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期刊编辑部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对期刊编辑部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管单位是皮,期刊编辑部是毛。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由编辑部自己决定出路,完全是行不通的。由国务院主导的全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布局并实施,在2015年前完成改革分类的任务。在国务院主导的事业单位改革中,机构完善,方案慎重,实施有序。而对期刊改革则没有主动性,没有提前量。社会的改革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如此。
对期刊编辑部改革的思考与认识_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

对期刊编辑部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秦 威

(《学会》杂志社北京100192)

作者简介:秦威,《学会》杂志社

摘 要:本文讨论了在期刊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因素,以及期刊从业者对期刊改革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期刊编辑部;改革改制;发展趋势

一年多来,在涉及学术性期刊改革改制的问题上,编辑部及编辑人员的反应态度是十分激烈的,因为这被认为是关系期刊编辑与编辑人员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虽然学术期刊界及其从业者的反响与态度值得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场报刊改革产生了影响,但决定期刊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因素似乎不在编辑部与从业者的支持或反对,而在于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

1 主办单位的态度是关键

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是非独立单位,它们隶属于不同的事业单位或有关社团,而且不是法人单位,没有独立财务权,更在资源及管理上受制于上级。因此,在编辑部改革去向的问题上,编辑部本身是没有主动性、自主性与决策权的。在期刊编辑部的管理与运行模式上,主管单位出人出资,为出版提供了基本条件与保障。主管单位是皮,期刊编辑部是毛。

在报刊改制第一阶段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中,已有相关行业报刊主管部门,因为不支持下属报刊的转企改制,采取了停刊的处置方式。而有关期刊的改制成功,也是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支持。上述先期参与报刊改革的单位,拥有正式事业编制的职工在主管单位支持下全员参加转企,或全员在主管单位帮助下转变身份,退出报刊业。相比之下,没有人员编制的绝大多学术期刊编辑部,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依靠主管单位的支持,没有这种支撑,编辑部无法单独生存,它的生死变革,更要仰上级的鼻息。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由编辑部自己决定出路,完全是行不通的。因此,笔者在2012年第八届科技期刊发展与创新论坛上向参会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员提出,应由总署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先行研讨如何支持与帮助下属期刊转制,然后再向期刊实施这个改革。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参加,这个改革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2 要关注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趋势

目前期刊界的关注热点是编辑部体制或模式的改革,但我认为应该更关注事业单位的改革。由国务院主导的全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布局并实施,在2015年前完成改革分类的任务。届时,只有少数的事业单位能够列入公益事业的序列,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将转向市场化、企业化。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大多数期刊的主办单位均为事业单位,而这许多事业单位毫无疑义就要面临改革,那么当主办单位在体制改革后走转企的道路,那么为期刊编辑部的性质而苦恼还有意义吗?今天为期刊不转企的所有努力,到主办单位转企时还有意义吗?

事业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有可能进程缓慢些,但不可能逆转。对比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期刊改革工作显得相当粗糙与被动。在国务院主导的事业单位改革中,机构完善,方案慎重,实施有序。我们所在省的人事厅与省编办对各事业单位情况十分了解,对各单位的改革分类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工作方式细致。而期刊改革则十分原则与仓促,有赶进度追指标的嫌疑。

特别要指出的是,主办单位对上述两个改革的态度大相径庭。对事业单位改革十分重视,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确保改革顺利实施,不影响大局工作。而对期刊改革则没有主动性,没有提前量。负责任的主办单位在稳定人员方向上想些办法,做好人员安置是首要的,但事业则可以放弃;不负责任的主办单位,在前期无动于衷,只到临时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处置。两个实施改革的政府部门与报刊主管主办单位的沟通做法也大不同。人事部门与各事业单位十分主动细致地就改革问题进行稳妥而长期的协调,而出版部门只是匆匆忙忙地限期下达任务。

3 编辑人员的认识要理顺

现在许多期刊编辑患上了“转企恐惧症”。对于期刊转企问题,各编辑部是各怀心事,从业人员心情复杂。主要有几种态度:一是如果转企,就放弃编辑岗位回主办单位去;二是可能停刊,编辑也就转岗了;三是不知该如何选择。

这些是出于编辑人员对转企问题的不理解产生的认识问题。不理解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是对社会改革方向的不理解,人心求稳,大家都如此。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我们碰上了,是有幸还是不幸,见仁见智。但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是必经之路,它不会停下来。我们所遭遇的期刊改制,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到的是期刊管理体制之变,其实是包含在事业改革这个大题目之间,而最终目的是对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结构的改变。绝大多数学术或科技期刊是由事业单位主办的,现在进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期刊体制根源上的改革。编辑人员反对期刊改革,但你还能反对所属事业单位的改革吗?在期刊与主办的事业单位之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有编辑人员表示,期刊进行改革,就要求转岗,但今后你所在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改制,走向市场了,你再向何处转岗?如果主办单位选择了停刊,编辑人员安排转岗回到主办单位,可你还是要面临事业单位改革的。因此,笔者认为编辑人员要认识形势,看清方向。一味地回避改革没有出路,应该正确评估自己与期刊的出路,而首先要关注你所在行业主办单位在改革中的分类与定位,只有理解这个大的改革,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选择。

只有那些主办单位进入公益事业分类的期刊编辑的担忧是落到实处的,对于绝大多数主办单位将进入市场运作分类的,其实也是一个转企的前景,如此这般,今天的担忧与否定还有意义吗?在改革的今天,不是我们愿意选择变化,也不是变化与改革就一定是吃人的老虎,而是当改革不可逆转时,你要选择的是适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 要关注编辑部改革的发展趋势

2013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行政管理改革》发表《我国报刊改革的总体设计》一文中提出:“非法人编辑部要进行改革改组改造,要使其成为合格的法人主体,以解决其进入市场的资格或承担法人责任的法律地位问题,至于是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应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视性质审批决定。”

社会的改革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如此。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改革中有得有失,但总体是一个发展与进步的过程。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谁不为苏联的解体而伤心那是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那就是没有头脑!”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类似这种“良心”与“头脑”的选择。

在传统的编辑部体制中,我们只为学术负责,不问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而如今在市场化的时代,编辑部既要为学术负责,也要承担作为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这不是我们的选择,但是时代的责任。因此向法人主体的转变将成为现实。

从去年单一的对企业法人的认定,到今天的在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之中二选一,应该体现的是出版主管部门对出版业现状中优势部分的进一步认识,与现实中存在的事业法人期刊出版单位对出版管理积极作用的认可。我们应该看到现有的、为数不多的事业法人期刊出版单位,在日常工作与事业发展中是相对有动力与积极性的一个群体。对他们的认可与保持也是稳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当然,在我们的体制中存在多种身份,这是不公平的,也是许多编辑人员的主要意见之一。这是现实,既往已不可究?但未来也并非是一种公平,只是今后只有更少的人在公益体制上,更多的人要进入市场,世界的现状是如此,中国也将不例外。国内许多行业均已改制改革,而学术期刊这个行业也没有理由长久地抱残守缺,自外于市场经济的变革时代。

5 对期刊改革工作进程的一点思考

对照有条不紊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期刊改革有不少问题。

(1)领导的认识乱。体制改革首先是一个业务性的工作任务,而不是一个政治任务,这里牵涉到行业的布局与出路、就业人员的事业与就业等问题,实在是一种要扎实认真去办的业务工作。如果主管部门将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定进度赶时间,就难以将关注点放在人员与事业的种种问题的协调上,必然出现混乱。

(2)改革方案不协调。不久之前有一个“报刊评估退出方案”,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办,新的改革方案就出来了,前一个销声匿迹了。在行业改革上如此“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隐于沙滩上”,只能说明前后两个改革方案不配套,前一个改革方案的工作没有效果。作为主管部门如此布局改革,似乎其思路不明确,后一个改革又有可能为另一个方案所影响?

(3)主管部门内部及与各报刊主管单位的协调工作不力,管理体制不顺。与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相比较,出版系统的这个改革工作不完善,引起一定程度的混乱。

(4)对改革成果与问题的宣传与协调不力。近年来已有部分期刊顺利转制,但主管部门没有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传播,有榜样却未树立,后来者没有从中得到指导;而一些单位改制后出现了问题,也不见有调研及总结。

参考文献

[1]柳斌杰.关于我国报刊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3(3):54-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