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及其实践

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及其实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及其实践冯昭奎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首先,分析一下日本走“技术立国”以外的道路的可能性。③福利技术,旨在提高社会福利的技术。
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及其实践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日本研究所卷

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及其实践

冯昭奎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一、“技术立国”与“日本向何处去”

“技术立国”论从开始被提出来,就一直是与“日本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密切关联,并被看做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以后的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

日本为什么要选择“技术立国”的道路?根据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外条件的变化,按照“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试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日本走“技术立国”以外的道路的可能性。

(一)继续推行“贸易立国”方针

“技术立国”并非是对“贸易立国”的彻底否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立国”是“贸易立国”的一种新的发展和“升级”。但是,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必然要追求一种更全面的大国地位,而继续依靠经济至上的“贸易立国”,是难以确立超越经济范围的全面的大国地位的。

(二)做“政治大国”

但是,在成为“经济大国”之后,立即做“政治大国”,换句话说,仅仅凭借“经济大国”的资本就要做“政治大国”,显然有不够之处,还需要走一段较长的路,这段路不可能是“政治立国”,因为靠空头政治成不了“政治大国”,“政治立国”是讲不通的。

(三)转向“军事立国”

尽管至今日本仍有一小撮人妄图复活军国主义,但对于日本统治集团来说,不能不考虑战败的历史教训,还不至于轻易决定重走战前“强兵富国”的老路,何况还存在着国内外和平、民主力量的制约。

另一方面,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核心的优势主要不在于掌握几件吓人的武器,而在于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以上说明,“技术立国”以外的道路都各有问题,那么,“技术立国”这条道路又如何呢?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进一步以技术作为立国之本,是有其道理的。

1.技术是日本用以克服“资源小国”制约的有力武器。

2.技术是日本用以减少同外国的贸易摩擦的基本手段。

3.技术不仅有经济上的效应,而且有政治上的效应,不仅可促进经济的成长,而且可促进“政治的成长”(中曾根语)。

4.技术不仅有经济、政治上的效应,而且有军事上的效应。

5.技术还具有改造社会生活的效应。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技术具有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效应,因此,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日益成为其综合国力的核心。一个国家是否掌握技术上的优势日益成为它获得和保持大国地位的基本条件。因为谁掌握技术上的优势,谁就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去赢得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优势。

二、技术立国:日本科技发展的重大转折

在“技术立国”方针下,日本科技正在出现一系列重大转折。

转折之一,在技术发展路线方面,从主要依靠引进技术转向强调开发独创性的自主技术。

对引进技术的依靠程度,一方面取决于需要,即在本国迫切需要发展的技术领域同国外技术水平的差距;一方面取决于可能,包括外国对本国在技术上的公开程度和本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对引进技术的接收和消化能力。战后日本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具有十分有利于技术引进的条件,因此采取了以技术引进促进本国技术发展的方针。随着日本技术的进步,同外国技术水平的差距缩小了,外国对本国在技术上的公开程度也相应有所下降,因而日本转而采取加强自主技术开发的方针。总之,无论是依靠引进还是依靠自主开发,日本都没有把它们当作教条,而是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

转折之二,在科技研究的内部比例方面,从开发和应用研究占绝大比重转向注意提高基础研究的比重。

在基础研究方面,人们可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别人的成果。如果说日本在战后经济复兴过程中大量借用欧美国家的基础研究成果,还没有引起这些国家太大意见的话,那么,当日本成为超过所有西欧国家的“经济大国”之后,还要免费借用人家的研究成果而不作出自己的贡献,就难免招来日益强烈的不满和批评。同时,由于日本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开发研究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必须依靠本国的基础研究来开拓继续前进的道路。例如,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人员就提出加强关于人脑的基础研究的要求。

转折之三,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从强调大量培养平均水准较高的、从事应用、开发研究的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转向注意培养富于创造、开拓精神的、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尖子人才。

战后日本的教育一贯强调“加强山脚”,为日本经济发展培养出了大批有知识、守纪律、素质良好的劳动大军和技术大军。但是,随着日本在经济、技术上走到了世界前列,日本越来越感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加强山尖”,以便有更多的人才去向基础的、未开拓的科技领域冲刺。当然,日本今天强调“加强山尖”并非是对昨天强调的“加强山脚”的否定,而且即使是在今天,在“加强山尖”的同时也仍不放松“加强山脚”。

转折之四,在科技发展的重点方面,从集中力量发展产业技术,突出技术在经济上的效应,转向比较全面地发展各种类型的技术,比较全面地发挥技术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效应。

在日本,有人把技术分做四种类型:①开拓型技术,旨在基础研究方面开拓新领域的技术。②安全技术,旨在加强安全保障、提高国家威望的军事技术宇宙技术。③福利技术,旨在提高社会福利的技术。④产业技术,旨在发展民生产业的技术。

战后日本在上述四种类型的技术中,长期以来集中力量猛攻产业技术,以致在贸易竞争中打败了总的科技水平较高、但对产业技术有所放松(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过分用力于安全技术)的美国。

但是,为了通过发展“技术”来确“立”全面的大“国”地位,日本不能不从过去“一点集中”、猛攻产业技术转向兼顾发展开拓型技术、安全技术、福利技术等,以便全面发挥技术在经济、政治、安全、社会等方面的效应。

三、“技术立国”的实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技术立国”实践的主要内容有:

1.实施“日光计划”、“月光计划”发展原子能发电等能源开发计划,力求克服“资源小国”的制约。“日光”、“月光”计划是日本在70年代制定的两项大型能源开发计划,前者着重于开发太阳能、液化、气化煤等新能源和替代石油的能源,后者着重于开发节能技术。与此同时,日本十分重视发展原子能发电,1985年末原子能发电在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达26.3%,超过石油火力发电的25%而居首位。

2.实施第五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用高速计算机等的研制计划,力图在信息技术领域夺取领先地位。1982年日本宣布要研制第五代计算机以后,在美欧等国引起强烈反响。

3.革新通信技术和通信体制,积极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设施。

日本已经建设了纵贯日本列岛的高度信息通信网(INS),通产省和邮政省正在全国积极开展建设“新通信媒介社区”、“未来型通信城市”的试点工作。1985年日本又将国营的电信电话公司改为民营,并制定新的《通信法》,以便利用民间企业的竞争活力推动通信事业和社会信息化更快向前发展。

4.狠抓新材料的开发,为电子、新能源、宇宙、航空、海洋等各个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了加强作为高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新材料领域,1981年通产省设立的“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把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目前积极开发精密陶瓷、高功能高分子材料、新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光反应材料等。

5.在生物技术领域急起直追,力争作为生物技术先进国迎接未来的“生物世纪”。

在生物技术领域起步较晚的日本企业通过与美国的大学、风险企业开展合作等途径大力吸取美国先进的生物技术,正在迅速缩小差距。

6.在蓬勃崛起的超导技术领域,实行超导物质研究和应用研究双管齐下的策略,为迎接“超导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日本在重视高温超导物质研究的同时,狠抓目前已经实用化的低温超导物质的应用研究。

7.开发H—Ⅱ火箭,参加美国的宇宙基地计划,力图改变在宇宙、航空等尖端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日本在1984年对1978年制定、有效期为15年的、作为日本发展宇宙技术最高指导方针的“宇宙开发政策大纲”进行了修改。最近,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又提出日本要在21世纪初完成向宇宙基地分别运送货物和人员的无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8.提出“人体新领域计划”等一系列基础研究计划,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并扩大国际影响。1981年科技厅制订的“推进创造性科学技术制度”可说是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方针以后第一个政府主持的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1987年日本又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研究计划,如“人体新领域计划”、“人体地球科学计划”、“人脑研究计划”等。这表明日本想要抓住基础科学研究最核心、最重要的领域,在国际上夺取主导地位,以便一跃而成为“基础研究大国”。

9.进一步扩充科学技术事业的基础设施。日本在贯彻“技术立国”方针中,很注意抓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在科技情报方面,科技厅提出了旨在将全国各种科技情报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科技情报全国流通系统”的设想并付诸实施。文部省则设立了把全国的国立、公立、私立大学联结起来的学术情报系统核心机构“学术情报中心”。在促进地方科技发展方面,通产省提出了建设“高度技术密集城市”计划,并已指定18个地区着手建设。根据此计划,将在现有的大城市(母城市)附近地区招揽电子、机械电子、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企业以及大学、研究机构,以形成人口大约为四五万人的“高度技术密集城市”。在促进民间企业科技研究方面,科技厅于1986年制定了旨在进一步促进产业、大学、官方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的《研究交流促进法》,在制订该法的过程中还对原有的《国家公务员法》、《专利法》中有碍于科技交流的内容作了修改。通产省、邮政省于1985年设立了旨在发掘民间潜力、推进基础技术开发的“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中心”,该中心还与民间企业合资创设开发下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公司。此外,还制订了扶植风险企业的各种振兴措施。在科技立法方面,日本从1986年开始实施《著作权部分改正法》和《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以确立对软件产品的法律保护(半导体芯片上刻有各种电路图形,凝结着大量的高级的软件劳动,因此亦须加以法律保护)。在建设科学城方面,除花费20年时间、10万亿日元费用初步建成筑波科学城以外,又着手建设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目前,许多民间企业纷纷来到筑波建立研究机构,使科学城起到了促进民间企业发展科技研究的作用、促进产学官合作交流的作用、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科技交流的作用。

10.向美国提供军事技术,参加美国的SDI研究,促进日美军事技术合作。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向美国提供军事技术,目前这个决定正在实施之中。1986年日本政府又决定参加美国的SDI研究,目前双方已签署协议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对于当今仍以日美军事同盟作为安全保障战略的轴心的日本来说,发挥技术在军事上的效应不仅意味着发展可能转用于军事的高技术或直接发展军事技术,而且也意味着利用自己的技术长处作为继续获得美国军事保护的交易手段。同时,日本在技术上既有所长,也有所短,开展与美国的技术合作贡献自己之所长,其实也是为了弥补自己之所短。从长远看,日本要作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政治大国”,必然要发展独立自主的军事技术体系,而美国鉴于历史的教训不可能对此不存有戒心。由此可见,日美军事技术合作的路途是不会很平坦的。

四、“技术立国”的局限性

(1)“技术立国”将推动日本向何处去?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日本的未来命运,而且引起亚洲和世界注目的重大问题,人们并不能从“技术立国”方针本身找到清晰的答案。一旦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转用于军事,则难免导致战后40多年发展起来的和平经济发生质的变化,转向经济军事化。

(2)发展高技术,一方面可能成为改变产业结构、缓和贸易摩擦的手段,一方面又可能成为导致技术摩擦的原因。从最近发生的“东芝事件”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技术具有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效应,技术摩擦较之一般贸易摩擦具有更深刻、更复杂的性质。

(3)发展技术要靠人。7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在搞教育改革,但离开培养独创人才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同时,培养独创人才还与整个社会的习惯、风土、价值观都有关。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社会工程,不把这项社会工程搞好,“技术立国”也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原载《日本问题》198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