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和谐

课堂教学和谐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知”与“能”常常失调,教师注重的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知”与“能”失调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分低能”,从长远来看,则使学生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四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和谐。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与学之间处于双向互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民主、平等、合作的状态。构建和谐课堂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和谐,这是课堂教学面临的普及与提高的和谐问题。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统观全局,要有梯度、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兼顾好、中、差生,既让尖子生能“吃饱”,又让学困生能跟上。职校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前提条件,针对学生的认识差异,分层施教;针对学生的情境差异,因势利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创造。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教书与育人是有机的整体,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就是为了育人。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取,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还应言传身教,以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正如魏书生所提出的“把每一堂课的教学都作为实现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全部活动,达到育人育己的目的”。

三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和谐。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知”与“能”常常失调,教师注重的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知”与“能”失调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分低能”,从长远来看,则使学生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衡量。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四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和谐。传统的教学方法集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而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则应突出学生地位的主体性和教师作用的主导性。教师要诱导学生从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积极的探索者。要做好这一点,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善引”、“善诱”,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积极”,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教学进程,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相互配合,创造教育教学的最佳效益。叶澜先生曾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把课堂教学作为我们师生生命中精彩的一页,都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面,都想过得有意义些,都能突出作为人的主体的作用,那么,教与学就会水乳交融,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其民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