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顶天立地”战略推动跨学科研究事业

实施“顶天立地”战略推动跨学科研究事业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推动跨学科研究事业——南京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的改革实践高 峰[1]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人文学科传统的省属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正式启动跨学科重大项目研究。跨学科重大项目研究建设旨在强化“精品意识”,有效整合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提高科学研究的组织化水平,充分展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特色。
实施“顶天立地”战略推动跨学科研究事业_南京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的改革实践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实施“顶天立地”战略推动跨学科研究事业——南京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的改革实践

高 峰[1]

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人文学科传统的省属高校。改革开放30年以来,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文科科研在发挥传统人文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面向国家和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开拓社会科学和应用型文科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十五”以来,文科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7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部省级项目4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856部,被CSSCI收录论文4852篇;获得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83项,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36项。2005年、2006年,我校两位青年教师的学术专著先后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科科研的发展,为实现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目前学校文科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在《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学校将文科科研确定为全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特色。文科科研将在整合研究资源、凝炼学术方向、加强社会服务、改革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拓展,力争取得突出的成绩,进一步巩固和彰显学校文科科研的优势和特色。为了实现文科科研的建设目标,学校确定了“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所谓“顶天”,就是要发挥传统优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努力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创新。我们将发扬长期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传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推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所谓“立地”,就是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当今的社会日益多元发展,诸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必须采取统筹兼顾、协作攻关的方式,才能提出切实有效、标本兼治的对策方略。这就为我国高校精细化的学科设置、专业化的理论研究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力争基础理论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还是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都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多学科科研力量的有效整合,通过学术组织方式、科研管理体制、成果评价机制的新探索,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新突破。

南京师范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式启动跨学科重大项目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的文科科研事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但是跟兄弟高校相比,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除了人才、规模、平台等方面的因素以外,科研组织形式的单兵作战,学术研究路径的自我封闭,科研评价机制的呆板单一,也都造成了只见若干亮点、不见集成光束,只有高原、缺乏高峰的现状和格局。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广大教师转变书斋式理论研究的固有习惯,对现实社会投入更多人文关怀和参与意识;如何着力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聚焦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着力打造体现学校综合水平实力的学术品牌。

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07年学校正式启动了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重大项目招标研究。跨学科重大项目研究建设旨在强化“精品意识”,有效整合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提高科学研究的组织化水平,充分展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特色。我们根据学校已有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义,最终遴选了五个跨学科重大研究领域,分别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江苏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江苏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当代妇女与性别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国际化问题研究”。我们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进行重大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可行性论证,确定每个重大研究领域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并将每个重大项目选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每年在每个领域招标3个课题,给予立项资助。每个课题以相关学科权威期刊学术论文作为中期成果。最终结项成果形式为具备较高学术价值的书稿,并应有在相关学科一级权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调研报告形式结项者,必须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对政府决策发挥直接、明显的作用。鉴定结果合格的项目最终成果,由学校联系全国有影响的出版社统一出版,推出高质量、系列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竞争力。

我们选定了这五个学术领域,就会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费投入,希望通过10年以上时间的培育,在每个领域产生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逐渐形成具备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研究方向和优势。社会科学处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对跨学科重大项目研究给予支持;及时把握每个重大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在取得一定前期成果的前提下,组织、推荐相关项目负责人以团队形式申报国家级、部省级重大项目;关注在跨学科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研究队伍的凝聚和整合,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组建重点科研机构,申报国家级、部省级重点科研基地。

目前学校已经资助立项了30项跨学科重大项目研究,2007年立项资助的15个课题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有2项课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教育研究》、《体育科学》等权威期刊中发表论文近50篇,发表CSSCI期刊论文近100篇。

第二,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管理机制。

自然科学相比,文科学者比较习惯于个体性、兴趣式的研究方式,不太愿意与人合作;当前的高校学院和学科专业设置日益精细化,也带来了利益分配、学术壁垒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尊重广大研究者个体劳动的前提下,推动跨学科学术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随之进行新的调整,积极探索科学规范、富有活力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新机制:

1.建立跨学科研究协作机制,大力推动多学科交叉渗透

学校启动跨学科重大项目招标研究,就是要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用科研组织这一双看不见的手,协调整合现有科研人才资源,培育跨学科合作的学术成果,形成具有南京师范大学特色优势的研究领域。调整研究机构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促进不同学科研究机构的相互协作;打破学院壁垒和学科壁垒,建立教师“多下标”管理模式,促进不同学院、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科研协作。“十一五”期间,我们将通过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文科科研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学校文科科研的核心竞争力。

2.积极转变研究思路,着重增强问题意识

当今的学术研究面临着对于前人学术成果的继承和突破,即便是基础理论研究,如果沿袭前人的思路亦步亦趋地开展研究,只能步人后尘、难见创新;只有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发现新材料,运用新角度,采取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才能实现学术研究的新突破。社会科学研究尤其要关注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运用系统论、多元化的视角对热点问题开展综合研究,才能提出科学辩证、全面合理的对策意见和解决方案,切实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学校主办多场大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定期举办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会、科研发展研讨会以及各类专题学术报告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层领导,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帮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拓展研究视野,转变研究思路。

3.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现成果利益共享

跨学科研究往往需要打破原先学院、学科为主体的科研管理模式,通过学校层面的科研组织,有效整合学术团队,推出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跨学科重大问题研究与以单个学科为主体的学术研究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的协调?跨学科研究是否会对学科研究造成精力分散、专业化水平降低等消极影响?如何界定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归属,合理分配相关的学术利益?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认为:只有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有效地激发各个学院和广大教师参与跨学科学术研究的热情。我们积极鼓励不同学术背景的广大教师参与重大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发表学术论文,完成学术专著。这些成果又都聚合在我们重点建设的学术领域内,通过统一出版、统一宣传的方式,最终成为学校的学术长河里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跨学科申请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科研人员,我们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对于他们取得的成果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职称评定、导师评聘等工作给予政策的倾斜,由此形成团结协作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让他们每一个人在科研队伍中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其所能为跨学科研究事业作出贡献。

第三,努力打造跨学科研究发展平台。

1.建设全校教师文科科研档案,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为了全面了解全校文科教师的科研状况,准确盘点文科科研的成绩和特色,学校社会科学处花费一年时间,整理完成了信息详尽的全校教师2000年以来文科科研档案。我们分年度地将每一个学院每一位教师的科研项目、成绩、获奖等信息输入电脑,然后进行整体汇总,总共创设了上万个Word文档。每个教师曾经搞什么研究,现在正在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今后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基本上做到一目了然。通过相关检索功能,我们能够及时掌握相近学科教师的研究情况,及时为他们牵线搭桥,开展科研合作。2007年学校与苏州吴江市开展“续江村经济——中国农村小康化之路”的课题研究,探索自从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写成之后70年来江村的演变历程,进而总结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道路。我们利用科研档案的检索,很快就梳理出全校在“三农”问题方面有所研究的教师信息和相关科研成果,组建了跨学科研究队伍,从多角度开展联合调研和攻关,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申报过程中,我们也有效利用科研档案的检索信息,及时整合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科研团队,参与竞标工作,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2.开展学术沙龙活动,为跨学科研究搭建交流桥梁

为了营造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从2007年开始,学校在仙林和随园校区分别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科学术沙龙活动。随园文科学术沙龙邀请我校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家学者参与主讲。主要话题围绕相关研究的前沿状况、课题设计的理由、项目申报书的填写技巧、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与主要创新观点,以及当前研究中需要与其他学者共同探讨的疑难问题。通过各位专家的介绍,探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增进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为彼此的科研合作创造条件;也切实有效地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中期检查融入其中,保证了教师完成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仙林茶苑学术沙龙采取更加自由灵活的组织形式,围绕“教育公正”、“金融危机”、“地震灾害”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多学科的探讨。沙龙主持人还建设了专门的学术网站,拥有很高的点击率,引起了主流媒体的积极关注;同时也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促进了不同学科人员的合作和学术思想的创新。

3.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对跨学科研究给予积极支持

学校现有文科国家、部省级重点科研基地8个,校内重点科研机构18个。我们以研究机构建设为中心,整合学术研究资源,切实发挥研究机构汇聚人才、集成创新的作用,将它们真正建设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信息建设、社会咨询服务和科研机制创新的重要基地,产生积极广泛的示范作用。在科研机构的建设中,我们既要强调科研机构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建跨学科研究机构,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综合性、有特色的研究工作。2008年学校获得江苏省首批的两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和江苏创新经济研究院,就是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总目标,关注江苏法治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整合校内外多学科的学术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展大量对策性的研究工作,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突出职能。目前,这些科研机构的不少专家已经参与到《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江苏文化发展战略》等重要文件的起草、修改工作当中,真正起到了“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的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还将依据学校已有的特色优势,围绕跨学科发展的建设目标,在认知科学、文化创意、教育战略等领域进行拓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探索形成虚拟性的科研协作机制,一旦时机成熟,组建重点研究机构,给予政策扶持,以及经费、编制、用房等方面的物质保障。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文科见长的高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迎来了很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的转型和创新,将是我们认真探索、努力实践的重点工作。我们将积极实施“顶天立地”的科研战略,推动跨学科研究事业,整合科研资源,关注重大问题,推出标志性成果,切实提升高等学校围绕国家目标、完成国家任务的水平和能力,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迎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进一步繁荣的春天。

【注释】

[1]高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