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市文化前沿研究丛书》,由此研究中心研究员孙逊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于1998年9月,2004年12月被批准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由杨剑龙教授任主任,聘任国内外专、兼职研究员30余人,有当代都市文化、国际都市文化比较、都市文化史三个研究方向,有学术刊物《都市文化研究》和“都市文化研究”网站。近些年来,此研究中心有了长足的发展,将努力建设成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的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已被此校列为重要发展学科方向之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以基地重大项目研究为重心

此中心自2004年年底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来,确定了12项基地研究项目:“上海城市生活史”、“上海都市文化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江南文化的现代阐释”、“上海文化的发展与都市文学的嬗变”、“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与体系框架研究”、“上海都市化历程与都市宗教研究”、“都市出版文化与中国文学的近代传播及新变”、“西方都市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问题研究”、“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与都市文化”、“上海城市文化时空地图”、“竹枝词与都市性别文化”。

2.以国际会议促进学术交流

此中心主办了一些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互动:上海、首尔(汉城)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21—23日)、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18—20日)、上海与东京城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3月31日—4月2日)、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24—26日)、21世纪都市发展和文化:上海-巴黎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26—27日)、都市发展·文化保存国际研讨会(2009年8月18、19日温哥华)、世博会与都市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28、29日)。

3.以重要学术成果扩大基地影响

此中心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有:《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杨剑龙,著作三等奖),《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熊月之,著作三等奖),“从晚清到‘五四’:传教士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蘖”(宋莉华,论文二等奖);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孙逊,论文一等奖),《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唐力行等,著作一等奖),“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杨剑龙,论文三等奖),“台湾对大陆近二十多年哲学研究的述评”(陈卫平,网络理论奖);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孙逊等,论文二等奖),“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五四时期一个角度的回溯与思考”(杨剑龙,论文三等奖),“‘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陈卫平,论文三等奖),“从宗教看古罗马社会的性别关系”(裔昭印,论文三等奖),“清末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潘建国,论文三等奖),“19世纪传教士小说的文化解读”(宋莉华,论文三等奖)。

4.以有效的政策咨询服务社会

2010年7月23日,此中心研究员蒯大申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这次学习时,强调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蒯大申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讲解。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获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二等奖(杨剑龙);《上海日军“慰安妇”调研报告》获第六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三等奖(苏智良);《上海市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及今后的普法对策》获第五届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成果二等奖(孙育玮)。孙逊教授的《中国国家馆展示概念框架内容深化研究》,舒运国教授的《上海世博会非洲展馆预案(24国)》设计,杨剑龙的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的策划,杨剑龙的《上海世博会公众论坛精粹集》的整理编辑等,均为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

此研究中心这些年来建设的经验为:努力按照教育部基地管理条例建设与管理基地;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基础上扩大基地国际影响;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尤其抓住世博会的重要契机;注重对于新生力量的关心与培养;以多样化的学术论坛扩大基地的社会影响。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由此中心研究员熊月之主编,涉及研究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为主共计28本著作,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此丛书从多时段、多角度、多群体切入,研究了上海千百万居民的日常生活,生动体现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全方位展示了上海的城市特质。丛书包括《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上海律师》、《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近代上海房荒研究》、《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1868—1945)》、《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同乡组织与上海都市生活的适应》、《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近代上海学生生活》、《上海政商互动研究(1927—1937)》等。

(2)《都市文化前沿研究丛书》,由此研究中心研究员孙逊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其中,杨剑龙的《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回溯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探究了上海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关联,思考在上海文化的影响下,上海文学具有怎样的质素,如何全面评价上海文化、上海文学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影响。彭善民的《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首次对上海近代的公共卫生进行了条分缕析地梳理,涉及西医东渐、公共卫生制度的萌芽、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卫生观念的变迁、慈善与时疫救治等,考察了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市场化实践,对主流史学视界之外的公厕管理、垃圾处理等领域进行了初步研究。贾明的《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从对大众社会、大众和大众文化关键词的分析着手,从社会演化和转型的角度,揭示了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大众社会的依存关系,从现代传播媒介即媒介文化的角度研究了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运行方式和传播方式等问题,从消费社会即消费文化的形成和特性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中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质、文化消费和艺术商品化以及大众文化对消费意义的生产和制造等问题。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研究中心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中,为中国城市化建设与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2)关注研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为中国城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

(3)关注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文化的建设,为中国都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咨询。

(4)在进一步突出本基地的学术特色过程中,努力建设本重点研究基地为一流研究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