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语文课堂构建探析

和谐语文课堂构建探析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这并不符合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曲解。把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反方观点是“要有不借书的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标指导下,让我们共同努力探讨语文课堂的和谐教学之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时处处充满着和谐之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想象的无限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享受语文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层次实施课堂教学要素,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进教学民主: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变“权威型”“专制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朋友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师生人格平等、个性尊重、思想相通、情感认同,这是取得语文教学实效,使语文教学魅力无穷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少一些失败的刺激;多一些正面的引导,少一些反面的讽刺;等等。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是话语的和谐,是情感态度的和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过程才成为师生交往、民主对话、理解沟通、合作创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说体验,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共欢。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2.追求教学有效:促进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和谐。

新课标实施后,有些老师认为课堂只要热热闹闹、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好课。事实上,这并不符合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曲解。新课标要求采用新颖而灵活的形式去落实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内容与形式必须和谐,既不能因为追求“轰轰烈烈”的形式而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落实,也不能因为要落实三维目标而采取忽视同学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形式。例如学习《黄生借书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文,联系本单元已经学过的柏杨先生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文,我在班上举行了一场辩论。把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袁枚的观点),反方观点是“要有不借书的修养”(这是柏杨的观点)。让同学们在这两篇文章里找到各自的理由和根据(也可适当补充其他论据)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加深了对原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当然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应由教学内容来决定。既可以传授、讲解、分析,也可以对话、合作、探究,教学形式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需要明确的是,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新课标下,语文教师不仅要追求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更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开拓,尽可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

3.回归语文本质: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和谐,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体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应释放学生的潜在能量,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互相沟通。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体现。新课程改革之前过分强调工具性,现在又有过分注重人文性的倾向,这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和谐的表现。

4.激发生命活力:促进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和谐。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使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汇聚成一条汩汩流淌的清泉。谁认识不到语文与生命成长的关系,分割了语文与生命的关系,这条清泉就会干涸,语文就会失去灵性,生命也因此黯然失色。语文学习为生命,用生命学习语文,在阅读对话中修身养性,在思考中深邃思想,在作品至纯的情感熏陶感染中丰富情感,在联想想象中拓宽内心世界,在情感智慧的碰撞中丰富精神生活,在语文活动中培养说真话、诉真情、做真诚人的信念,让语文进入生命,把语文学习从发展自身知识层面提升到发展生命的层面,不仅是实现知识的内化生成,也是在语文学习中体验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内涵与热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充实,更有魅力。语文学习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是生命成长的体现。语文的美,语文学习的美,就是生命的美,生命成长的美。

柏拉图认为和谐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语文教学中,需要实现和谐的因素当然不止以上所谈这些。在新课标指导下,让我们共同努力探讨语文课堂的和谐教学之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时处处充满着和谐之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表于2007年第七期《科教文汇》中旬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