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和谐陇南

构建和谐陇南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突出第一要务 构建和谐陇南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被实践所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仍显得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只有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增强市县经济实力,才能为构建和谐陇南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课题。
构建和谐陇南_贫困地区发展的实践考察与理论思索

突出第一要务 构建和谐陇南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被实践所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仍显得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这里的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还指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人的愿望要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各尽所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这样的社会才能体现“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才是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对于穷困地区来说,封闭和落后是主要特征,发展滞后和发展缓慢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人们求发展求进步的心情更为迫切,长期贫困积累的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只有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增强市县经济实力,才能为构建和谐陇南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陇南经济发展不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农民占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多,群众增收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全市270万人中,农民占85%以上,全市财政自给率仅为13.2%。目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5630元和125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744元和600元。至2004年底,陇南市还有82万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农业人口占比过大,也意味着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薄弱。据统计,1999—2004年的6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365.6元,仅为城镇居民增加收入的13.5%。城乡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成为陇南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难点。

2.区域发展不平衡,面临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双重压力。全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就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说,最好的徽县2004年1867元,宕昌仅有902元;2004年人均GDP最高的成县5324元,最低的宕昌县1209元;2003年成县总体小康实现程度为80.58%,宕昌县仅为44.28%。自然条件较好的徽成盆地粮食出现卖难时,文县、武都、宕昌等贫困县粮食才刚刚达到县内平衡,且灾年有欠;徽成订单农业等农业市场化步伐较快,出现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时,一些县工业基础还不稳定,工业体系还未健全。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课题。

3.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人与自然矛盾突出。长期以来,陇南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且多为资源消耗性经济。经过长期高强度开发,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有所弱化,以铅锌为主的重要优势资源进入开发后期,部分区域的资源已近枯竭,加上资源勘探力度不足,新的资源接续不上,资源开发型企业面临着十分紧迫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部分地方因滥采滥挖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浪费严重,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给未来发展埋下隐患。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人与自然的矛盾今后将会更为突出。

4.对外开放步伐不大,资本呈现外流性,群众生活费用高。由于陇南无中心城市,无经济中心和大交通的带动,经济交往使紧缺的资本基本呈四散性的单向外流,群众大额消费许多流向周边城市,市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的3.35%,低于GDP在全省的占比。大量外地工业品的进入,加大了产品成本,反而造成了当地群众生活费用高、收入低、支出大,实际增收下降的现象。而全市基本无“三资”企业和较大的出口创汇企业,区位劣势使外商外资很难进入;因观念和旧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当地丰富的特色产品在外地市场占有份额很低,经济增长亮点不多。

5.社会发展滞后,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从总体上看,陇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事业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广大群众依然存在看病难、上学难、文化娱乐难等,目前全市还有5个县没有实现“普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青壮年受教育程度平均为6.5年。市镇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明显滞后,农村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普遍落后。这种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和谐,造就了不公平和歧视,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陇南经济发展途径

为构建和谐陇南奠定物质基础,必须努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力争陇南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较快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减少农民数量,增加群众收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以工业化办法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扩大特色产品基地规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和谐发展。二是发展劳务经济,大量转移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中心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各类非公企业、第三产业等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促进城市乡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2.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工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着力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二是不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鼓励发展信息业、生物制药、建筑建材、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高新技术、劳动密集型和基础产业,加快有色金属下游产品的加工生产,逐步压缩和减少高污染、高耗能的“五小”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三是强化环保意识,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大发展,制止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广泛招商引资,加强与周边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步伐,使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3.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各类社会利益的需求,使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是注重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尤其要加大城市公用设施和农村人畜饮水、乡村医院、学校、基层办公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重视关心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尤其是关心下岗工人、城市困难群体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重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三是调动、激发、保护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况下,保护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各类经济组织的管理者等中高收入者发展生产、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创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四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严肃查处执法犯法、有法不依和行政不作为,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重点解决好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4.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实施“阳光工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强化依法行政优化服务环境,减少与民争利行为,尤其在资源配置、办证收费、税收、行政服务等方面公开透明,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新形象。二是对各阶层社会成员公开公正对待,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5.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一是鼓励发展信息业、咨询业、各类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产业,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强化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并力图将政府可管可不管,想办又办不好的事交给民间组织,促进社会成员和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6.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要依法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加强诚信信用建设,引导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一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企业间,各类经济组织和自然人之间履行合同、遵章守约的自觉性。二是要强化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和打击制假贩假、强买强卖、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不良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公平交易。三要教育广大群众诚信守法,发扬济困济贫、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营造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良好氛围。

(原载于2005年《市政协构建和谐陇南论文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