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技术构建小学和谐课堂的研究》实验课题,即经达州市电教馆2000年7月10日批准立项的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利用CAI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于是,我们将该课题更名为《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四川省第十一届电教科研成果申报材料(2004~2005)

摘 要:普及信息化教学是时代与新课改的要求,和谐课堂是和谐教育的主阵地。本研究与实践诠释了信息化环境下和谐课堂的内涵及特征;探索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对构建和谐课堂的作用和影响;探明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和谐课堂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总结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生成和谐课堂的四策略。通过实验,效果显著,积累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新转变;促使了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新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新变化;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已初步形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氛围;学生开始能愉快地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喜悦,享受到在和谐课堂中学习带来的快乐。可以这样认为,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使我校师生开始共同进入较高质量的教与学的和谐状态。此状态,提升了我校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使师生的品格、知识、能力与身心共同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和谐课堂 主动学习 教与学策略

《信息技术构建小学和谐课堂的研究》实验课题,即经达州市电教馆2000年7月10日批准立项的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利用CAI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该课题以信息技术应用理论、课程改革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性学习理论、主体性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小学学科教学的信息化,并运用教育实验法、行为研究法、测量统计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小学课堂教学的关系和规律、基本策略、基本方式,以期解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潜能的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品质、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培养,有效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题在研究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课题研究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教育技术及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逐步将目光放宽到其他学科教学,考虑怎样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新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构建理想中的和谐课堂,以此推动全校的课程改革。于是,我们将该课题更名为《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

——创建和谐社会是21世纪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抓和谐教育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条战线、各个阶层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用小平同志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来思考,学校的和谐教育建设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是为建设和谐的基础工程服务,和谐教育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规律,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

——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主要阵地。课改、教改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教改、课改的重头戏和主阵地,也是和谐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和主阵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全新要求,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老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成为构建和谐课堂的主导思想,并以和谐课堂的实现推进和谐教育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使和谐课堂生成成为可能。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思想、观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和认知方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新的整合,将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目的所在,使和谐课堂的生成成为可能。

由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试图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在构建和谐课堂的方法、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概况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浮躁、功利的现实教育,源远流长的“和谐”精髓,厚重的校本教育文化积淀,教育归于本真,以及教育思想碰撞的研究,探讨提出和谐教育、和谐课堂的新理念,并进行诠释与解读。

(2)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理论、技术、资源、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对生成和谐课堂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在其中要处理的关系。

(3)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生成和谐课堂的基本策略。

(4)通过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教师的教改意识,提高开展课题的研究水平。

2.研究变量与对象

自变量: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方法与策略。

因变量: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发展,和谐课堂的营造。

相关变量:研究教师的素质,学校教育教学网的建设,资源库的建设。

实验对象:实验班学生。

3.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提出和谐教育、和谐课堂的新理念,其内涵是什么?

(2)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对课堂教学思想、观念、目标、内容、情境、时空、过程、评价、教与学要素关系、教与学方式、师生角色行为有何正相关影响?

(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情感和行为,如何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的联想结构和交互功能引导学生自主或协作互动学习,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评互评学习成效,并形成和谐课堂的方法策略。

4.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的活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必然关系,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协调发展。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同是主体,都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师生合作要默契。

(3)最优化原则:实验过程中互相作用的诸因素是一个多角度的主体结构,要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各因素的关系作用,达到1+1>2的效应。

(4)可操作性原则:实验中要严格操作规范,操作顺序。操作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的影响是其他教育不能取代的。

(5)可比性原则:课题实验要具有较高的可比水平,随机选择实验对象,原水平相仿,要与本课题相关范围内的现状相比,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实验和研究的前沿水平相比较,经过比较显示出本课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6)可测性原则:对操作要有测量,重视实验资料,数据的积累和完整性。

5.研究周期

实验研究工作过程历时五年,经历了研究准备、研究实施和研究总结三个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00年9月至2001年3月):制定课题方案,组织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实验教师相关理论,理解和掌握试验方案的操作方法,明确工作程序,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做保证。

(2)研究实施阶段(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

研究初期:由于当时硬、软件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运用现有课件进行教学。但当时的课件只能利用计算机的动态功能,将部分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适当加大课程容量,从声像效果及练习的多样性等方面上看,都不是优势。

研究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认真总结了初期教科研情况的基础上,对已制作好的课件进行修改,并改制成多媒体课件,力求课件的声音、图像与教学内容达到和谐与完美。另外,我们重点从形体教学及概念教学入手,制作了一些较受好评的课件。但这些课件还仅停留于以计算机演示为主,课件为教师如何服务教学的传统课型结构上,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学生潜能与个性的发展。

研究后期:我们重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功能,加强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给学生创造了较多人机交互的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以便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在课件制作上,我们加强了三维设计的力度,在教学形式上进一步突破。这一时期的课型主要呈演示与学生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计算机可以将他们不太理解的新知识习题不断重复提示,帮助其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既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使部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研究总结阶段(2003年3月至2005年7月)

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对研究与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评估验收。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反思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即“沟通”,即“合作”。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此课题的研究初期,课题组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演变及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作了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

1.课堂教学的方式由单纯接受向互动探究式演变的取向

(1)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

img14

(2)师生问答对话式课堂教学方式:

img15

(3)老师控制下学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

img16

(4)师生合作探讨式课堂教学方式:

img17

2.传统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堂,其教学不过是展示教师授业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是按一定程式推进的一种过程化模式,如同“切菜”,结果有整齐划一的要求,如同“军训”那样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如同“竞技”比赛前那样进行训练。其弊端如下: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成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而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到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4)静态化——一是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以及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二)提出并诠释了和谐教育、和谐课堂两个新的理念

1.和谐教育是教育归于本真理想和信念的一种境界

我校一直在苦苦追寻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谐教育的提出,是校领导和教师与浮躁、功利的现实教育,与源远流长的“和谐”文化精髓,与众多思想者智慧碰撞的结果,经历了脑海的萌动,隐约、渐显清晰,逐步明朗化的过程。这是在厚重的校本文化的基础上,教育归于本真的理想与信念的执著追求达到的一种境界。

和谐的本意是指配合适当。和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切美好事物的突出特征。和谐是一种美的境界,包括色调、结构、节奏等方面的最佳组合之美,配合之美,协调发展之美。和谐能够产生发展动力,产生最佳效果和效益,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教育和一切美好事物发展的不懈追求。

和谐教育的境界讲求的是教育的品味。和谐教育是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将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恰当配合,调控教育场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协调,产生教与学的谐振效应,达到教育人、发展人、造就人目标上的辩证统一。和谐教育的核心是“生本理念,蕴含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思想,是以生为本,以爱心为轴,辅就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阳光人生的教育。”

和谐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是着眼人的自主性与合作性,自由与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品德与人格,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等的统一与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人,真善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和谐教育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具体从和谐课堂、和谐德育、和谐管理,教师和谐修炼,师生互动共历成长等几个板块实施,构建学校和谐教育体系。

2.和谐课堂是先进教学思想、方法与目标的恰当配合

(1)和谐课堂基本理念的解读

本课题研究所要构建的和谐课堂是和谐教育几大板块中的核心板块,实施和谐教育的主阵地。和谐课堂是先进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目标达成恰当契合的理想课堂。

随着新一轮课改在我校的实施,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被老师们所接受,大家都在用心思考:按新理念建构的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儿?学校领导关注,教师们关注,课题组抓住契机组织了广泛的思想与智慧的碰撞,进行了大量的课例实践,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典型范例,在校本课堂教学文化的积淀中,和谐课堂破晓而出,并且已在生机勃勃地成长和发展,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裂变与蔓延。

在研究与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和谐课堂的教学基本理念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和谐课堂是享受学习的课堂。①享受美丽: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迈进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的知识海洋里,融入多彩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中,跨上超越时空的信息高速公路,去体验既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又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的课堂美丽。②享受快乐:课堂富有诗意,有幽默,有会心一笑,有拍案叫绝,有生动感人,热泪盈眶……知识与情感和谐共振,课堂多了一份童心与童趣,学是玩,玩是学,学生生命充盈着活力;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拉近了距离,将学生当成诗去读,去品,去悟。③享受生活:课堂展现生活,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习贴近生活,有生活的乐趣,也有生活的酸、甜、苦、辣,为学生课后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走向动态作好铺垫。④享受智慧:课堂上学生在自主、点拨、引导、质疑、互动中学习,有好奇心的满足,有出错与纠错,有相互交往交流,形成智慧与知识的启迪、融合与发展。⑤享受成功:有顺利的成功,苦中、坚持中的成功,挫折与失败后的成功;同时,和谐课堂不是一把尺子衡量,不光是教师评判学生,还有学生的自评互评;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满足与喜悦。

第二,和谐课堂是有序开放的课堂。这里包括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情境(环境)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的有序与和谐,使课堂教学摆脱“桎梏”,活化“预设”,打开“樊篱”,冲出“围墙”,拥有多把“尺子”,生成课堂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和谐课堂是生命涌动的课堂。和谐课堂的重要任务是把课堂的关注点提升到“生命”的高度,兴奋点焦聚于“生命发展”,着力点投入在“生命碰撞与交流”上,形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盈溢智慧互动和具有快乐情趣,有着自我实现与学科魅力的课堂中,生命雀跃、涌动、平等对话、共享资源,相互碰撞,相互滋润,共同生成,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得最佳发展。

(2)和谐课堂师生行为的变化

和谐课堂的生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进和谐课堂,认识其对自己角色的新要求,新期待,完成角色行为转变的过程。课题组以新课程新课堂的新要求为指导,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大量的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对和谐课堂师生行为方式的具体认识。

①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而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舞台。

和谐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行为的根本变化,是多年来教师行为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和突变。过去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解或表演为主,展现的是教师的才华。和谐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主,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师生、生生互动的协作探究学习;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与环境,创建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供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行为和思维上的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沟通解决学习问题,或经历行为、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的体验与感悟,形成自己的经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②课堂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着力发展学生的“四基”。

知识传授是和谐课堂教师角色行为之一,是不能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探究学习,经历和体验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过去的课堂教学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谐课堂改变了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把教与学目标指向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方法(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需要、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和谐课堂是对旧课堂教学的“扬弃”、包容和发展,体现了实施新课程的与时俱进。

③课堂不是对学生的机械训练,而是引导学生探究与感悟。

过去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授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性训练。和谐课堂中学生不再被看成无知、无能的被动知识受体及接受老师指令的工具,而是回归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发展其潜能,将他们看成独立人格和各自个性的鲜活生命个体;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与灌输知识,或让学生原封不动地死记与“克隆”知识。

和谐课堂积极倡导在学习动机与态度上,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并逐步提升为自觉的自主学习,在知识认知上,变死记硬背为深入理解与感悟;在教与学方式上,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在教与学环境氛围上,由单纯读书学习向借助资源、情境、环境和工具平台与同伴协作互动学习转变。

整个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引导并促进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时,逐步将其转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提升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从学做学习的主人开始,逐步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把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④课堂不是“刻板”的模式,而是动态、多元的行为方式

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情境和环境单一,教学信息单向传输,教学要素间的关系是静态的,教学结构比较固定,刻板,甚至僵化,如“组、复、新、巩、布”的固定框框等。

和谐课堂是按新课程新课堂的全新理念生成的,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突破了教学思想、目标、内容、情境、时空、过程、评价的封闭,实行了有序的开放式教学。

和谐课堂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呈现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教学问题“预设”或随机生成,教学情境、环境多样化,教学信息多向互动传输,教学要素的关系随活动改变,组合方式的教学结构多种多样,教学模式多元化,就是一种模式也有多种变式。如:探究式学习就有随机探究、短期探究和长期探究,有多媒体课件的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各种不同探究方式方法的时间划分与调控,内容选择与分类又各不相同,教学结构框架也不相同,还有学科不同教学结构的差异等。

因此,和谐课堂的生成,必须改变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学行为方式及僵化的教学策略方法;在实践尝试过中,不断加深对和谐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都有吸引力,都有良好的效益。让每一位学生同享一片“阳光”,同显流溢生命的动感,共同演绎生命的精彩,放飞不断进取与发展的翅膀。

(3)和谐课堂的生成靠深化教改和推进课改实施来实现

反思现有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树立起个性化的教学观,用个性化的教学观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

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世界,生活世界是真正切切存在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②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③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生存方式与学生是不同的,教师作为一个优势群体,如果没有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话,就很有可能用自己的思维来替代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行为来替代学生的行为,忽略学生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所作所为。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④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景。——课堂教学安排要看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欲望和行为。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

⑤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生生之间多维有效互动。——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经由学生文化,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课堂上要给学生这种独有的文化以一定的展示空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不同类型的互动,使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水平上交往,促成文化间的交融和整合,以求得师生共同发展。

⑥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并不等同于全班集体教学,不等同于不能因材施教。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都可以在现有的班级上课制中留有一席之地。

在和谐的课堂中,孩子的思维往往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不仅感受到尊重和爱,还学会了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的乐园。在教学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和谐课堂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要求的代表,又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需求的中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构建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我们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实施和谐教学。而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形式等。追根溯源,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小学和谐课堂,其根基还是要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一永恒的话题。所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要置于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特别要研究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关系,同时,我们的研究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的实践和尝试。

(三)研究显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和谐课堂的强有力支撑

课题组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论、技术、资源、方法在生成和谐课堂中的作用和影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为课堂教学从观念、资源、环境、工具、方法等方面向更高层次飞跃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物质上保证,是生成和谐课堂理念和物化的强有力支撑。

1.为和谐课堂生成提供了观念支撑

和谐课堂的生成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论、技术、资源、方法蕴含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践带来的教学观念的深刻革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念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本的全新理论,其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像传统教学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或书本上,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类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过程的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及学的最终目标是完成意义建构;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引导探究、协作、会话与交流”;学生的活动是“利用创设的情境,自主探究发现,协作会话交流,自我评价深化理解”。这些正是生成和谐课堂的理念。

2.优质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环境支持

和谐课堂的生成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我校作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在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一直高度重视教学信息资源的购买、下载、改制、编制,建立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完成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资源的正常接收,实现了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便了教学资源的互换和方便快捷地使用。

现在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氛围浓厚,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已经结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不但在青年教师中得到了普及,而且在中老年教师中推广。目前学校的学科教学信息资源已经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这些资源绝大部分可以直接在教学中应用。要改制或编制课件,开发学习网页和专题学习网站,素材资源地比较多;制作的设备、设施和工具软件也比较齐全。这就为生成和谐课堂,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创设丰富多彩教学环境,提供了教学资源、环境和人才的强有力支撑。

3.提供了变革教与学方式的最佳平台

生成和谐课堂必须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可以为变革教与学方式搭建最佳的平台,特别是能够实现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同一时间里充分参与的交互式学习。

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创设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操作;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进行探究式学习;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人人参与进行探索,便于组织协商,互动活动,进行合作学习;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或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表达交流,尝试创新性实践,或者提供自己形成性练习、学习作品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机会,收集反馈信息,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这样,必然带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和谐课堂的生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探明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和谐课堂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1.信息技术与和谐课堂的教学设计

和谐课堂的生成必须依赖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和谐课堂教学的融合。这需要把信息技术理论、技术、资源和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等因素有机整合,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使之合理融入教学过程。这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二是要将计算机媒体作为一要素融入教学过程;三是要将其他教学因素全部考虑在内进行教学设计。对于一项具体教学活动,计算机运用的比例有时可能很小,有时可能较大,有时可能是全部。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内涵。本课题研究所体现的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享有选择和创造的自由。根据和谐教教育思想,五年多来,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建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和谐课堂教学组织形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具有一定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img18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实行的是综合交往方式,它包括师生直线式交往、学生小组式交往、师生点面式交往,学生网络式交往等,它强调以学生个体自主尝试,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点拨、释疑及组织人际互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去创新。此外,教师尽量扩大参与的覆盖面,创设良好的参与情境,选择好让学生参与的合适时间和方法,尽可能采用“分层教学”或“分组教学”,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和谐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生成和谐课堂与人机交互的应用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计算机媒体最突出的特征是人机交互。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就能为和谐课堂搭建起人人参与、协作互动的最佳平台。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在实验研究中,课题组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了认识。

(1)运用交互功能可以营造多元的学习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孤立的空间不能最终完成全面和高质量的学习,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需要从多种形式的渠道学习知识,包括向媒体学习,向老师学习,以及同学们之间的学习。科学地发挥计算机媒体的交互功能,能建构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与媒体、与教师、与学生、与课程的充分交互,使学生更好地向媒体学习、向老师学习、与同学相互学习,实现教学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课堂交往方式,主要指师生的交往方式,也指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现代的课堂交往,往往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如下图显示)

img19

(1) 

img20

   (2)

img21

(3)

第1种方式是师生单向交往,即教师讲,学生听;第2种是师生双向交往,即教师不但讲,还要重视反馈信息,尊重学生的意见;第3种是师生和信息技术多向交往,即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启发,在研究中学习,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民主交往”方式。

很显然,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民主,突出平等学习,创建和谐课堂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简言之,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交互功能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建立,一是计算机媒体特征的启发;二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既要坚持发挥计算机的所有优势,诸如交互性特征、多媒体呈现、学习环境营造、数据信息处理和传输等功能,又要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把计算机融入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去考虑如何发挥计算机的优点。不能为计算机而计算机,为人机交互而交互,把计算机神圣化和孤立化。要像对待其他媒体一样对待计算机媒体,借助过去使用视听媒体积累的经验来理解计算机媒体,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式与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紧密结合,才算真正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创造教学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和谐。

3.和谐课堂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研究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前提。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有以下特征:如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体系博大精深,我们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探索小学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精简不失实用,严肃不失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出适合小学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和教育规律。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性是关键。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从控制主体到自由主体,两个方面撞击到有机融合,使现代教育思想走向成熟,主体教育思想是其中之一。和谐教育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把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自由意识的人,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只有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和自由性。

积极性指主体内部动力的外显;能动性表现为主体能力,包括主体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自主性表现为主体权力,包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力,学生尊重自己的权力;自为性是主体自主性的逻辑延伸,自主是自为的前提,自为是自主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从教与学思想、教与学理论,到教与学设计、教与学策略、教与学方法都要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3)主导与主体的辩证演绎仍是主旋律。

合理高效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和谐课堂。一要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之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同时要懂得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学习。

二要使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得到充分发挥,使之与教学课程、与教和学有机融入,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实施教学活动。

三要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被优美地强调与确立,实现控制与自由的良好均衡,在先进的信息化环境下,达到有效且是高效的学习。

(五)总结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生成和谐课堂的四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主要研究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力求实现信息技术理论、技术、资源、方法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生生的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学习工具的基本途径,来生成和谐课堂,并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和谐课堂的四策略。

1.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生成引发学生去观察、思考的课堂

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多姿多彩、图文并茂、丰富的表现力,完美的再现性,强烈的刺激性,广泛的适应性。在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需要,创设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包括再现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问题的情境,以及虚拟的学习环境,以高密度强刺激影响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心理因素,营造出欢乐的课堂基调,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焕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或积极地去观察、思考,或动手操作,解决学习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了美丽,享受了生活,享受了快乐,享受了智慧,享受了成功,获得了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例如: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境。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配乐,有趣的活动;比赛前学生们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猜想,比赛中的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小猪、小兔、小熊奋力追赶,拼搏的情境,赛跑结果与猜想的比较,学生们注意力集体中,观察仔细,兴趣浓,情绪高潮,思维也十分活跃,一个个问题随即生成:“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被激发出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求有关圆的知识奥妙的学习中去了。

2.借助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的联想结构,生成探究发现的课堂

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情境丰富,不但对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动机和需要显得十分有效,而且对于利用其具有的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的学习能力,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扩展学生想象空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充分发挥等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借助此可以生成探究发现的课堂。

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归类识字》中的“摘”字教学。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把“摘”字右边的部分,错写成“商”。实验教师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摘”字右边部分的字形与实物、实景联系起来。在银幕上先呈现教学内容“摘”字,接着闪动提手,老师启发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手摘什么果子”,学生自然地回答道:“摘苹果”、“摘甜橙”、“摘香蕉”、“摘梨”等等,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呈现出苹果树、香蕉树、梨树的实景,并以动画展现摘苹果、摘香蕉、摘梨。完美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兴奋的观察、感知、感受的过程中和老师的诱导下,自然地联想到:苹果、梨子像摘字下面的“古”字;学生的回答,教师重复的演示,让“摘”字下面的“古”交替出现果树上或果框里,最后变成了“古”,使枯燥的听讲、拼读识字,变成了趣味性的感知。同学们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始终呈现在积极的、主动的、活跃的、向上的和谐氛围之中,加上紧接着的学生动手打字、组词,教学效果很理想。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结合实验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信息化资源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创设了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问题的情境,或虚拟的科学教育实验环境等。其形象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贴近社会生活的情节、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益智的游戏等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全新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愿学、乐学中向会学方面发展。

例如,实验教师在社会课的生态环境教育中,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摄制或剪辑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生态与环保情境,并进入校园网的资源库,在教学中,教师仅提出问题,圈定资源必看和选看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查询、阅读、观看、体验、探讨与思考。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节,使小学生心理产生了共鸣,使生态与环保教育通向了小学生的心灵。

在实验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展现的良好环境行为给了小学生以示范,不良环保行为引起了小学生的批判与反思;“焕然一新的滨河路”、“优美的校园集景”给学生播下了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之情;“发展中的中国生态农业”、“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花园城市——大连”、“卫生城市——张家港”,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河沿岸的水土流失”、“长江上的白色垃圾”和“州河的严重污染”,又引起了小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较好地培养了我校学生的生态与环保意识和行为。

3.利用人机交互技术生成人人参与、协作互动学习的课堂

人机交互技术的教学应用,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与认知方式。在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生成了学生都能普遍参与,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方互动协作学习的课堂。特别是课题研究的后期,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提高。我们利用信息工具平台,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或自主加工处理知识信息的机会,生成了重组个性化知识结构和尝试创新的课堂。

(1)人机交互的资源利用和闯关作业

我校校园网的开通运行和效益发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快捷共享,满足了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的需要,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

过去,写作文,有些同学感到十分头痛,有的兴趣不大,有的毫无兴趣,有的敷衍了事。在实验中,我们把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网页制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FrontPage”制作个人网页,相当于过去常用的手抄报,自主策划创意,制作页面,可以选择一些名篇、名段、名句录入,可以自由创作,可以选登同学的作品,可以合作制作,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学生兴趣大增,学得积极,学得主动,还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心境,文思逐渐如泉涌。同时,学生制作网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激发联想,不断发现写作的奥妙,从探索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美术《绘画的构图》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师制作了网络课件,由学生点击穿插绘画构图各要素不同再现形式的范画,有对不同风格优秀作品的欣赏,有对具备不同缺陷的画的评判。学生可以自己独立评,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意见与同学合作评,可以点击专家或老师的点评,可以动手修改作品的败笔,形成新的较完美的新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把看书对绘画构图的聚散、上下、方向等要素的理解,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有自己个性的知识结构,通过网络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绘画的构图,而且培养了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制作实践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闯关作业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形式。主研老师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将有些练习题以闯关的形式设置到学习游戏网页上,供学生自主检查学习情况选择。这种作业由于以闯关游戏形式出现,学生一开始就特别感兴趣。当学生作业闯关成功时,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一句表扬的话,或学生喜爱的图片,或一段动听的音乐等。当学生闯关遇到困难时,计算机会鼓励再试一次,若连续三次闯不过关,又会提醒或帮助闯关者,使学生能顺利闯关。这种作业增强了学生作业的兴趣,及时弥补了学生的知识缺陷,又省去了老师批改的时间,同时,使一些学习动力不大的学生重新爱上了学习。

(2)生生、师生互动,集思广益,平等共进

网络的教学应用不仅缩短了生生、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增进了生生、师生的交流。在同一单位时间里,全班同学可以针对对方的学习理解,点击打开旁注对话框,同时发表各自的意见,网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研究中,正是这样的互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其他同学的理解、思考的独到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获得了认识及修正的启示,在集思广益中获得了知识经验,相互滋润,促进共同提高。

在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在三个方面的应用效果很好,一是课前预习互动,学生在家预习完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后,打开相应学习内容的旁注对话框,和在线的同学探讨自己弄懂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而老师则可以利用它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动态,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组织学习。二是教学过程的互动,针对预设或生成的探究问题,或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或知识的拓展与迁移等处,促进生生、师生互动,在相互交流、讨论中相互提醒,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集中全班同学的帮助,更好地解决学习问题。三是课后延伸的互动。例如,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过去大多数同学往往是写完就了事,不愿再修改,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意见一看了之。当大家的作文都公布在班级网页上时,情况就完全改观了。学生一方面尽力修改自己的作文,另一方面对他人的文章“忠言直谏”,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这样,既能使大家的作文水平在互动修改中得到了提高,又带来了学习作文的热情,还使学生在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了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网络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和谐学习氛围,学习成绩较好的与较差的关系融洽了,教师放下了架子和面子,与学生一齐探究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和协同者转变,促进全校各班“智慧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有效运转。

(3)多方互动使学习延伸到课内外、校内外

课题研究的实施,打破了原有课堂和学校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专家、网友等多方互动探究,解决学习问题,扩大自己知识面和眼界。暑假中,各班布置的“专题研究”问题,要求写出小型研究报告。学生通过网络找老师、同学、朋友、网友等相互探讨、交流。常常一个问题经过了多人的探讨,综合了多人的意见,同学们都顺利地完成了研究报告,而且质量都比较高。

4.潜心课例研究与实践,探寻和谐课堂各种学习方式的多元变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和谐课堂重点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广泛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课例研究与实践,探寻了信息化环境下和谐课堂主要学习方式的规律与变式。诸如:

(1)“情境—探究”学习方式

“情境—探究”学习方式是和谐课堂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预设或生成的一个或几个问题的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随机探究为最多。在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①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远教”资源或网上资源,创设相应学科、相应内容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包括与教学相关的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生活的情境,问题情境,虚拟学习环境,供学生观察与思考。

②思考讨论: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指导观察事物的特征、事物间的关系、运动规律,并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利用Meeting、QICQ、BBS等表达意见,交流看法,进行互动讨论。

③实践验证:重视学习情境,学生对呈现的相关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思考交流形成的想法是否具有一致性。

④建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把思考、交流和验证的结果归纳总结出来,进行知识重组,建构知识意义。

⑤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利用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进行自测评价,或相互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2)“主题探究”学习方式

这主要在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中高年级中进行,要求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或利用学习资源的工具,作为探究与发现的工具,作为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工具,作为知识重组和尝试创新实践的工具,作为评价反馈的工具。可利用网络课件、网页或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学习。一般分为四个学习环节,资源利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问题解决→成效评价。

(3)自主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品质的培养要经历由被动接受学习到积极主动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是独立的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验中,课题组高度重视和指导学生自主地以校园网查询和检索资料,进行文本和超文本的阅读、感知、体验、探究,去获得新信息、新知识、新感悟和深入理解,去进行形成性练习、自我评价,收集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去开展学习信息处理、知识重构和创造。三年来的实验,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信息素养,形成了主动学习的品质,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在实验中,我们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专栏,开展“专题讨论——师生互动方式”和“网页开发——专题探索方式”的探索,也已初步见到了成效。

四、研究取得的效果

该课题通过五年的探索,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积累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经验

我们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全校各个年级的各门学科中广泛推广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各门学科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了各门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比如语文教学形成的“激趣→质疑→感悟→交流→延伸”的教学流程;英语教学形成的“任务呈现→学习新知→自主探究→操作运用”的教学流程;数学学科形成的“问题→探究→评价→运用”的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更具有生活的气息,流淌着真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新变化

此课题的研究,给我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教、研、推”统一起来

过去我们的教学管理只注重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过多关注的教学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等一般的管理,忽视了用信息技术去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在教学管理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自己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能力和水平,缩短自己与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差距。

2.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指导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更进一步认识“教学是艺术”的深刻内涵,对教师教学的指导绝不仅仅是帮助教师确定目标、选择内容、组合方法,而真正的指导应该是对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指导。现在我们在教学管理中更加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讲解艺术、提问艺术、过渡与衔接的艺术、导入和结尾艺术、板书艺术、媒体使用艺术等进行分析与指导,根据不同学科内容、不同年龄特征的教学对象以及不同特点的教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指导教师用艺术的方法去组织教学,用艺术的手段去呈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以此达到课堂教与学和谐的美妙境界。

(三)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新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全校教师在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过程中,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学观:

(1)教学的审美观

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各门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执教的课堂教学,使他们深受启发。我们的教师正在逐步树立教学的审美观:引人入胜,开头美;水到渠成,衔接美;此起彼伏,内容美;抑扬顿挫,语言美;有张有弛,结构美;回味无穷,意境美。要揭示学科内在美,如语文的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要用美的形式去表达美的内容,如用优美的语言、色彩、旋律、动作去表达教学内容,从而增加教学的生动、形象、趣味。数学教师朱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美育美是教学的至高境界,一方面我们要用美的手法去表现美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挖掘学科本身的美学价值,如数学的结构美、逻辑美,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2)教学的艺术观。教学本身是艺术,它需要创造,没有艺术创造的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小学生学习的注意特点和兴趣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更需要用艺术的手段与方法(色彩与画面、节奏与旋律、姿势与动作)去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内容、营造氛围、创设意境。语文教师侯红因说,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联系尤为紧密,在教学中要用信息技术,去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3)教学的活动观。儿童是在活动和游戏中长大的,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想象,而是体念。在哪儿去体念?在活动中去体念、去感悟最深刻,最真切,最感人,最难以忘怀。语文教师罗静说,活动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要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交流、辩论中学到真知,体会真情,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4)教学的综合观。通过信息技术,我们的教师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与培养情感统一起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最小的差异是智商,最大的差异是情商。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更加注重学生健康情感、坚强意志、高尚人格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教育塑造着学生的未来和成人的雏形,我们必须把做人的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统一起来,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5)教学的人本观。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的教师走下讲台,蹲下身子,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表达,平等交流,不强加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让课堂充满真爱,让课堂充满在真情,教会学生如何尊重别人。并善待学生的错误。

2.带来了教与学行为变化

构建和谐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从根本上将教师过去过分关注自己的教变成全身心全方位地去关注学生的学,减少自己在课堂上的说话权、表演权、评价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人”和“中心”,极大地唤起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充分地让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参与评价,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我校教师现行课堂教学一般构成要素及师生行为活动如下表1:

表1

img22

由此表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地位,从被动到主动;教师的职能,从主宰到引导;教学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交流的形式从单项到多项;活动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这种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四)实现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新突破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艺术修养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参加国家、省、市各种赛课中获得了多项大奖(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参加中澳音乐实验项目全国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获一等奖;参加四川省美术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二等奖;参加四川省首届语文CAI辅助教学赛课获一等奖;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小语赛课获一等奖;参加四川省第六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获二等奖;参加四川省首届英语优质课展评获二等奖;参加四川省小学社会和思品优质课现场赛课获一等奖;参加四川省体育赛课获一等奖;我校老师制作的专题网页《长城和故宫》被省电教馆推荐到全国参赛,他制作的CAI课件《口语交际——打电话》获四川省首届CAI赛课一等奖;参加四川省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赛课获一等奖。

表2 学校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奖情况统计表(2001~2004)

img2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已结题省级课题两个,子课题一个;已立项的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一个。论文《CAI与小学语文教学》发表在《教育导报》;论文《利用CAI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表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论文《浅析教师角色转变与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关系》发表在《达州师专学报》;《小学语文民主和谐的乐学教学实践谈》在2002年12月的“全国创新教育论文征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发表在《创新教育文荟》;论文《运用CAI创设愉悦的数学教学氛围》获第二届“烛光杯”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论文《利用CAI激活自然课堂教学》获四川省二等奖。目前我校有130余篇教师论文公开发表。

(五)促使了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1.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发生了变化

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能积极发言,踊跃提问。具有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学生的学习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是知识内化与行为外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教学方式和行为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畅通性和发散性。学生的自主能力明显提高,他们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程、方法与交流的伙伴,充分体现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和价值。交流表达更加活跃,学生能以不同构建理解同一事物,能做到专注倾听,边听边记,补充完善,踊跃发言,阐释和陈述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想象力更加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性高,自主性强,思维活跃。学生学习的品质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1)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问卷统计

随机抽取1~6年级的一个教学班共247人进行检测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img24

(2)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验,学生注意行为观察记录统计

随机抽取1~6年级的一个教学班共247人进行观察检测,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img25

实验前后的对比表明,实验后学习兴趣较高的百分率提高了22.26%。实验后整个教学过程40分钟的各个时间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明显高于实验前,且下课前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仍处于相当高的程度,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构建和谐课堂过程中的优势,体现了教师充当导演,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及媒体网络实现适时、多动互动的教学,或在CAI课件的导引下,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相互协作,使课堂气氛活跃,验证了该课题研究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学习主体性有较大增进。

(3)我校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统一抽测班、毕业班算术平均分,标准差如表5所示:

表5

img26

(4)学校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数学、英语抽测班、毕业班平均成绩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img27

检测统计显示,实验班学习成绩离散度较小,学习成绩优良,一年级语文、数学、外语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高于区平均水平,六年级各科成绩与之持平,其他年级的学科的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高于非实验班级平均水平,验证了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和谐课堂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新发展

学校的合唱《音乐之声》《转圆圈》参加达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班级歌咏比赛获一等奖并选送省参评;舞蹈《半夜鸡叫》、二重唱《采山谣》、民乐小合奏《茉莉花》《采花》参加了达州市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优秀节目调演。近年以来8人获市十佳小歌手;16人获十佳绘画小新苗;有35人获陶艺比赛市一等奖。

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活动,获全国一等奖9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78人,优秀奖43人。学生作文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81篇。

在参加全国、省、市、区历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小论文有多项作品获一等奖。其中小发明:获国家专利一项;获省发明三等奖一项。科幻画:三项获全国二等奖,六项获省一等奖;八项获省二等奖。科技小论文:两篇获省一等奖;两篇获省二等奖。

(六)推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少年队红旗大队”、“四川省现代教育示范校”、“四川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 “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市教改实验学校”。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遵循“和谐课堂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各种教育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途径和方法”的宗旨。

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建构最理想的和谐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和谐课堂生态环境进行的实践研究,拓宽了对课堂研究的思路。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或环境,课堂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是学生交友、师生沟通、情感发展的地方。关注课堂环境的和谐状态,就是关心课堂生活质量、师生生命的价值。

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已初步形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氛围;学生开始能愉快地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喜悦,享受到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可以这样认为,师生开始共同进入高质量的教与学的和谐状态。

(二)研究反思

一个研究课题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更多地关注课堂环境的优化,让学生有高质量的课堂生活,教师要学习很多东西,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学会平等对待我们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低估学生的潜力和他们自身的力量;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以更多的理解、支持、认同和关爱。

在五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读了不少书、学习了不少资料、想了不少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课题研究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进取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和成长的渴望。使我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了学习,共同快乐成长。

此外,我们还深切地体会到:应用科学理论与借鉴先进的科研成果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一定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践和研究的结合,这有利于新型教师的形成。

目前,本研究仍在探寻与反思过程中,通过学习、分析,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该研究项目存在的不足有:其一,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影响着实验的进程;其二,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其三,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中“有的”、“有序”、“有效”方面还须不断探索。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正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理论,借助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扬弃,只要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和执施计划,继续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加强网络技术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与相关课题研究的先进学校的沟通、联系,邀请专家进行理论辅导与课题实验研究指导,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实践。一定能克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该实验研究将引起基础学科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改革,把实施学生主体性学习和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新课改知识培训丛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中小学电教,2001.11.

[3] 李克东.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 文铸. 德育教育与管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 李克东.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 《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四川电教》《四川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杂志.

[7] 张迪梅. 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指导. 上海:上海科普出版社,2001.

[8] 陈境孔. 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傅国亮等. 《人民教育》2001年八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辑.

[10] 李艺. 走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视野的小学数学课堂.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18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