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数字出版教育的典型范例

中国数字出版教育的典型范例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高校在日常人才培养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数字出版教育树立了典型范例。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该校编辑出版专业自2004年成立到现在,几经调整,现已明确了专业定位,树立了办学特色。2006、2007、2008和2009级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比例高达70%,获得双学位证书的学生比例超过20%。其中,美国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在“融合新闻”教育方面的创新尝试处于全球领先。

随着学科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交叉更加自然,多元化培养模式更加成熟。一些高校在日常人才培养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数字出版教育树立了典型范例。

(一)形成技术基础,综合化定位

在培养模式方面,一些高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明确培养目标,清晰人才培养的综合定位。

以武汉大学为例,其数字出版专业以出版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理论为三大基础学科,在此基础上开设了相关数字出版课程。在该专业设计之初,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科报考,并优先录取有复合学科背景的学生。为体现出版理论和数字技术的交叉,武汉大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类课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传统出版理论,如出版学基础、编辑理论等;二是数字技术和信息管理,如计算机基础、软件工程、信息组织检索等。模块类课程主要面向各种新型数字出版业务,如电子书、数字期刊、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等。

在授课形式方面,跨学科的联合授课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以武汉大学为例,该校邀请计算机和出版两个专业的教师进行联合授课,在教学内容上以技术类课程为主,强调数字内容策划、编辑和销售能力的培养。此外,该校还聘请了数字出版业内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将数字出版实践引入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注意加强学术交流,以学术带动教学。武汉大学多次举办数字出版相关的前沿讲座和学术交流会议,并且组建了多个项目团队,围绕数字出版开展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扩大该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这对学生毕业就业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促进学科交融,跨媒体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出版教育需要适应媒介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相应课程,促进学科交融,实现跨媒体教育。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该校编辑出版专业自2004年成立到现在,几经调整,现已明确了专业定位,树立了办学特色。创办编辑出版学之初,该专业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依托学院本身的新闻传播背景和师资,开设大量人文类新闻传播课程,整体设置较混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教学是该校的优势,因此到了2007年,该校重新设置课程,增加网络传播学、电子与网络出版,并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多媒体设计制作等课程。

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新增“新媒体艺术”方向,将一些人文课程合并,取消了目录学等课程,增加了传播技术基础、多媒体素材采集制作、数字出版与网络编辑等课程并引入数位具有该领域知识的教师。

华南理工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不仅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选修经济管理、法学、计算机等专业的课程,也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编辑出版类课程。2006、2007、2008和2009级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比例高达70%,获得双学位证书的学生比例超过20%。从就业和实习单位的反馈看,这种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方式获得了普遍认可和好评。

(三)构建课程体系,多元化培养

数字出版的教育课程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已有师资力量建立课程体系,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在进行相关探索,依托“业内专家+自身师资”,以及多元学科交叉的模式建立课程体系。

辽宁大学的编辑出版专业利用已有的师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由来自出版一线的教师带队,在编辑出版专业开设数字出版相关课程,成立了出版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该校还将出版业内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产业人才请到学校进行授课、开展讲座、担任兼职教师等,实现了课堂与行业的对接。另一方面,该校自2010年开始重点加大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旨在顺应行业发展,打破专业局限,扩大专业核心课程比例。

其次,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吸收国外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提高科研等自主学习的比重,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潜力,结合学校培养和企业实践的互补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培养体系。

(四)紧跟媒介潮流,系统化革新

我国早期的编辑出版专业大多设在中文系下(如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相关专业设置),用培养文稿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传统出版机构的在职编辑培训,也只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法律法规、工作流程、书稿加工的规范标准、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教育思想、教改动态以及图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了解,这些都是传统印刷媒介技术下的一种专业教育模式,主要面向传统的纸质书、报、刊等媒体。当前,在多媒介融合趋势以及媒介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尝试,国外已经走在了我国的前列。其中,美国的密苏里新闻学院在“融合新闻”教育方面的创新尝试处于全球领先。2005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率先开设了媒介融合专业,此举开始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探索。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学界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传媒人才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国内不少高校面向应用研究、呼吁融合媒体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针对媒介融合的变革需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首先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并于当年秋季开始招生。而汕头大学的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则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合作则另辟蹊径,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

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目前所创办的这几个媒介融合专业是紧跟媒介潮流进行的勇敢探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院校不论是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实验室配置,都参照了美国的“密苏里”模式和体系,都深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专业的影响。在进行初步模仿的基础上,我们也期待着更加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即面向我国的国情和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