途径。

(3)教学目标控制的实践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目标性行为的效率明显的高于无目标性行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目标控制是现代管理中的基本控制方法,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强化目标意识,有针对性地复习,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制胜法宝之一。

我们针对九年级语文教学积极备战中考,目标性明确的特点,通过研究提出“明确目标——规范方法——实战演练——反馈目标”的语文复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应该成为判断课堂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只要学生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并会运用,要求学生着重训练其中的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目标明确,尽量细化,落实到位。

谢静老师的九年级复习课《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苏君老师的九年级复习课《记叙文阅读》,第一步都是明确目标,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第二步老师进行方法讲解;第三步由学生进行练习操作,当堂展示;第四步由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操作反馈情况再进行点拨和总结。目标的明确能让学生特别是九年级毕业班同学有较好的备考准备。

【案例】

课题组成员谢静老师在全校课题观摩课新授《范进中举》时,再一次感受到运用“教学目标控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她的课堂进程是这样的:

新课伊始,明确目标: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理解对比写法与作用。目标简明,一目了然。

理清结构,初识目标:学生自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迅速将课文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并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分析人物,落实目标:谢老师要求学生跳读全文,思考勾画下列问题:

范进中举前、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范进中举前、后在行为、性格上有怎样的改变?

胡屠户对中举前后的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语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经过迅速阅读,学生A归纳出范进中举前住茅房、每日小菜饭、母亲常挨饿、乡试无盘缠;中举后张乡绅赠房、送银,邻居拿蛋、送鸡、背米、送酒,经济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B找到了中举前岳丈斥骂、众邻不睬、张乡绅不识;中举后胡屠户称贤婿、文曲星,邻居称老爷,极其巴结,社会地位连升十级。学生C回答出中举前的范进在胡屠户面前是“岳父见教的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中举后的范进像邻居一样把岳父改称为老爹。学生D找到了中举前胡屠户称呼范进为“现世宝”,骂“烂忠厚没用的,癞蛤蟆想吃天鹅屁,尖嘴猴腮”,提一副大肠来贺喜,走时还“喝得醉醺醺的,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借盘缠被他“一口啐在脸上”;学生E归纳出中举后称呼“贤婿老爷”,赞范进“才学高、品貌好”,见范进衣服有皱纹“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衣服”,贺喜送钱后“笑眯眯地去了”。

角色表演,深化目标:要求学生分小组先在组内表演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欢呼雀跃,人人参与,争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学生F表演的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见财心喜而又假意推让的丑态让人厌恶作呕,学生G表演的范进甘受屈辱、唯唯诺诺、痴迷功名的样子让人又怜又恨,讽刺意味十足。

课堂小结,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谢老师归纳总结: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又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步骤,紧紧地抓住了学生,使课文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构建了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

【案例】

课题组成员张银鸿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这课时,谨遵学校提出的“教学目标控制”的原则,分四段式教学“明确目标—规范方法—实战演练—反馈目标”,在上第2节课时,她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学会判断各种说明方法,并能说明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第一节课时完了之后学生对文本已经很熟悉,而且在7年级对说明文也有了初步的接触(《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学会了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本节课重点就是能准确判断说明方法,说出其作用。

规范方法:说明方法+作用。

实战演练(学生现学现用)。老师举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个句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让读者对这座千年古桥的大小有了直观的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我都举一个范例,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和范例在文中找出其他的语句,分别来加深对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做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的印象。从而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反馈目标(当堂总结):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方法的讲解以及演练,学生不再只带耳朵只做听众,而是手,嘴,脑并用,既学了又练了,做错了的知道原因,明白了方法,做对了地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越来越积极主动,学习也就越来越有兴趣。

【案例】

课题组成员白茹雪老师上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上,教师首先对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夯实基础——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记诵课文,理解内容写法;形成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浅近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技巧。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完成课堂小检测,对学生课前的复习巩固进行摸底。主要的检测题型是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重点难点语句,文章内容写法等的理解简答等。老师评讲,学生交换作业本互评,文言词解释,句子翻译正确率达85%为过关;未过关者课后及时复习补救。完成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阅读像《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类人物故事文言文时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同样从课文中去找阅读的方法规律,比如要理清故事的六要素,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体会写作特色等。第三步实战演练,学生独立完成课外类似阅读题。教师串析文章,评讲习题,学生注意分析错题原因,体会答题技巧。师生结合本题交流总结阅读课外文言文的窍门:结合课内所学和语境推测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词在文中适用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文言词;确定文章类型,与课内所学课文比照,找到相应的阅读理解方法,深入理解文意。在这一步学生完成习题情况完全可以反馈出本堂课的有效程度,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作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布置或辅导计划。

这种复习课型使师生的文言文阅读复习目标更明确,而且极易形成学生自主复习提高的能力。

3.生成发展点:构建健康和谐课堂

陈安福教授在指导课题研究时强调构建全健康教育的模式,包括师生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学习。因为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实践成果

课题组通过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态度有了转变,对课堂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社会进步的追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为之而高涨,思维为之而活跃。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经过对课题的总结反思,初步探索了一些运用有效的教学控制来构建健康和谐语文课堂的策略:

1.通过人本关爱铸就健康和谐课堂的灵魂

课题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人本关爱教育,关爱每位学生,从而有效地调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让老师们明白了关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动力,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才能形成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才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师生关系。课题组的老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始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在课堂上,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毋庸置疑。把微笑保持在脸上,传染给学生,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坚持的一条原则。师生心情愉快,还有什么任务完不成呢?热情关爱是最好的老师!

2.通过情感教育点燃健康和谐课堂的激情

课题组教师运用朗读法、想象法、悬念法、音乐法等教学实践,通过有效的教学激励调控语文课堂,发现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态度和学习语文新知的期待值直接决定着语文学习的效果。一个对语文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热爱语文并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也就成了体验一种快乐。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在课堂上,一个真诚的笑脸,一种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更是一种美。这一切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才是健康和谐的。

3.通过自主学习搭建健康和谐课堂的平台

课题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表演法、故事法、板块学习模式的实践,运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让学生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自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自主学习,才能使心情得以舒畅,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要创造和谐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翅膀飞起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煽情”“点火”,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语文课堂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立体互动的桥梁,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同时,教师更要善于挖掘课文美的东西。语文的美是感情价值的独特体验,是个人内在世界的倾诉。如果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也就学得身心投入、兴致高涨。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了一体,使整个课堂趋向于和谐的境界。

4.通过个性学习弹奏健康和谐课堂的旋律

课题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表演法、故事法的实践,运用有效的目标控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人文关怀,张扬学生个性,从独特的感知角度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人格,构建和谐流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律动的课堂感受语文的魅力,沐浴语文的灵秀。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流淌绿色、乐趣无穷。学生阅读文本、表演人物、讲述故事时,充分展现对作者、对文本、对人物、对故事的独特理解,丰富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展了语文课堂的空间,为语文课堂引入一渠清流,弹奏出和谐悦耳的乐章。学生之间通过个性化的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激活。课堂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师生同文本同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与表演,交流思想,感受语文,享受生命。在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张扬语文特性,焕发学生个性色彩。

(二)物化成果

1.课题方案(7稿)。

2.阶段总结报告两篇。

3.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4份)。

4.教师撰写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集两本;课题相关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选集两本;典型课堂教学录像带、照片集锦。

5.课题结题研究报告(5稿)。

(三)师生实践效果

1.助推了学生成人成才。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成功,成效突出:贾柳、李钟昱、周俊平等同学在2009年全国首届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中获得12项金奖;马路、杨玉林、王佩璇等同学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李亚洁、赖泓宇等31位同学在双流县2006年以来的“新星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2.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组长兰华志被评为双流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付珮琳老师在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全国名校教学研讨会中上展示课,高翔、兰华志等在县域对口中学教学研究中上展示课,周亚南、白永东、冯华、谢静、康琴、黄勇、高翔等老师在学校栋梁工程中上展示课,苏君、牟晓容、黄勇、付珮琳、周亚南等老师获市级以上论文奖12篇,兰华志、高翔、冯华、尹华丹获全国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尹华丹、牟晓容获课程改革高效课堂赛课县一等奖,尹华丹老师获2010年成都市首届万名教师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六、尚需努力的方向

由于本课题组的研究者都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而且多是第一次承担国家级重点子课题的研究任务,虽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因此,对课题的研究不够规范、系统,总分总的三点一线式研究结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研究中,课题组将不断加强学习,继续联系学生实际,进一步落实“总分总的三点一线”式研究结构,以期取得更多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煜峰,雷雳. 初中生心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陈安福. 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4.刘旭,顾颉,胡燕. 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钟启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指导专家:陈安福

课题负责:兰华志 高 翔

主研人员:苏 君 白永东 冯 华 黄 勇

     谢 静 尹华丹 付珮琳

执  笔:兰华志 高 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