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育浸润的实践及其实效

德育浸润的实践及其实效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打造求真、求善、求美的校园文化是德育浸润的有力基石。我们的做法是: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3年百年校庆之后,我们想到了学校的下一步发展,觉得要将德育浸润课题在学校实施。五年来,我们共同打造了我校德育浸润读本——《实验小学文化手册》(见附件)。由此形成了以“人格本位,学生至上”为精神内核的实验小学办学理念及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德育浸润的灵魂。

六、德育浸润的实践及其实效

■ “共同”构建学校文化,形成德育浸润的基石

德育浸润需要文化的依托,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是缺乏灵魂的学校,没有灵魂的学校无法培育出追求真、善、美的师生。打造求真、求善、求美的校园文化是德育浸润的有力基石。如何将无形的学校文化深入到每个师生的心中?我们十年磨一剑,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文化构建的实践。

在精神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最为尊重与推崇的就是“共同”这两个字,学校文化是学校每一个成员“共同”构建起来的,绝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私有产品,唯有此,才能让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

1.以开放的胸襟,达成共同的愿景

润德无声,必须要使学校和师生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家长对学校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感。2003年,我们全校师生、家长合作达成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我们的做法是:

(1)以民主开放的态度,征集学校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

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3年百年校庆之后,我们想到了学校的下一步发展,觉得要将德育浸润课题在学校实施。我们认为不应该官本位地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来制定所谓的学校发展规划,而应该拥有开放、民主的心态,让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学校的未来发展之中。学校的发展是每个人心中的愿景,当每个人都参与到学校的发展策划中来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地爱这所学校。当他爱这所学校的时候,对学校的文化、价值观也就产生了认同。为此学校给教师、学生、家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信的内容是:描绘自己对学校未来的期望。

(2)以真诚的态度,尊重每一封信的每一个愿景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千多个学生,一千多个家庭,反响热烈。“梦想、幻想、理想,梦开始的地方”、“实验、实践、实在、人才的摇篮”、“爱的讲台,学习的平台,师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收到了一千多封回信,很多家长来信说:“现代学校设计”变成一次重要的家庭会,变成家长对教育理念的学习。

学校课题组阅读了每一封来信,并对所有来信进行了分类。信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A.关注学校生态发展。

例如:希望学校拥有一个绿色的天然大草坪。

天然大操场在上海的小学中不多见。学校尊重了学生的这一意见。虽然养护一个天然大草坪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但是尊重、绿色、追求美好,这不正是德育浸润的核心价值吗?如今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一片绿色,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嬉戏。1000多人的学校从不禁止学生进入操场,但是没有一个孩子伤害踩踏小草。因为这是我们大家的草地。后来,师生还共同完成了一个“绿色生态学校模型”,该项目获2007年上海市英特尔发明大赛一等奖。

B.关注学校现代设施。

例如:希望学校完善现代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C.关注教师的发展。

例如:一位家长推荐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希望教师们阅读。

学校立刻给教师们买了此书,并开展了相关的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和交流,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把“倾听”作为基本的教育习惯。

(3)以主人翁的态度,投票评选出学校发展的12条愿景

通过分类最终形成108条学校发展愿景的候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人人参与投票,一人一票,使每一个人都拥有学校发展愿景的发言权,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学校的主人。最终通过投票产生了12条共同愿景:

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②高素质、有特色、现代化

③实验、实在、实现——人才的摇篮。

④梦想、幻想、理想——梦开始的地方。

⑤规范、示范、模范——习惯养成的地方。

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按本色办学,按角色教育,按特色创业。

⑦诚敬勤朴,乐育英才——百年老校的永远。

⑧人格本位,学生至上——人文人性、人格化的教育境界。

⑨在学习中成长、在教育中树人、在平凡中高尚、在传统中创新

⑩知识的海洋,人文的摇篮,梦想的翅膀,理想的源泉,成功的基石,人生的起点。

img1好学校就是有好老师的地方,是学生每天向往和期盼的地方,是师生幸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img2爱的讲台,终生学习的平台,师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共同的愿景使每一个实小人有了精神的追求,有了共同的目标。

2.以主人翁的精神共同打造学校文化手册

共同的愿景把家、校、师、生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之后,课题组继续发挥全校师生、家长的主人翁精神,大家一齐参与到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五年来,我们共同打造了我校德育浸润读本——《实验小学文化手册》(见附件)。

文化手册集结了全校师生家长的智慧,使每个人心中有了美好的情感,有了精神的追求。《文化手册》对学校文化的逐步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文化手册》由十个篇章和实验小学教师座右铭两个部分组成。

一、百年礼赞

二、百年荣耀

三、百年校耻

四、百年校训

五、总篇

六、学习篇

七、管理篇

八、育人篇

九、服务篇

十、创新篇

十一、实验小学教师座右铭

《文化手册》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现摘录我校《文化手册》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1)校标

既像和平鸽,象征着和平、和谐,又像大拇指,象征着“我能行”。

img3

img4

(2)校徽

校标加上“1903”再加上朱屺瞻为学校题写的校名,还有两个相互支持的小孩,这就是我校学生设计的校徽。由此形成了以“人格本位,学生至上”为精神内核的实验小学办学理念及精神文化。

(3)校花、校树

校花:金桂——清香、沁人、润德、无痕

校树:松树——青翠、挺拔、风骨、傲人

桂花是我们校园里栽种最多的一种植物,老师和学生都喜欢这金秋十月开放的花儿。松树,栽种在实验小学最醒目的位置,操场的正前方三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巍然屹立在实小几十年了,见证了实小的历史演变,我们将花儿、树儿赋予了美好的情感寄托,使实小的花和树,也拥有人文的内涵,精神的寄托。

(4)教育思想12条

①尊重、信任、人格平等。

②在老师的心目中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

③心中有事业、心中有学校、心中有学生。

④教育无小事,处处有教育。

⑤合作教学、体验成功。

⑥播下的是习惯,收获的是品格。

⑦教六年,想六十年。

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⑨热爱、敬业;真诚、公正;严格、宽容。

⑩发展个性、勇于创新。

img5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img6因为你是好孩子,所以老师表扬你;因为你不是坏孩子,所以老师批评你。

这是一个核心性的文件,有人把它叫做“人格教育的12条”。

其中第一条是“尊重、信任、人格平等”。“尊重”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后来又具体形成了五个尊重:

尊重生命

尊重差异

尊重主体

尊重创造

尊重发展

也形成人格养成的“尊重”条例:

尊重国旗——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尊重社会

尊重生命——尊重父母——尊重自我

《人格教育12条》以及《文化手册》倡导和鼓励形成核心的价值文化、精神文化,因此,和谐校园有了精、气、神,有了德育浸润的强大动力和支持。

3.以创新的理念,共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尊重、发展是实小文化的内涵。

对文化来说,其生命在于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只有在继承中不断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没有再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

实验小学创建于1993年,它的主体源自有着100多年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宝山小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既是一所新校,同时也是一所老校。因此,在构建这所学校的文化时,既要从老校的历史传统中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资源,还要根据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新校的实际情况提炼自己的文化。

实验小学的两本重要文本《管理手册》与《文化手册》集中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动态创新,体现了集体话语权、民生权、民主权。拿《管理手册》来说,我们对其不断地修订、完善、创新,仅“实验小学内部管理条例”就改过9稿。每次变动都是广泛听取各层面教师意见,再经过一次次教代会的讨论、确定。这是大家共同讨论形成的内容,不是某一个人拍脑袋的东西,所以,这是学校的文化产品、精神产品。

又例如《文化手册》中的校训一章,学校对沿袭了百年的校训“诚、敬、勤、朴”四个字,全校教师共同合作,做了新的解读,把新的时代、新的精神融入其中。

教师:诚以待人、敬以事业、勤以治学、朴以立身。

学生:诚以待人、敬以尊长、勤以学习、朴以生活。

既尊重学校已有的文化,又不断提升文化的内涵,这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发展提升。

4.打造学习共同体,形成合作共进的团队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德育浸润的灵魂。我们先把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构成文化,然后再用形成的文化浸润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滋润人的成长,从而赋予生命新的意义,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

在构建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打造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即学校教师以多样的组织形式形成共同学习体,共同体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学校在时间与经费方面保障共同体的各项活动开展,共同体的活动内容很丰富,除了常规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还有读书沙龙、品茶文化等。学习共同体体现了学校开放民主的学习文化,也促进了教师价值观的提升。

(1)学校党政工团领导班子成员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

学校的领导班子引领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种很强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因此,我校的这个团队由校长领衔,大家共同学习教育教学专著和学校的德育浸润课题理念,共同研讨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各部门的各项发展规划。久而久之,这个团队形成了一种民主的、团结协作的、鲜活的工作氛围,从而达到对学校主流价值的引领,形成共同的职业愿景。

(2)教师自由结合的学习共同体

学校尊重文化的自由组合,教研组、年级组,甚至是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师团队合作,共同读书、共同备课、共同听课评课、共同郊游、共同喝茶,形成一种学习合作的文化。学习共同体的主持人中有不少是区级、校级骨干教师。在团队的学习中,骨干教师起到了带头作用和引领作用。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各学习团体形成了良好学习氛围。

(3)青年教师、青年团员组成的青年学习共同体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对于青年教师,学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尊重他们自由组合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当然学校也会选派一些优秀的青年党员、干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共同体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校长多次把自己读的书介绍给这些年轻教师,青年共同体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优势,为他们的成长、成熟创造机会。2007年,他们成功举行“走进经典”系列论坛活动。

学校通过“五四”新教师汇报课,每年一次的“宝石杯”教学赛,每年一次的教育年会,评选“我心中的好老师”、优秀辅导员等活动都给青年教师搭设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迅速成长起来。

5.丰富研修活动,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素养

德育浸润的主体是教师,我们始终以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使教师不断在团队中积极地互动学习,提升个体素养,实现学校组织的学习与进步,共同构建学习研修团队,从而实现润德无痕。

(1)学习活动形式丰富

把学习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能让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内涵。为此,每年教师节,学校都会投入资金让教师到各大书城去买书;工会活动组织教师去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等开阔眼界,提升修养;组织教师赴周公馆、鲁迅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论坛,就教师感兴趣的教育问题展开研讨,鼓励教师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还举行极富学科特色的教师作文比赛和手工劳动等有意义的教师专业比赛。

(2)读书活动坚持不懈

读书活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常规工作。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沙龙让教师们在修身的同时更加敬业。

教师们读《华为真相》,从中吸取养分,将企业文化的精华融入实验小学独特的学校文化之中。教师们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作业的革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将倾听、民主、科学理念渗入自己的教育之中。教师们读《56号教室的奇迹》,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理论在自己的教育中进行实践。书在教师们手中传递,一份份理想、信念在他们心中扎根。

(3)校本研修合作交流

在教代会上,课题组提出了“推进校本研修,打造学习型组织团队”的主题,为此,学校确定了每周五下午1:45到2:45作为校本研修沙龙时间。为了把各个教研组的特色与经验展示给全校教师学习,每学期都有挂牌教研活动向全校展示。通过教研展示,不仅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还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与学习交流气氛。

除了本校教师的合作研修,我们还请来了市区的专家、外校的教师和我们一起关注教学,关注研究,关注专业引领。优秀教师的课引发教师共鸣;进修学院教研员的讲座引发教师行动;跨区与静教院附小的教研组团队的交流,让教师们学到了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

■ 课堂教学中德育浸润

走进课堂,“发现——提炼——发展”学科中的德育浸润。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功能是育人,最重要的因素是生命成长,最重要的目标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德育浸润的课堂提出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我们没有给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规范和要求,而是推动他们走进课堂,去发现课堂中的德育浸润,自下而上地帮助他们提炼德育浸润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发展课堂中的德育浸润。为此,我们进行以下实践,并试图发现、提炼学科德育浸润的一般方法。

1.走进课堂,发现课堂中的德育闪光点,总结提炼了德育浸润课堂中的四个探究

(1)备课——探究课程教材中的育人因素、人文因素、情感因素

备课的时候不仅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要探究教材内容与德育的结合点,把育人目标渗透在教学设计中。

(2)课堂教学——探究师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意识与人文关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审美体验,关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

(3)课堂过程——探究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追求真实的课堂

追求真实的课堂,是关注学生生成问题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动态的课堂。师生一起探究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真实、美好的追求。

(4)课堂评价——探究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的意义

德育浸润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更探究对课堂上师生的种种教学活动、教学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人性关怀与人格发展。

2.研究课堂,发现课堂中的情感浸润方法,总结提炼了德育浸润课堂中的三个情感激发点

情感教育是把情感视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在对学生施以教育力量,促使其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创造最佳教育氛围,开发其情感潜能,从而达到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

我们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发现课堂中那些美好而又感人的情感体验,并总结提炼了课堂中的三个情感激发点。

——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情感浸润,以情引情。

教师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的教学语言,富有变化的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一体的教学语言,才能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心弦被拨动,自然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乐之”的氛围。因为,在“乐之”的氛围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能把个人的不积极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

——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而我们的文本,有着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加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需要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灵。当然,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进行。导情也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引导,从而上升为理性思维。

例如曹灵芝老师教学《马鹿有情》一课时,讲述了一只大马鹿为了拯救掉进陷阱里的孩子,不顾恶狼的追捕,机智地请求人类的帮助,最终救出了自己孩子的故事,赞扬了马鹿无私的母爱。故事中的大马鹿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它那无声的眼神、细腻的动作、变化的叫声无不向人类表达着自己救孩子的真挚深切的母爱。课堂中,曹老师抓住马鹿的叫声为主线,贯穿始终。

课伊始,曹老师让孩子们分别听欢快的和凄惨的马鹿鸣叫声,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对比中体会大马鹿眼看孩子掉入陷阱,自己又被恶狼追捕时的那份焦灼和那份撕心裂肺的痛。在感悟语句、情感共鸣时,听到马鹿低沉的叫声,学生们不禁觉得这叫声似乎是马鹿对自己无力救小马鹿的深深自责,而接连而来的越发急切的大声鸣叫仿佛又是一声声迫切的呼救。此时此刻,学生的心已经随文而动,随情而动。最后,当小马鹿被救后,学生们又听到了大马鹿柔和的呼唤,一种甜蜜和温馨自然注入他们的心田。也许在此时,学生们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妈妈。如此,在几次富有不同含义的鸣叫声的引领下,学生们沿着课文的情感阶梯,逐步迈向了情感高潮。

——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浸润,以情激情。

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信息交流状况往往会影响师生对认知信息的加工能力和积极性,由此影响教学的全面效果。这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就会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智能潜力的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多的灵性、悟性和自觉性。相反,如果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发生“短路”,那么立即会影响他们在知识、技能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情绪、情感浸润孩子,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学习的自信心能在精神、情感上给予学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当然,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时,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身上,而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特别重视。不可否认,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暂时落后,决不单单是因为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低级状态。此时此刻,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给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信任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期望、认可、鼓励,从而获得力量与价值感,把激发起来的信心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机。

例如课题组研讨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有位教师发现一位学生在画画,拿起一看,纸上画着一只活灵活现的大龙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鼓励他说:“你能把大龙虾画出来,说明你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学懂了课文,现在你能否通过语言来表达呢?”没想到,这个在别人印象中不善言辞的孩子听了教师这一番话后竟然把课文相关的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了。随后,教师进一步的鼓励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他接着把课文中讲到的飞虎鱼、气鼓鱼也画了出来。最后,教师凭借学生的图画讲解了这些鱼的特点。

这位教师的做法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非常乐意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确立了孩子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学习有了自信心,这正是情感魅力的体现。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课堂环境必然是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和谐相融,生命才有不竭之源。有人曾这样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教学中,只有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才能使师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3.关注课堂——发现课堂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总结提炼了德育浸润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四个关注点

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乃至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提倡一种人格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经常是通过师生交往、师生关系来体现的。教师有爱,才能培养学生的“爱”;教师有“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教师“会”了,才能发展学生的“会”;教师“活了”,才能引导学生的“活”。

同样,我们聚焦课堂,总结提炼了和谐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四个关注点。

(1)关注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中,把生活中的体验、生活中的感受直观地带给孩子,鼓励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学的思想容量将会大得多,孩子们的理解也会深刻得多。

例如:一年级教研组以教材中“秋天”为主体连续组织了研究课“秋天的丰收”。教师将稻穗带进了课堂,孩子们一个个抚摸稻穗,不停地说:“哦,这就是稻穗。”“啊,我看到了稻穗!”班级沸腾了,上课的教师自己也被感动了。这才是知识的学习,这才是学习的体验。课后,她说:“我只是把书本上的稻穗变成了实物,竟然让孩子如此欢愉。要让孩子爱学习,做老师的一定要关注生活,不能只拿着教材空讲。”

(2)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当然包括肯定和否定、表扬与批评。然而,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当一位教师真正关注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只放在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赞赏就自然发生了。我校有一个很特殊的学生,当时的他作业拖拉,成绩徘徊在及格线上。一次数学考试,这个孩子考了72分,数学教师制作了一张特别的奖状——“超越奖”,鼓励他超越了自己以往的成绩。在这份鼓励下,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特别喜欢这位教师,也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四年过去了,他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在一次回校时带来了这张特别的奖状。教师忘了这件事,可学生没有忘。可见,教师的这种关注,对于儿童情感以及德育发展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

(3)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发现,真诚表达鼓励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善于合作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提升自己,在这种互动融合中达成教育目的。例如,我校的一堂教学课上,教师指导一年级的学生写“12”时,一位学生对教师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老师你写得不太漂亮。”教师说:“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写才能更漂亮?”学生说:“十位上的‘1’斜一点就好看了。”教师说:“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教师又写了一遍,全部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掌。这位教师归纳说:“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在这掌声中,教师和学生都共同体验到一种美好的东西。”

(4)关注课堂中不和谐的声音,引导孩子学习尊重

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教师如果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略这些声音,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课堂上教师要关注这些不和谐,善于运用智慧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尊重、人格的关怀。在一节数学课上,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旁边的同学发出了一阵笑声。对此,教师讲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是你做错了,而听到这样的笑声,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全班学生都低下了头。教师接着说:“找一找,哪些做对了?”“前三步都对了。”“请为这做对的三步鼓掌。”这时,那位黑板前的学生抬起了头。“可惜,最后一步做错了,成功离失败只有一步之遥。”随后,教师只简单地说了这么一句。在这个课堂小插曲中,教师没有讲一句“道理”,但所有的孩子都领悟到了对他人、对自我的尊重、宽容和欣赏。这里没有也不需要外加的德育渗透,只有道德的自然浸润。

■ 精心打造“EPD”特色课程,将关爱生命、关爱地球的理念浸润在校本课程开发之中

EPD教育项目,也叫“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旨在通过全世界各国的努力,把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人口教育联系起来,动员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我校引进了这一项目。2004年,我校成为全国EPD项目实验校。2005年,我校将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德育浸润课题结合起来,把它本土化、本校化,把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与我校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拓展了学科教学内容,归纳并倡导了“绿色、健康、主体”的EPD理念。

1.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德育浸润

(1)将“德育”浸润到EPD校本课程目标与理念之中

我们在EPD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本土化、校本化,并构建了跨学科的EPD课程《地球村》(见余慧斌《EPD项目与现代人格教育》)。

我们还归纳了六个字的课程理念:

绿色。绿色是实验小学的特色——绿色的大草坪、绿色的长廊、绿色的校园。然而绿色不仅是环境,绿色还是文化、语言,是孩子们的行动,是一种教育境界。

健康。健康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我们把EPD与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整合起来,培养现代人、文明人、有教养的人、大气的人。

主体。当孩子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生命才有价值,童年才有欢乐,未来才有希望。

(2)将合作的理念浸润到校本教材开发之中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我们继续发挥“共同”的力量,让每一个教师利用自己的所长参与到校本教材开发之中:擅长搞科研的,为教材的内容体系出谋划策;善于收集资料的,做资料梳理工作;擅长写作的,参与到文本的编撰之中;善于绘画的,参与到教材的美化、排版之中。我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集合教师群体的力量打造了一套精美的校本教材《地球村》。我们还分别做成了教案和学案(电子版)(见附件)。

(3)将尊重的理念浸润到校本教材的实施过程之中

全校每一个教师都参与EPD的课堂教学。我们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兴趣爱好,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校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课堂实施。因为不是硬性的规定,所以,教师们在教材实施的过程中非常用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2.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德育浸润活动

作为上海地区的第一批“手拉手地球村”成员,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我校将地球村的活动与学校的EPD课程相整合,抓住“绿色、主体”主题,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活动。

绿色活动:

(1)充满爱心的“绿色手拉手地球村”活动

①持之以恒的“地球村开放日”

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是学校规定的“地球村开放日”,7年来一次也没有间断过。

这一天,学生们把收集的回收品带到学校,先在班级教室里组织分类,然后在升旗仪式结束后统一行动。在绿草坪上,各班级代表排队将回收品按“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分类回收入学校“地球村”各专用回收桶中。在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潜移默化地使每一个孩子认识到“保护环境,我们有责;节约回收,我们有责;帮助伙伴,我们有责”。学生们的环保行动也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大人们。上海教育电视台在对我校进行专题报道的时候也重点介绍了我们的校园“地球村”活动。“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已经从我们的学校传递到许多家庭,孩子们正通过自己的小手,拉起越来越多的大手,用他们的小行动为保护大地球做着贡献。“手拉手”地球村的环保活动,这是持之以恒的EPD,也是润物细无声的EPD。

②意义非凡的“手拉手”爱心捐赠

“地球村开放日”中回收的各类物资变卖之后,为学校筹集了将近3万多元的资金。

怎样用好这笔钱,学校在和学生代表商量之后,决定将其作为“手拉手爱心基金”,帮助那些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地区和学生。

汶川地震第二天,我校的“手拉手爱心基金”立刻捐出了1万元。当孩子得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钱帮助了灾区的人民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因为这些钱不是他们向父母索要而来的,而是以自己的能力来做善事。这是一种多么好的爱心教育啊。

爱心基金还向我们的对口支援学校——云南维西地区的巴笛完小学捐赠1万元作为校际“手拉手扶贫帮困基金”,另外捐出3244.4元帮助那里的孩子建设“手拉手书屋”,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这项活动拉近了孩子们与贫困地区青少年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直面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知道了他们的学习是多么不易,生活是多么困难,激发孩子们要拥有感恩之心和珍惜之情,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真诚之心,鼓励他们乐于助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为社会为地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在继续,爱地球、爱生命、爱他人的美好情感也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③润物无声的感动力量

课题组将孩子们在“手拉手地球村”活动中的学生感言和行动故事在校园广播中播出,那种细雨般滋润的德育力量在孩子们心中流淌。

学生感言:

例1:我是这学期新转来的学生,刚刚知道了“手拉手地球村”活动。这个活动的教育性和同学们的积极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一次活动中,我不了解什么是“手拉手地球村”,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活动。所以,我就从零花钱中拿出一元交了出去,结果出了洋相。原来根本不是单纯意义的捐钱。第二次,我就从家里拿出一个箱子卖了。同样是一元钱,我觉得这个箱子就比那个一块钱有意义,因为它是我亲手收集的,不是冒充的。有的同学虽然家里没有很多的废品,但是他们还是带来了家里仅有的一点废品,我认为不管带的是多是少,只要带了,就说明你心里有这件事,你心里想着这件事呢!

例2:在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了我校卖废品的钱建起了一座环保小学,有绿色的校门、明亮的玻璃,从教学楼里还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行动:

例1:四(1)中队一学生外出旅游,在飞机上也不忘收集易拉罐。新学期开学后,他将假期里回收的一大提包易拉罐带到学校。

三(6)中队的小村民向全校师生发出号召,拒吃街边烤肉串,每月设置2天为“爱纸日”,珍惜使用每一张纸。

例2:五(3)中队的一学生,爸爸是个经理,经常要参加各种宴请。自从儿子加入“手拉手地球村”,这位经理爸爸每餐必把饭桌上的空易拉罐打包带走。同桌的客人总是不解:经营大买卖的经理还在乎这些小钱?这位爸爸就会笑着向大家宣传:儿子是“手拉手地球村”的小村民,我这个爸爸当然要支持他。

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一个个身边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感动与成长。

(2)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环境

①宝石花电视台:每周一次播放有关教育专题片,如《绿色与生命》、《探索未来》、《科学60秒》等。

②校图书馆:增加和环境、人口教育相关的图书;建成可让学生上网漫游的电子阅览室。

③校宣传栏:开辟绿色教育宣传专栏。

④班级宣传:通过学习园地、黑板报、小队报等形式的评比,在各班进行宣传。

⑤学科渗透: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具体教学中渗透绿色教育内容。

(3)创设绿色语言环境

我校是上海市语言文字先进单位,孩子们开展了“绿色语言”行动。他们做“啄木鸟”,讲文明话,写规范字,从小培养净化和爱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理念。

(4)创设“珍爱生命”绿色行动

“珍爱生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绿色活动。在上海动物园,有我校1000多名孩子认养“小海狮”的一块铭牌。这次认养孩子们都郑重投票,从捐出零用钱到树牌,体现了童心、童真、童趣,也体现了对于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至今,孩子们还经常拉着家长去看望小海狮,去拍摄“全家欢”。今年4月,我们特地再次举办“小海狮捐款认养活动”使得生命教育在小朋友心中得以延续。

主体活动:

(1)挖掘生活情境,自发开展活动

“在我们家附近有一块新开发出来的绿地——漠河路公共绿地。我们很喜欢到那儿去玩,里面空气很好,还可以看见很多老人在里面锻炼身体呢!里面的植物有高达十几米的泡桐,有植物活化石银杏,还有贴着地长得像头发的麦冬……好像有上百种呢!不过大多数我们都叫不出名字。问问大人们,他们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打算绘制一张漠河路公共绿地植物地形图,以后小朋友、大人来的话都可以通过这幅图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了。”

这是四年级三位学生的心声。当他们将想法告诉老师后,一个“绘制漠河路公共绿地植物地形图”行动就此展开了。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自主完成了植物种类的调查、植物分布的调查、收集植物摄影作品、确定植物标识物形状、绘制植物地形草图、公布漠河路植物地形图等各项工作。在这过程中,他们了解了漠河路公共绿地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绘制出了《漠河路公共绿地植物地形图》。他们的目的是让社区更多的居民都能把植物当作朋友,增强大家的环境意识,用实际行动来爱绿、护绿。

(2)节约资源,开展创意活动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好是我们开展EPD活动的理念之一。学生们自主地积极活动起来。

①自主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这是一份三年级学生写的“图书漂流”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儿童团员、少先队员们:

今天我在这里向全校的老师和同学发出“图书漂流”的倡议。大家听说过“图书漂流”吗?这项活动是指书友把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无偿地提供给爱书人阅读。而取书的人在阅读完后,再自觉地把书继续投放到公共场所,供下一位读者阅读。

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漂流书”可以让更多的人进行传阅,更大地发挥它们的能量。

今天,我代表三年级的全体少先队员向全校发出倡议:让“图书漂流”活动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展起来,让我们每个人阅读到更多的好书。

从环保书架上领取你心仪的图书,让“图书漂流”活动成为实验小学传递伙伴们友谊和诚信的桥梁吧!

他们的倡议得到全校学生的支持与响应,大家纷纷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指定书架,无偿地提供给其他同学阅读。同学们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放回书架上。就在这样一次次的流动中,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更多地实现传递知识的价值。就在这样一次次的流动中,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②自主开展“变废为宝”活动

学生们运用部分回收品进行“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的动手创作活动。通过科技组、美术组教师们的帮助,学生利用废旧物资进行了大胆创作和想象,如:

奇装异服活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奇装异服,进行以环保为主题的小品表演,展示服装,体现主题。

制作简易花盆、花瓶、观察瓶、饲养盆等。各班级都有生物角。利用“地球村开放日”获得的部分废旧瓶罐,学生制作出了培养水培植物的花瓶、饲养观察小乌龟的观察瓶等。

3.结合二期课程改革开展EPD教育

(1)结合必修课程开展EPD教育

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艺术、科学教育,除了教材本身以外,都有EPD教育因素。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把教材中凡是能渗透环境教育的渗透点都挖掘出来,将环境、人口教育渗透其中,将生活问题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抓住教育契机,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EPD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在五年级,教师上了一堂“生活中的用药问题”,从而让学生既掌握了如何计算用药剂量的数学相关知识,同时还进行了一定的EPD教育思想的渗透。在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和全班讨论,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科学用药、增强生命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培养了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结合社团活动课程进行EPD教育

EPD为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也为建设校本课程提供了资源。我们创立了生命与环境、心理碰碰车、游戏和创造等微型课程,组织了计算机之友、舞蹈等28个学生社团。如四(1)班以“小玩具中的大学问”为主题开展了科学实践活动。活动分找小小玩具、探科学原理、创科学玩具、送爱心玩具四个阶段,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发现探究主题,建立科学源自生活的理念;充分对玩具资源进行再利用,将学校科技教育向家庭、社会辐射;引导红绿领巾们主动关心身边困难的小伙伴,着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使他们的思想素质与科学素质共同提高。该活动也获得上海市英特尔未来创造发明大赛科普活动一等奖。

(3)结合探究性课程进行EPD教育

探究性课程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校将EPD教育与探究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五年级结合社会课组织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题探究活动,完全突破了传统“课”的形式,既有信息科技的内容(网络运用),还有人口与民族教育的内容,甚至有孩子们表演的舞蹈、器乐,成为孩子们表现自我、寻求发展的整合性教育活动、探究活动。

又如,我校四年级在探究“生命与环境”这一主题时,教师们想到了应该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到社区中去,以获得切身的体验,取得更大的收获。于是,教师带着学生到平时居住的新村里走动,发现了一条人工小河——团结路河。它被一条马路截成了两段,一边清澈,一边污浊,这到底怎么啦?孩子们经过调查,发现了其中的人口素质的差别和社区环境的差异:东段是宝钢四村,那里的居民大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西段的居民大多是下岗待业人员及外地小商品经营者,文化层次较低。东段有四个大垃圾筒,河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区环境优美;西段的小店分布紧密,没有垃圾回收站,行人、游客、店主把小河当作无盖的垃圾箱,整条小商品街缺乏绿化。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了《团结路河东净西脏的原因调查及整改方案》、《黑臭的小河——洗涤剂的“功劳”》、《废电池对团结路河污染的调查实验报告》等小论文。

来自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活教材”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孩子们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 构建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内驱力

在课程构建中浸润德育,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发展

在课程文化构建中,我们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了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我们构建了宝山区实验小学现代课程的框架,突出体现了“德育浸润”的思想。我们在课程的构建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1)现代课程开设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我们除开设数学外,每周增加一节校本课程“思维训练”活动课,试图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品质。我们较早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要求。我们重视以兴趣特长发展为基础、以审美价值提升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我们较早开设了英语口语、信息科技以及头脑奥林匹克(OM)这样的现代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课程体系构建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

我们尝试专题活动课程的学习。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开发了微型活动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使每位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人格。

①宝山区实验小学课程构建示意图(2000年始)

②宝山区实验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示意图(2009年)

img8

我校的微型课程包括探究型课程、兴趣型课程、实践型课程。我校至今已开发了环境与生命、游戏与创造、心理碰碰车、影视指导、中国结等课程。

我校的社团课包括语、数、外拓展课程以及综合学科拓展课程,还包括了合唱、舞蹈、头脑奥林匹克、方正棋、创意机器人等课程。例如OM社团活动中既有OM课堂教学,又有短、长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树立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合作互助能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主体发展。

(3)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兴趣中培养特长

我校挖掘教育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发展与展示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就是一个师师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生成的过程。

例如:体育学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着手开发各年级段的篮球课程,边开发边实践,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逐步完善和发展课程。在篮球课中学生舒展了筋骨,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发展了特长,校篮球队还获宝山区小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相关课题《体育篮球课程的开发》还获得区教育科研二等奖。

在余慧斌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完成《人格教育养成教育读本》,共5个年级,总计100课时。这使我们的学生行为规范及人格养成了分年级的序列,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养成。此外,我校还编写《地球村》、《英语口语手册》等校本教材,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和创造的平台,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班队建设中的德育浸润

班级是德育浸润的重要阵地,如何把德育浸润在班级中,让孩子在班级这个每天生活的集体中茁壮成长,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践行“温馨教室”,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围绕“诚以待人”的校训,通过从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入手,以此为主要手段,融合师生人际关系,最后聚焦到小学生的研究,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走向平等和真诚,学生不仅从中懂得了尊重、信任和理解,更进一步提升各个班级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1)教室环境的温馨布置,体现德育的生活性

“温馨教室”里,浸润着“以德育人”的教育本质,渗透着美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每一个教室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是与学生共同分享成长喜悦的动态环境,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行为引领和学生需要相结合,从而不断地实现“环境育人”的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对教室环境的温馨布置的创意认识,也是不同于以往教室布置的关键点。带着这样的温馨布置理念,我们倡导班主任指导学生一起合作,通过“设计方案——共同讨论——确定方案——共同行动”的过程,使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成了师生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布置的效果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一(2)班以福娃晶晶为班级标志,开展“晶晶亮,亮晶晶”的班级动态评比榜,展示优秀学生的作品和事迹。通过师生共评,巧妙地将奥运精神和班级文化相互融合,充满了个性与活力。

●四(6)班师生共同创设了“新闻焦点坊”、“智慧快餐橱”、“争章万花筒”等六大板块。这使班级的环境不仅美观,还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关注新闻,阅读书籍,温馨教室充满了文化底蕴。

●三(3)班的刘老师独具慧眼,利用教室里的角落,通过“桌角开花,催开心花朵朵”,“板角开花,喜看春色满园”,“墙角开花,乐获丰收之果”,让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拥有一方心灵的绿洲。

●五(1)班的师生们创立的“图书角”不仅是下课时同学们的好去处,更是动态的“好书推荐会”。

众多教师从硬件环境的温馨布置,体会到“温馨教育”理念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各个方面、整个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促进教育生态的均衡发展和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过程是一个育德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行为实施是一个需要学习并实践的过程,先进的教育观念能带来行动的跟进,同样,行动的实践也能促进教师观念的发展。

“温馨教室”的布置过程,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哲理,浸润了教师对孩子教育的用心、用情。杜威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师生们正是在共同的布置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情感互动场,从而共同成长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诠释了创意设计“温馨教室”的教育价值。

(2)创意设计班级温馨活动,启发德育的自觉性

温馨的教室环境,为师生们开展温馨的各种活动仅仅是提供了物化环境。如何来实施在温馨环境设计中逐步形成的温馨理念?基于我校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良好的优势,我们提倡各班自行创意设计温馨活动,从开展充满个性的活动中来达到师生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教师节,德育室倡导全校学生参加“温馨心语传祝福”的教师节主题活动,通过心语评选、宣传等过程,师生们发现学困生其实心里充满对师恩的感激,严厉的教师眼里也满含诚意。活动的成功,给了班主任们更多的启发,于是,他们纷纷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通过不同的切入点开发不同的资源,形成了各班的温馨活动特点,略举如下:

●五(5)班充分开发校外辅导员的宝贵资源,使师生们多了一个共同的朋友,多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小干叔叔”。“小干叔叔”是宝钢团委书记王小干,他被聘为校外辅导员。从这位优秀的宝钢干部身上,班主任和学生们学到了很多。每年学校都会向区红十字会进行募捐,募捐活动对于一部分师生来说就是捐钱。但是,“小干叔叔”在募捐活动中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位骨髓干细胞移植志愿者,让他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互动,还播放了自己亲自到新华医院拍摄的白血病孩子与病魔抗争的视频。师生们被深深感动了,他们懂得了不仅仅要用钱来献爱心,更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如何用爱去鼓励、关爱与病魔抗争的人。

●五(2)班以参加学校“阳光伙伴”训练作为温馨活动的契机,通过运动员训练的点点体会,教育幕后的后援团为班级加油呐喊、嘘寒问暖,形成集体凝聚力;班主任和几位体育教师同队员们同吃同住的北京比赛历程,尽管充满了艰辛,却成了学生们五年小学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师生在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照顾,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鼓励……

●三(5)、三(6)两个班级,不约而同地从开展“亲子班队活动”的角度来创建温馨班集体。通过班会课上教师、学生、家长的三点互动,家长了解到教师的教育理念,见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殷切期望,得到教师们朋友般的帮助和指点。经过几次活动,两个班级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家校互动的温馨育人氛围。

●四(1)班师生的“心语瓶”,成了师生互说“悄悄话”的心灵绿洲。孩子们把同伴相处间的烦恼、与父母沟通中的不畅快、自己的个人愿望等都通过小纸条的传递告诉老师,得到了教师或幽默或诚恳或严肃的指点,这个小小玻璃瓶,成了师生共同沟通的桥梁,贴近师生关系的黏合剂。这种沟通方式也成了四(1)班的温馨特色……

温馨活动的创意设计和开展,让我们发掘了部分教师身上较强的育德能力、宝贵的育德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对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对教育契机的把握,都给了课题组前所未有的惊喜。

2.实施小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践行德育的自主性

选择“小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为切入点,是基于我校“人格本位,学生至上,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理念和在多年的实践中业已形成的较为厚实的实践基础,既能顾及独创型教师和被动型教师育德能力的同步提升,又能达到满足师生身心愉悦等生物性需求,满足师生交往、依恋、尊重等基本社会性需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温馨教室”。

我们将建设“温馨教室”的途径聚焦于指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上,更直接、深入地关注在班主任从命令者变成指导者、学生从服从者变成主体者之后,班级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系列变化,初步形成平等、公正、真诚、互助的班级人际环境;创设自信、自尊、平和、达观的师生心理环境;形成互动、宽容、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创建温馨教室成为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阶梯,实现教育价值的园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3.构建“新三好”评价方式,体现德育的全方位

德育浸润的效果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得以直接体现的。因此,我们大胆针对传统“三好学生”评价方式,创意实施“新三好学生”评价方式。

新三好学生的评选指标整合了学生的全面表现,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关注他们在家、在社会中的表现:

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区做个好公民。

评价指标涉及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这为学校客观地评价学生品行提供了全面的场景。同时,评价的主体由先前的以教师为主发展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共同参与,使评价的主体由单一转变为多元(见罗凤梅《新三好学生及其评价》)。

4.策划阳光少年评选,使每个孩子拥有自信与快乐

让每位少年儿童体会平凡与非凡是同一人生的两个层面:平凡是本色,非凡是亮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提出了“阳光少年 非常表现”的口号,呼吁每个学生都来参与活动,只要在某一个方面有突出、胜人一筹的能力的人,均能参加评选。我们想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充满自信和快乐。

活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火爆场面不亚于当时的“超女选秀”。两者确实也有不谋而合之处,即主打“平民牌”。于是,“各路英雄各展其能”——奥数、电脑、舞蹈、书法、围棋、绘画、声乐、钢琴、写作……经过长期努力练就的真功夫当然要秀一秀,各班队这样的“才艺骄子”实在是不少。更让人高兴的是,各班队出现了多匹“黑马”:有的跳绳本领强,各式花样不在话下;有的旱冰溜得一级棒;有的心灵手巧,丝袜花做得特别好……五花八门的“新才干”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六一表彰会上,评选出的百名“阳光少年”集体亮相,像获市区级优秀表彰的队员一样,得到了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特别奖状。每个“阳光少年”的家长亲临现场,感受孩子这份阳光与自信。

这个活动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不少“阳光少年”原在班中成绩不算出色,经过这一活动激励,呈现出不一般的热情与斗志。而不少一直因为成绩出色而处于班队最优地位的学生也发现,原来除了成绩好,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的东西。

“阳光少年”这一称号,让每个孩子都愿意去争取与拥有。

■ 小学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德育浸润

美与德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艺术课堂则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我们通过开发艺术课堂的审美功能,使其与德育及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健全审美心理,使学生懂得美、珍惜美,最终创造美。

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是多渠道、多层次的,艺术教育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德育得到有效延伸,更灵活贴切地实施德育。我们开展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艺术活动,旨在加强德育体验,以美促德,以艺促德,使学生在快乐、健康的艺术情感中,感染心灵,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

1.在主题艺术教育活动中以美润德

主题艺术教育活动是指结合社会时势热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的阶段性艺术教育活动。它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节日、纪念日教育等。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坚持点面结合,层层发动,强调学生的参与,精心安排和设计了一系列艺术主题活动,突出思想内涵,使每个学生每参加一次艺术活动,就能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我们先后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歌声伴我成长”班班有歌声活动、“我用彩笔绘实小”学校校徽设计竞赛、“古韵飘香”唐诗宋词吟诵比赛、“舞动校园”集体舞普及活动。特别是“金色童年的篇章”——百年校庆活动,我们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开展百年校训学习、校歌演唱等活动,赋予其“诚、敬、勤、朴”的四字全新内涵。

在“六一”期间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有小歌手大赛、文艺汇演、对家长公演、班级美术作业展览和美术作品展览等。

在艺术节中,学生们处处都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经历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校园里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氛。绚丽多姿的文艺汇演和对家长公演,完全是由我们的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我们的节目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无论是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还是在节目的观赏过程中,全体师生的心灵无疑都受到了一次艺术美的震撼,艺术节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道绚丽风景。

这些主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艺术社团活动中提升素养

美育既是育人的基本要求,又是育人的较高境界。艺术教育能使学生的身心更愉悦,心智更聪颖,人格更完善。我校开设了合唱、舞蹈、儿童画、版画、摄影、影视指导等社团课程28种。

通过学习,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了发掘,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更可贵的是,学生对美的理解与认识得到了升华,在修养、气质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的各类艺术社团,每周都要在一起排练。为此,我们的艺术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格和心理品质。首先要求孩子摆正自己的位置,爱惜乐器、服装,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然后在训练、演出时让学生感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让他们发觉一个人的音不准、动作不到位就会影响全局;让他们明白:高雅的艺术需要文明的人来演绎,和谐的集体需要同学们共同来创建。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发现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整体素质好,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感情丰富、善于合作,对美的事物能够辨别,积极向往。

艺术活动中的德育浸润就是以活动为载体,利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资源,发挥以美润德的效力,让德育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3.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丰富德育体验

艺术重在实践,而德育也贵在体验。

于是我们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实践内容,加强学生的“德育体验”。近年来,我们多次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积极参加各类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上海市青少年“节能减排在我心中”展演活动、宝山区国际民间艺术节缤纷校园联谊活动、迎世博洁净校园宣传活动、纪念陈伯吹诞辰100周年汇演活动、暑期社区文艺演出活动、海军基地、“敬老院”送温暖的活动……

在这样一个艺术实践、德育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了解了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学会了感恩、关爱世界、关爱他人。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还增加了他们的道德体验。

■ 体育项目——“阳光伙伴”展现朝气,锻炼意志

“体”和“育”的结合,强调了健身中育人的重要性、直接性和其对学生潜能的激发。

“阳光伙伴”是我校坚持了四年的特色团队体育项目,曾获2007年全国联赛上海市冠军,2009年进入全国联赛16强。我校坚持不懈地进行这项团队活动是因为这一项目让我们感受到它在锻炼孩子体魄的同时,更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与精神。

这个体育项目需要学生的勇气、品行、意志和体能,需要学生相互团结协作、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接受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

操场上能看到一支支队伍在手挽手、肩并肩,踩着整齐的步伐在奔跑。它们经常能吸引住众多惊讶的目光,不管是来学校接送孩子的家长,还是校墙外路过的行人都会停下脚步观赏一番。

在我们学校“阳光伙伴”不仅仅是一项比赛,更是一个常态的体育项目。我们的体育课中专门有“阳光伙伴”的教学设计,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阳光伙伴”。

1.“顽强的斗志”融入“阳光伙伴”活动中

无论是体育课上的“阳光伙伴”活动,还是赛场上的“阳光伙伴”竞赛,学生经常因比赛结果的不同时而兴奋、时而焦虑、时而狂喜、时而痛苦。他们会面对激动人心的胜利,也会面对令人沮丧的失败。这一切,是心理上的磨砺,也是意志上的挑战,更是人生中的一次次考验。

学生们知道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他们需要一种力量、一种永不放弃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着他们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爬起来……

学生们也知道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我,需要坚强的意志进行自我挑战……

什么是小学生优良的品质?什么是坚强的意志?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就从“阳光伙伴”活动中去寻找!

2.“团队精神”融入“阳光伙伴”活动中

从小培养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格的关键所在,是让孩子们融于集体,融于团队。而“阳光伙伴”能充分体现集体的重要、团队的重要。

在活动中,只要教师说:“你这个位置很重要,作用很大,不能缺少你的,坚持住……”或者“你这个位置很重要,作用很大,不能拖后腿的,要赶上……”学生们就能为了整个团队情愿放弃自己个人的“希望杯”数学竞赛;放弃自己个人升学面试……教师有时候也会被学生的这种“境界”所感动,师生共同成长也就在于此了。

例如,有一次,学校接到市教委通知,“阳光伙伴”总决赛将在嘉定举行。可是此时学校五年级的31名队员正面临着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次语数外综合考试。参赛选手中还有两位数学学习特别优秀的孩子,在阳光伙伴比赛的同一天被邀请参加上海市华罗庚金杯赛复赛。

去还是不去,校长犹豫了。他召开了相关家长与学生的座谈会,允许家长孩子自主选择。孩子们全部选择了参加“阳光伙伴”总决赛。

孩子们的回答让校长至今难忘:“‘阳光伙伴’是一个团队,少了我一个人,这个团队就无法顺利地进行比赛。我不能放弃我的团队。”

“阳光伙伴”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仅仅是一个项目、一个个案。在我们校园里有阳光的地方,就有类似“阳光伙伴”的活动,就有塑造人格的教育。

■ 学校科技教育中的德育浸润

小学科技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等特征,以其教育性丰富了德育的内容,以其实践性拓展了德育的渠道,以其趣味性增强了德育的可接受性。我校是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校,在科技教育中也进行了德育浸润实践:

1.源于生活体验的科技活动,引领学生关爱地球、关爱他人

德行培养浸润于科技活动中,也能“润物细无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源于体验,可以说我们每项科技活动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

●创意活动——未来的概念城市

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完成“我的城市畅想”。我们积极参加中外青少年迎世博绿色创意设计活动。

虽然孩子们的作品仅仅是模型,但就是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什么是新能源,什么是环境保护。孩子们说,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很有成就感。

●过程体验——“和谐交通我选择”

交通混乱,噪音过大——和谐的城市要做谦让的我——谦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和谐交通我选择。

这项活动获得全国第十届电脑作品竞赛一等奖,同时也获得了杜邦杯上海市中小学安全知识创意绘画三等奖。

●废弃磁卡管理初探——“小磁卡大环境”

发现废弃磁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种类繁多——会对环境危害——建议回收磁卡——创造发明。

此项研究中,学生们利用废磁卡制做的简易嗑瓜子器获得了上海市第22届优秀发明选拔赛银奖和全国发明展铜奖。学生们撰写的相关论文获2008上海市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一等奖。

●爱心的创造——“琴童小助手”

着眼点:小朋友学琴能不用手翻乐谱吗?能设计出自动翻书装置吗?能将这个装置完善后给残疾人用吗?

该项活动的成果获上海市第24届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项目创意设计一等奖,宋庆龄青少年创新成果奖。

●感动的小发明——“智能吉祥物”

着眼点:辛苦的志愿者——厚重的演出服——大汗淋漓——晕倒生病——让智能吉祥物载歌载舞。

该项发明获上海市第24届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项目创意设计三等奖。

2.呈现主体的科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悟生活

科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我们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科技活动与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主体亲自参与的活动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下面以几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来阐述说明。

●自主探究——“小玩具中的大学问”

组织学生以“小玩具中的大学问”为主题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分找小小玩具、探科学原理、创科学玩具、送爱心玩具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爱和关怀,把爱心玩具赠送给更需要它们的孩子。

此项活动荣获上海市2006年创新大赛二等奖。

●从小事做起——“泡沫之旅学问多”

组织学生利用泡沫塑料展开科学小实验,感悟保护地球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此项活动获得上海市第22届科技创新大赛科普实践活动一等奖,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全国二等奖。

●玩出科学原理——“动手玩科学——挑战广告纸”

该项活动分为个人挑战、团体擂台、设计赛题3个阶段,鼓励学生玩出科学原理、玩出无穷乐趣。

该项活动获上海市第23届英特尔青少年创新大赛实践二等奖。

●世博体验——“动手玩科学——玩转饮料瓶”

以玩转饮料瓶的独特方式来感受世博、迎接世博。

该项活动获上海市第23届英特尔青少年创新大赛实践二等奖,上海市动手玩科学项目一等奖。

3.青少年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引领学生关注社会

作为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特色校,我们每年都会参加长期题的竞赛。在此过程中,队员会面对人们在社会生产或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并要通过表演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长期题《丛林小子》是表演类题目,面对的社会问题是人类过度开发丛林的行为。

2008年古典类题目《缪斯女神》让参赛学生们知道了只有自身努力,缪斯女神才会来眷顾。

《机器动物》让学生们带着熊猫团团圆圆远赴台湾,当了一回和平使者……

学生们说:团结协作激发了他们灵感、不断挑战让他们不轻言放弃,累累硕果令他们自信满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