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与防范策略

科技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与防范策略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编辑人员为一己私利,无视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编审人员碍于情面,质量评定流于形式,录用不符合发表要求的“人情稿”,无疑扮演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角色。抄袭者在造假过程中,对所抄袭论文的实验方法、层次结构、文字叙述往往会做大幅度的修改,但为了通过杂志审稿专家的学术审查关,常常心存侥幸地照搬照抄原文数据,或对数据稍作改动,造成论文的数据更“符合”科研产出范畴的假象。
科技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与防范策略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

科技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与防范策略

缪宏建 王晓蕴

(南通大学《交通医学》杂志编辑部江苏南通226001)

作者简介:缪宏建,《交通医学》副编审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资助项目(JKQJX008)

摘 要:列举科研实施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科研成果传播人员、科研成果评价人员、科研成果使用人员等不同主体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表现,并从整个社会学术环境方面(外因)、不同科研实施主体方面(内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根源加以探讨,提出科技编辑要明确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职责,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科研主体;科技编辑;防范策略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违背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或其他违背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1-2]。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提倡严谨的科学作风,但是各种作假、编造、剽窃、抄袭、滥用科研资源和骗取科研经费等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屡见不鲜,以论文造假、拆分、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等问题尤为突出。为维护科技期刊“学术圣地”的荣誉,各编辑部一直在积极探索各种措施,尽力防范论文重复发表问题的发生[3-5];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的编辑同志,应当履行好“科学守门人”的职责[6],对于如何加强对学术不端论文的审核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腐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更是有必要加以思考。

1 不同科研实施主体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表现

1.1 科研实施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在课题申报阶段往往存在虚报前期研究成果,或故意拔高既往研究成果;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中伪造申请者信息,包括:故意拔高课题组成员的学历、职称;假报荣誉称号;乱傍知名专家学者;以不正当手段窃取同行申请方案。在课题研究阶段有可能发生伪造或剽窃他人实验数据,有些课题负责人为了完成申请标书的承诺,不以或不完全以实际观察和实验所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据,而是根据很少的样本(品),甚至于伪造或故意扩大样本(品)数量,主观臆想凭空推断,捏造数据或结果,或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主观取舍,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课题一旦申请到手后了仅应付了事,而利用所得经费打着学术交流或调研的名义游山玩水,购买非科研用品等,这种滥用经费行为已引起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教育部2012年就发文对高校科研等经费进行专项检查。

1.2 科研管理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研管理人员包括课题申请单位或受理单位的管理人员。申请单位某些管理人员存在明知申请书内容严重失实还上报或受理;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出于报复心理,故意漏报或不报申请人的课题申请书;剽窃未获资助课题申请者的研究思路或创新观点,供自己以后申请课题;等等。受理单位的某些管理人员在课题评审过程中,刻意挑选对某课题有利或不利的专家评审,导致对与自己有利益关系或有利害冲突的申请被有意拔高课题水平和评价等级或故意压低申请课题的水平和评价等级。或受申请单位或申请人进行所谓的“公关”活动影响,在选择评审部门或同行评议专家不按有关规定执行回避制度,泄露同行评议中不应公开的信息,如评议人姓名及其对某个项目的评价意见,泄露被评审课题申请书中所载的研究思想和实质内容。还存在科研管理人员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书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甚至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领导署名)。

1.3 科研成果传播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

作者在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大致包括: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发表(一稿多投);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重复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一个实验、相同方法、不同指标或不同疾病分发多篇系列论文)。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论著发表是一种严重违背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另外目前科技论文中存在着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作者发表的系列文章之间的大篇幅雷同现象,这是一种隐性剽窃[7]。有些编辑人员为一己私利,无视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编审人员碍于情面,质量评定流于形式,录用不符合发表要求的“人情稿”,无疑扮演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帮凶角色。当然,由于编者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有限或责任心不强,也存在未能识别出改头换面的隐蔽抄袭的现象。或利用手中掌握的对稿件录用与否的生杀大权,作出一些损害他人著作权,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或排名。更有甚者,利用审稿的机会,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如将他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作为自己的发表。

1.4 科研成果评价人员的不端行为

由于科研成果评价规范和程序中存在一些管理不严和漏洞,有些评价人员在各类项目评审、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鉴定或评奖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暗示或索取评审对象的馈赠,接受成果完成人的请托,因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人际关系因素对评定工作施加影响,作出不实事求是的评价或奖励。目前评价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由成果完成人自己找些同学或业内熟识,或专说好话不挑刺的“和事佬”来当鉴定委员,鉴定意见、鉴定等级都由被鉴定者事先起草好,半天会一开,鉴定一致通过,皆大欢喜,于是产生了一批所谓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的研究成果。事后一些掌握着一定权力和社会资源的被鉴定者会投桃报李,力邀科研成果评价人员担任兼职(客座)教授、科技顾问、技术指导、双栖学者(以国内国外、国内多家单位名义发文章、申请课题),参加与其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1.5 科研成果使用人员的不端行为

使用他人科研成果时存在一种“引而不著”的常见现象,故意省略引用他人成果的事实,造成他人误认为是新发现、新发明的印象,或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抄袭者在造假过程中,对所抄袭论文的实验方法、层次结构、文字叙述往往会做大幅度的修改,但为了通过杂志审稿专家的学术审查关,常常心存侥幸地照搬照抄原文数据,或对数据稍作改动,造成论文的数据更“符合”科研产出范畴的假象。也有拿他人的科研成果抢先申请专利,或违规使用他人专利权(科研成果)、违反著作权法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2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根源及社会危害

2.1 整个社会学术环境方面(外因)

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从整个社会学术环境来看,社会转型期的某些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因,学术不端行为实质是浮躁的社会风气(吃喝玩乐、投机取巧、迷失方向)与急功近利的不良之风在大学校园和科研院所的反映。原先保持的那种厚积薄发心境,脚踏实地治学,受到当前科研评价机制(政策所迫):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申报及鉴定课题、待遇(绩效工资、年终奖励),只看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影响因子、SCI)等影响,逼着学者在短期内将成果必须公布于世。于是,一些学者为了拿学位、晋职称、争取科研基金而发表论文或多发表论文,进而造成隐性剽窃[7],论文从掺杂水分扩容到缺乏新意的低水平重复;从一篇派生出多篇的“克隆”到改装组合的自我抄袭,甚至是毫无忌讳的剽窃。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术生产力”,公布有论文数量排名榜,各种奖金奖励、职称评定、住房条件、科研经费的配给都与排名榜息息相关[8]。一系列具体而实惠的利益诱使部分“学者”身在学术界,心在学术之外;科学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不端行为的处分制度的不完备使得一些科研工作者敢于铤而走险。

2.2 不同科研实施主体方面(内因)

从科学工作者自身来看,缺失科学道德素养、存在人格缺陷、心气浮躁、急功近利、价值观混乱、过分追逐名利、畏惧权势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因。另外,由于网络手段、搜集资料、Photoshop等技术(照片旋转方向、染色深浅、颜色、视野截取、放大倍数等)的进步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可能。科技编辑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把关和助推者,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由于办刊权力下放,经费实行自负盈亏,致使学术出版中夹杂功利主义思想,充当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参与者,致使一些不符合发表水平的论文进入传播环节。一些科研管理和评价人员违背职业道德,或是对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参与科研成果评价(课题申请、鉴定验收或奖励评审)的专家或是根据自身的好恶,也可能其是与被评价人员的关系的疏密、有无利害关系等对某些科研人员予以“特别”关照或打击报复[9]

2.3 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危害

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注定与科学无缘,缺乏诚信的学术更是没有希望。没有诚信,就会破坏科学研究的秩序,就会影响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力,科学事业将无法向前发展。争取经费、应付考评、晋升职称等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科研工作者的单纯之心,目前职称评定时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且有相当质量的论文这一硬性规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热情,但职称论文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滋生出论文灰色经济,滋生出论文剽窃之风,滋生出论文权色交易。江苏南通就发生过某教育类杂志编辑部主任对有求于他的亟待评职称而发表论文的女教师进行性骚扰的丑闻。有些科研管理人员对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危害性认识不清,或出于为本单位谋取利益之心,才造成了管理上的失误,无意中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评价人员违反实事求是精神,有意拔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及其价值,甚至对毫无科学根据的“成果”大肆吹捧,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不应有的虚假繁荣。另外,同样是做“科学研究”,有的人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有的人投机取巧、抄抄改改,但是最终统计学术成果时却并没有区分,甚至后者在数量上还占优势,其直接后果是败坏学术风气,正如盗窃者如果受不到惩罚,那么一些人就会大起胆子来效仿。逼迫着科研人员违反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规律,导致期刊失范、学术失范、学术腐败[9-11],最终损害科学事业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摇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阻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3 科技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

3.1 明确科技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职责

科技编辑应以繁荣经济建设和促进科技发展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办好科技期刊。目前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结合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科技编辑对公众、科学共同体、期刊主办机构、作者、审稿人、读者所负有的相应的诚信责任。科技编辑需要严格执行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把握创新学术规范,尊重前人学术成果,确认自己研究的地位与贡献,并将其体现在引证、行文格式等具体细节中。完善编辑流程,特别注意界定和识别学术不端,规范办刊行为(双盲审稿、严格三审制),制定审稿人选择程序,明确审稿人的诚信责任。科技编辑不仅要会“编辑”,还要不断学习,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参加专业会议、认真拜读审稿意见等多种方式提高“鉴别”能力。因为正是科技期刊这个载体为滋生学术腐败提供了条件,也正是有人利用当前法制不完善、个人行为尚待规范之际,玷污了学术界这片探求真知的净土。新闻出版总署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尽快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准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提高质量。

3.2 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国内期刊界的同行近年来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大体包括:①加强审稿力度,提高审稿质量:多数科技期刊均采用同行审稿制度,并主要依据审稿意见决定稿件录用与否。科技期刊内部应加强审稿环节,实行严格的“双盲审稿制”;作者论文必须附有原始参考文献,重大课题必须附有原始数据和课题论文必须有相关负责人签字。编辑部收到原创性研究论文时,应要求作者提供编辑评价论文和同行审稿需要的相关原始数据供编审人员必要时查阅使用。如果责任编辑能够检测作者的原始数据,在送审时加强把关,可有效减少不端行为。②启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有效防范抄袭、剽窃:目前中国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提供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也可利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论文查新查重。首先以作者姓名进行搜索,可以查看与作者以前发表过的论文是否有雷同之处,然后以主要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发现与同类论文是否有内容雷同之处[4]。文献查新对科研越轨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监察作用,是学术失范的克星[12-13]。利用“来稿检测”系统可以显示出疑似学术不端来稿的类型和相应检测指标,并提交可直接对比分析的文献证据[14]。冷怀明等[15]提出为了发现学术不端论文,利用我国现有的全文数据库建立了稿件审前和刊出前两次查重机制,效果较好。③公开学术不端,同领域多刊联合建立备案与追惩制度[16]:期刊编辑部对于所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者应进行备案登记,并随时通报协查,对备案登记者实行“学术监禁”措施,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同时给予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稿件的处理决定,并在期刊上公开剽窃、捏造或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起到告诫作用。本刊编辑部曾不止一次遇到过审稿专家发现作者一稿多投的情况,即作者同时投给的另外一个杂志论文也恰好送给了同一个专家审阅,专家发现后将意见反馈给编辑部,两刊经过联系沟通后,同时作出退稿处理,并在三年之内不受理该作者稿件的决定。提倡同类科技期刊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有剽窃行为的作者进行公示,在一定期限内共同拒登其稿件,一旦在某一期刊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将被同领域内多个期刊同时“封杀”,起到联手打击剽窃行为的效果。④处理违规稿件及作者应有章可循[17]:教育部在《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要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部的规定为各期刊处理违规稿件及作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4 结语

学术不端有社会环境和人性本能的因素,也有学术研究机制本身的原因,不可容忍,但也不可避免。科技编辑应该对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界定标准和惩罚措施,严惩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空气,应肩负起捍卫科学真理、维护学术尊严的使命,充当学术质量的检验员,严阻学术不端行为。这就要求编者注重知识更新、了解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水平,做一个既懂得学科专业知识和精通编辑业务,又能掌握计算机网和网络技术,还具有创新意识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把科技编辑职责与学术期刊盛衰荣辱的命运和国家的科技进步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6-40.

[2]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J].科学学研究,2002,20(1):14-15.

[3]冷怀明,刘洪娥,栾嘉,等.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机制与实践[J].编辑学报,2007,19(6):457-458.

[4]栾嘉,刘洪娥,王红.《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拟刊用稿件查重结果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1):52-53.

[5]尤伟杰,李小平.学术不端论文的一般规律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09,21(2):151-152.

[6]游苏宁,石朝云.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20(6):471-474.

[7]许姝韫.论科技论文中的一种隐性剽窃.编辑学报,2009,21(2):147-148.

[8]张严平.学术能“大跃进”吗?[N].扬子晚报,2002-02-28(A12).

[9]陶范.学术期刊失范行为探析.编辑学报,2009,21(6):480-481.

[10]孔琪颖,蔡斐,张利平,等.正确看待“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J].编辑学报,2009,21(6):544-546.

[11]张宏,程建霞,王小唯.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22(1):52-54.

[12]杨春华.科技查新对科研越轨的监察作用:科技查新发现抄袭论文一例[J].图书馆论坛,2003,23(3):141.

[13]姚巍,朱金才.防止一稿多登的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7(3):485-486.

[14]汪新红,彭绍明.数字出版平台及其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204-213.

[15]冷怀明,刘洪娥,栾嘉,等.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机制与实践[J].编辑学报,2007,19(6):457-458.

[16]丁佐奇,郑晓南.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表现、应对策略和编辑的责任[C].第六届长三角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165-169.

[17]焦新.教育部发出通知: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N].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报,2009-03-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