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教育部批准此研究中心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省部共建。将此中心建设成为巴蜀文化研究最大的资料库,使中心的数据库成为国内外有关巴蜀文化研究成果推介的权威园地,是此中心资料建设的努力目标。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7月。2001年,教育部批准此研究中心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省部共建。2006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确定此中心为中国先秦史学会巴蜀文化研究基地。

此中心组织机构由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研究室、办公室、资料室、下属研究所(科研教学基地)组成,现有科研人员35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兼职研究人员17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13人。

组织科研攻关是此中心最重要的职能。自2002年开始组织重点科研项目以来,完成了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三峡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巴蜀文献集成”、“巴蜀古代文明与早期中外关系”、“三星堆与西南青铜文化研究”、“巴蜀牌坊铭文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委托项目“三星堆文明研究”,四川省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领导小组项目“四川通史先秦卷”,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项目“成都通史先秦卷”等为代表的7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先后发布科研课题130余项。在国家级、省部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编辑出版了大型学术丛书《巴蜀文化系列丛书》(10种),整理出版了《槐轩全书(增补本)》(10卷)、《推十书(增补全本)》(20卷)、《大家论学》(8种)。其中,多种论著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此中心当前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酋邦社会与中国早期文明”、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课题“中国西南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等20余项。

开展学术交流是此研究中心最活跃的学术活动。此中心每年主办1~2次大型国际或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不定期举办小型学术交流会“巴蜀文化论坛”和学术讲演会;每年编辑出版代表当年巴蜀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1卷、编辑刊出全面反映巴蜀文化研究最新信息和成果的《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4期。

将此中心建设成为巴蜀文化研究最大的资料库,使中心的数据库成为国内外有关巴蜀文化研究成果推介的权威园地,是此中心资料建设的努力目标。此中心资料室现有中文图书80000多册,外文图书7500多册,中文报刊276种,外文报刊42种。此中心的网站(www.bswh.net)含中文版、英文版和法文版,开设有巴蜀文化、巴蜀风光图片资料,并有基地概况、最新快讯、重大项目、成果展台、学术交流、基地简报、视频图片等8大栏目。多年来,此中心网站在“百度搜索”“巴蜀文化研究”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

此中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致力于将中心建设成巴蜀文化研究的国家队和一流基地。在教育部领导的历次考察,以及2008年以来开展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都得到了一致肯定。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自主创新,建立开放式科研管理体系

此中心努力探索,自主创新,逐渐建立了开放式科研管理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在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引领和示范作用,构建科研发展平台,凝聚科研力量,此中心加强并建立了与高校和地方考古所、博物馆、文管所及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联合建设地方性研究基地,发动和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促进跨学科研究,以充分发挥基地的优势和特色,培育和打造本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认真考察、磋商,此中心与四川省广安市文体局、四川省雅安市文物局、凉山州博物馆、阿坝州中国羌族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什邡市旅游局、德阳市文联等单位分别联合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广安研究所、雅安研究所、金沙江文化研究所、岷江上游研究所、三星堆科研教学基地、龙门山古蜀文明研究所、德阳研究所,并在此校内成立了此中心下属的“移民研究所”。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同发展的精神,通过积极整合地方资源,协调研究力量,组织重点攻关,带动地方和区域相关研究的发展,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科研体制,使此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并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训了人才,提供了学术支撑。这种开放式的科研体制施行6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学校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

2.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7年4月,此中心与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达成协议,设立成都市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该项目由科研、宣传、营销三部分组成。此中心承担该项目的全部科研工作以及宣传、营销工作的顾问。为此,成立了“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专家组。此中心主任段渝教授任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负责整个项目的学术质量与信誉。研究成果包括实地考察报告、论文集、著作等,为整个项目的宣传、营销提供可靠的学术支持和决策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3.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此中心一贯重视科普工作。自2004年以来,由段渝教授作为主讲人的电视片《三星堆:消失与复活》、《古蜀寻踪》、《蜀道》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主要卫视台反复播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中心撰写的《巴蜀文化探秘系列》经再版,对巴蜀文化知识的普及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4.培养人才,组织专门的紧密型科研队伍

2006年,此中心成立了“巴蜀文化创新团队”,形成了以巴蜀文化的历史学研究和古代文献整理、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研究团队,取得重要新成果。

三、标志性成果简介

1.《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

此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从政治组织和文明诸因素产生的视角,探讨长江流域各区域酋邦与国家起源的历史进程和动力机制,是一项具有学术前沿性质的原创性研究,在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得到了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的高度评价。

2.《推十书(增补全本)》

此著共20册,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巴蜀文献集成”的成果,由萧萐夫、李学勤等先生担任学术顾问并题词作序。此中心组织重点力量,积5年之功,进行文本修复、校勘、标点,精心整理出版,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在斯图加特国际书展上受到国际汉学界好评。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坚持既定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立足巴蜀,依托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结合巴蜀文化研究、四川及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最新实际情况,进一步突出学术特色和专业品牌,明确主攻方向,落实保障措施,取得学术和理论上的新突破和基地建设的更大成就。

建设目标为:保持并进一步提升此中心在巴蜀文化研究和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等领域中的领先与权威地位,创新学科、创新学派、创新方法、创新团队,深化科学研究,在学术和理论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把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重点研究机构。

科研主攻方向为: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三星堆文明研究。

主要措施为:

(1)形成多学科、多地区单位的科研力量,开展集体攻关:以历史学为重心,以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为支柱,形成学科交叉优势;通过由中心发布和组织重大攻关项目的方式,投入最大力量,形成集合优势;发挥本中心下属各研究所和基地的资料和研究优势,引领各相关单位,共同攻关。

(2)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国内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并保持密切联系,与国外多所大学保持互动交流关系,包括资料交换、信息交流、专家互访、学术演讲等,进一步扩大并深化科学研究。

(3)经费保证:将科研经费主要用于主攻方向的各项科研工作,为科学攻关提供最大限度的经费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