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高校师德建设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师德建设与科教兴国的关系,实质就是高校师德建设对我国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教育的繁荣的重大意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培育良好校风的基础。所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师德建设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重温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邓小平提出了科教兴国思想,江泽民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实现科教兴国,必须首先实现振兴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科教兴国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科技和教育是相互支持的,必须正确处理科技和教育的关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高校师德建设与科教兴国的关系,实质就是高校师德建设对我国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教育的繁荣的重大意义。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师德建设与我国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

(一)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师德传统,构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师德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师德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风学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优良的师德师风传统是一所学校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师德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复兴,是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培育良好校风的基础。一个学校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才能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的形成。大学之道,就是让学生在学校的熏陶、教化、养成之中成人,在学习、思考、实践之中学会做人,成为具有高素养、高品位、高尚灵魂、高度负责任的人。大学教育以人为本,育人的关键在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高尚,方可以为人之范,方可以担当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拥有着一批名师、宗师、导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活跃于教学科研第一线,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实力、地位形象的最主要的综合性标志。古人云:“德,资之师也。”师德在教师诸多职业素质中是起着统帅作用的。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把一个青年世界观从朦胧到确定这样一个社会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是实现人格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统一、平衡。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高尚的师德释放出无限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追求具备朝气蓬勃、胸怀大志、情操高尚、宽宏大量、团结协作等健全人格。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良好的校风引导和规范着学生的言行,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乃至于举止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培育良好校风的基础。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高水平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广大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为维护和发扬高尚师德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其中许多优秀分子堪称楷模。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要求更高。然而,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等,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现实迫切要求我们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所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振兴民族精神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道接轨后,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力不强,在国际上还处于弱势的地位,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必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很大的冲击。在新一轮的国际激烈竞争中,西方敌对势力会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在世界上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会以多种手段与方式对我们渗透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会更加激烈。凡此种种斗争,矛头首要对准的就是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将进一步加快,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膨胀常常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信息迷茫现象,即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变化中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对信息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更有可能、更为容易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剧烈冲突,甚至出现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的现象。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代表大会发表宣言,强调人类在21世纪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和力量。这就是呼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道德的精华,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高等学校,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最有力量的队伍就是高校教师群体,武装学生靠教师,争夺青年靠教师,固守阵地更要靠教师。正如列宁所说:“在任何学校,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领导’、任何‘教学大纲’、‘章程’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学人员所决定的课程的方向。”所以,加强师德建设是唤起青年一代为振兴民族精神而奋斗的良知的有力举措。

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育人的事业,无疑担负着维护国家稳定、振兴国家经济、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等责任,而且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事业,也负有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责任,还负有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国民道德品质、促进国家民主政治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使命。当代世界风云变幻,我国既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挑战,又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压力。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市场的缺陷和负面影响也会反映到教育来。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认真重视和切实解决这些新的课题,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引导和规范社会发展

时下,一些不良甚至危害严重的社会风气泛滥。现实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功利主义思想言行的泛滥,这些可能造成教育本质蜕化和教育危机。表现在现实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教育的科技功能、生产力功能在到处张扬,并成为许多教育部门的唯一理论依据和居于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使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观念遮蔽了教育的本体性价值观念,影响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客观上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等在教育领域的蔓延;加之一些封建主义意识和官僚主义行为又在教育领域中死灰复燃,使教育领域依然潜伏着深重的危机,使教育本质意义上的关怀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品格和精神这一功能被严重压抑甚至窒息,而风行和得意于教育空间中的是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崇权主义和庸俗风气等。

高校师德建设对于引导和规范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辐射性工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战略方针。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文化、价值观开始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成为高等学校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师德建设法纪方面,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法制社会的意义,自觉学法、守法、执法、护法,遵守纪律,成为一个法纪严明的人;在道德方面,要求教师诚意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所有规范,讲义务、讲良心,严以律己,以善心善行为乐,并养成习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些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品德,再外化为教育学生的教育手段,通过言传身教,就能培养和带动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公民响应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的遵纪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辐射性工程。

以德治教是高校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三个代表”思想在政治方略上的重要体现。以德治国给教育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必须加强师德建设,通过以德治教来实现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德治教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核,是现代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师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全面推进以德治教最终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独特功能。有专家提出,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高等学校应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部”,决策科学化的“思想库”和新思想新文化的“辐射源”。这就是说,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已将高等学校推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地位,赋予了大学服务社会的独特功能。正因如此,南京大学龚放认为,应当提倡高等教育更加积极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引导”、规范社会发展的任务,既要主动地有选择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又要积极参与和“引导”社会发展。这种“引导”,主要在三个方面:(1)组织多学科的研究,参与和影响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决策,避免社会发展中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等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失误;(2)通过学校培养、造就全面发展、善于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影响社会风气;(3)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承、辐射,提高社会文化的品位,而不是被现代商业文化、低俗文化所左右、所同化。这既是历史赋予高等学校的特殊功能和重大使命,又是高校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发挥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必然要求,而这些,都将依靠也只有依靠高校教师群体来完成。可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关乎高校能否胜任历史和社会所赋予重任的大事。

(四)高校师德建设有利于科技强国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育为科技进步培养必需的人才,科技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新知识。科技和教育比翼齐飞,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高校师德建设要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内涵包括:师智,学高为师;师能,技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这说明:(1)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2)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3)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4)有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高等学校拥有着一批名师、宗师、导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活跃于教学科研第一线,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为实施科技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广大的人民教师要以“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实、与时俱进”为准则,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新世纪科教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