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瓶颈

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瓶颈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的文创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比例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规划滞后于产业发展,缺乏人才规划的先导效应。2011年上海开始编制《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目录》。而上海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数前六位的行业中,除教育以外,没有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

人才: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瓶颈——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和危机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毛 溪

内容提要:“十二五”期间,人才问题将成为上海实现“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瓶颈。上海人才的总量和教育水平,人才国际化构成等方面和国际化大都市标准有着较大的差距。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人才政策没有战略优势,人才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没有给上海城市的发展定位足够的支撑。文化创意人才将在新一轮国际国内竞争中成为战略资源。只有转换人才观念,培育开放而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态,才能凝聚人才,实现上海城市发展目标,重铸上海城市精神。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人才政策;文化生态

一、人才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严重瓶颈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经济社会,面临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文化和人的创造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加(1)。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五家机构共同发布的《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指出,即使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创意产业依然是全球贸易的新引擎,创意产业成为目前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上海和全国各地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勾画了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除了进一步明确“四个中心”的定位外,在此规划的第十二章提出要“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2)。对比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竞争对手,纽约在“交通设施”“人口优势”“金融实力”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伦敦、东京、巴黎分别占据了“智力资本”“技术智商和创新”和“生活方式”资产指标的榜首(3)。在《2008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入选的145个地区中,上海位列110位(4),离国际现代化都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即使和东亚地区的香港、新加坡相比,上海的人才质量竞争力也排在最后。

人力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也是世界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第一要素。英国政府在2008年《创意英国》报告中总结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十周年之际,不再以“产业为中心”,转而关注“以人为中心”(5)。上海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显示了强劲增长的势头,但人才现状和内在结构优势并不明显,人才支撑环境和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上海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

表1 东亚地区国际大都市人才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6)

img91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在数量、结构上发展水平低

1.上海文创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小,人才规划落后,统计口径不一

文化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国际范围看,纽约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该城市从业人口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的比例更是高达15%。如果把文创从业人口占到人口10%的比例为例计算,上海文创人才需求应该在200万人以上。2012年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中显示:上海和北京是国内文化产业指数值最高的两个城市,但是和人才有关的表征指数(文化产业的从业状况),以及内涵指数(人才资源)在全国范围处于中下游水平。上海的文化产业社会人文发展指数值排全国第一,而文化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排名全国第十;文化人才资源排在全国的20名之后;文化产业就业增长缓慢(7)。上海的文创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才比例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规划滞后于产业发展,缺乏人才规划的先导效应。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已经显示旺盛的势头,在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设立了五大类创意产业类型,“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为:到2010年,形成10万至15万人的就业规模。2011年上海开始编制《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目录》。《上海市“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的计划是到2015年,上海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万人(8)。如果“十一五”规划正常实施,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口最多在2%左右(2011年上海从业人口1 104.33万),这个比例虽然显示了和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巨大差距,但和行业内部的发展状况比较相符。但2012年8月上海市政府推出《2012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201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有118.02万人(9)。按此计算,上海市文创产业从业人口已经达到10%左右,统计数字和产业实际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统计资料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也会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监测和研究,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也是实现上海通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的重要保证。

2.上海市人口教育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低

人口的教育程度是反映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0年,纽约大都市区25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口比例为28.3%;东京的这一指标值为27.1%;伦敦拥有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达31%。2005年,上海25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人口的比例仍只有5.1%(10)。2010年上海2 200多万6岁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3.96万人(11)。而上海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数前六位的行业中,除教育以外,没有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

人口的国际化和文化多元性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特征。纽约、伦敦、东京三大都市迁移人口比例都在8.71%以上,这些城市中有约10%的人口处于流动状态,人口的流动性是上海的6倍以上;除东京外,约四分之一的纽约和伦敦人口由外国人组成(12)。而纽约市拥有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移民,多民族、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是纽约创新和活力的真正源泉。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居住在上海的境外人员共有20.83万人,不到常住人口数的2%,其中外籍人员为14.32万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13)。尽管上海外籍人员数居全国第一位,但上海的外籍人员中日本、韩国等亚洲人口占一半以上(14)。而在外籍常住人员中,商务人和技术人员占据多数,文化创意类人才是凤毛麟角。上海目前的人口国际化水平,人口的流动性、开放性和多样性都处于非常低的发展状态,上海开埠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人口的流动和汇集带来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撞击,文化的多元和交融促使上海一度赢得“东方巴黎”的美誉。新中国建立后,户籍制度逐渐显示了它在阻碍人口流动中的负面作用,不利于上海形成如纽约等国际都市所拥有的多元文化的人口基础。

三、人才供需不对称,低层次人才竞争激烈,高层次人才稀缺

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旺盛

文化创意产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口也以年轻人为主体,文创产业可以为城市创造大量的新生就业机会。2010年世博会以后,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需求量开始上升。但持续上升的人才需求和高涨的舆论热情并不能掩饰人才的供需矛盾和人才长远发展的潜在危机。

由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走高,建筑类职位一直排在各大职位需求网站的前列,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中高层建筑设计人员的需求尤为突出。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的建筑行业招聘需求较2010年同期增长80%以上,招聘需求约占人力资源市场总需求的10.5%,而上海成为全国建设设计类人才需求最热门的城市。由于建筑师培养和成长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市场上高层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筑设计人才更是炙手可热。和城镇化进程同时相关的室内设计等行业的市场需求也持续增长,建筑英才网2013年1月举办的“第46届网络招聘会上海地区专场”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对室内设计师的需求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5%。(15)

工业设计在上海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类别,人才需求持续升温。据求职类网站的统计显示,2013年上海的工业设计的需求量为全国最大,比北京、深圳等同样发展前景良好的城市高出10%左右(16)。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最早,产业链和产业规模发展最好的地区,201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未来十年我国的游戏动漫及周边等产业链行业人才需求在100万以上(17)。据“前程无忧”2012年9月职位搜索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与动漫相关的职位需求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上海、杭州、南京三个城市。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类别,如珠宝设计、品牌策划、文化营销管理等都是人才稀缺的领域,也是猎头搜寻的目标,年薪25万至40万元的总监级别的人才最为抢手。依据上海设计之都以及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策划类、文化创意管理类、高级研究人才和核心原创人才等是未来上海文创产业的重点需求人才类型。

2.低层次人才竞争激烈,高层次人才稀缺,人才长远发展存在危机

我国目前以45岁以下的人为文创产业从业人员的基本主体。由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扩招,导致文创产业中大量同质同类的低端人才竞争激烈,生存状态堪忧。由于上海是国内文创产业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来自山东、江苏等教育大省和其他地区的毕业生,集中到上海寻求发展。而国内文创专业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定位区别并不明显,这造成了短期内低层次同类人才大量聚集。由于年龄和教育背景关系,他们大部分人社会资源积累少,获得发展的空间也非常有限,靠超负荷的工作和降低生活需求维生。离职率在40%—60%。据麦可思历年职业调查的结果显示,多个文创产业相关的职业类别被列为职业发展空间和稳定性最差的门类。

人才激烈竞争导致非健康的人才流动,自我价值和薪酬是导致正常人才流动的主要动力。目前文创产业内“主动离职的原因”中“薪资福利偏低”“工作要求和压力太大”为比例最大的两个原因。综合多个就业统计数据,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高达80%左右,《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2008年以后,上海消费价格持续上升,而人们实际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幅度比政府统计数据更高,人们实际生活中消费的房屋的租金、交通费用和饮食等价格历年增长幅度都在20%—30%左右。这给职场年轻人很大的压力。2012年对人才市场、人才网站和相关的论坛调查统计:第一年参加工作的平面设计岗位的薪酬平均为2 000—4 000元/月(税前),按4 000元/月的税前薪酬值计算,税后薪酬为不足3 000/月。基本生活开销月平均租房费用约1 000—1 200元/月(中环内合租房净房租)、吃饭约1 000—1 500元/月、交通费300元/月,其收入只能勉强应付正常生活开销,社交和文化消费非常有限,更难以自我发展投入了,创意人群中“蜗居”“蚁族”现象也并不少见。随着上海物价指数逐年上涨,生活成本逐年升高,逃离“北上广”成为“80后”“90后”群体的集体诉求。

动漫人才生存状态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形成反差,成为文创人才中非常典型的尴尬群体。近5至8年来,动漫行业内大量高职和本科生涌入上海,在近似的职业区间产生激烈的生存竞争,由于市场波动大,失业,半就业,改行做平面设计、多媒体和界面设计等约占一半以上。而上海所需要的动漫产业链前段的策划、剧本,以及后端和市场结合营销的品牌推广长期人才严重不足。上海动漫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供应在数量和质量上产生严重偏差,舆论的高调和实际的人才状况严重脱离。文化产业人才中的主体之一艺术类(绘画、表演)人才,不仅需要个人出色的天赋和长久的历练,更需要专业的市场体系和代理营销机制。目前我国此类人才的就业率和市场需求量都很低,很多纯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处于半就业状态,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环境,纷纷转向海外寻求发展,或者转向市场更好、前景更为广阔的北京等地发展。

表2 长三角地区动漫教育资源分布

img92

img93

长三角地区动漫招生情况分布图

包括摄影、广告制作、动漫制作、文化演出等很多文创产业的机构以个体和中小微企业为主,行业入门门槛低。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恶性的价格战,逐年增高的成本,抵消了上海市场广阔的优势,大量的小型摄影棚挣扎在维持生存的边缘,靠给大量的淘宝和天猫等电商拍产品维持经营,业务不稳定,年人员流动率普遍在30%以上。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也缺乏规划、资金和政府政策的广泛扶持和社会资源的积累。整个行业的发展未来存在较大危机。即使是就业形势非常好的建筑设计门类,从长远角度看也存在严重的人才危机。根据中聘公司资深招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建筑、景观、园林设计师有很大部分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在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心城市,5—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坚阶层,马不停蹄忙于各种项目,已经很少有沉下心来专业研究突破或探索创新,职业群体的整体水平提高乏力,由于业务需求量大,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师供不应求,行业中出借职业资格证等不规范的行为不可避免。目前的形势,不仅影响着整体建筑业发展,对建筑人才的整体成长和水平提高也不利。

3.文创产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中介组织有利于分化社会管理,延伸政府服务,增强社会自律,完善市场体制。国外经验证明,中介组织可以对人才供需对接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直接反映了人才的供需关系,强大的人才中介市场可以对人才的发展方向有着引导,并可协调社会整体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国际国内的人才交流。上海总体的中介组织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数量不够,层次不高,作用不大,专业性不强,中介组织的人员素质不齐是目前上海文化创意类中介组织的普遍面貌。大部分的行业协会还处于开开会,搞搞活动的小圈子交流状态。在和产业联系、行业的整体发展的扶持和引导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表3 上海市文创相关社会组织查询结果

img94

资料来源:上海社会组织,http://www.shstj.gov.cn/。

四、人才政策缺乏创新和有效执行

在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持的中华创意产业论坛中,华东师大设计学院有幸作为研究团队之一,对长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人才、品牌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专题研究。其中包含了中国和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政策和我国台湾、韩国进行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韩国文创产业人才政策务实而灵活,贴近文创产业自身的特点,显示了韩国政府务实的态度和高效的决策执行力。2001年韩国发布《文化韩国展望21》计划,该计划直接促成韩国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的执行机构“南韩文化内容振兴院”(KOCCA)的成立。2010年韩国推出《内容产业振兴法》。配套政府的正式法规,韩国在人才和产业结合方面有很多具体而实际举措,如:

●支持非正规教育,如“haja”

●设立民间中介组织“Korea Idea Bank”财团法人

●KOCCA旗下设立“1人创造企业育成支持中心”2011年5月制定《1人创造企业育成法》

●支持中心提供个人与公共工作空间等等相关服务商谈中心

●扩大减税对象,废除最低资本额5 000万韩元的规定

●举办创业大展、建构Idea Biz Bank(www.ideabiz.or.kr)提供咨询服务

●强化支持金的监督与考核制度,扩大支持中小企业与个人工作者

●加强雇用与雇用保险制度,建立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经历认证制度(18)

2010年,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的“创意城市网络”,并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这对人才政策有所推进。2010年上海市启动了“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促进计划”,以及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计划,和韩国的政策相比,缺少了和产业对接、鼓励文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更为广泛的从业人员却没有切身感到政策的鼓励和推动。即使同在长三角地区,杭州的文创人才政策较之上海更有活力和实效,杭州推出的“青年艺术家发现计划”“居住杭州计划”和“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显示了城市文化特性以及和产业结合的特点。上海的文创人才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显示出优势和前瞻性,人才政策的灵活度、执行面和社会影响力都非常不够。在文化创意的管理人才选拔上,传统人才思想和选拔模式依然强势,体现了上海体制文化内在保守的一面,这将是未来上海凝聚人才,拓展城市创新精神最大的障碍

五、人才研究滞后于人才发展需要

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研究滞后于社会发展,研究力量不够

扎实而富有前瞻性的研究可以为政府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和理论支持。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对英国文创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决策前瞻和理论指导作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集中在中国社科院和各大高校成立的研究院(中心),这些机构还同时兼顾培养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的文化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除了社科院外,目前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高等研究机构主要有:

●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文化产业研究方面也显示了其优势。1999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文化产业研究院,以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提供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培训,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已经进行了“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工程”等比较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探索。

上海的文化产业研究以上海交大和上海社科院为代表。1999年12月2日,文化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基地。该基地于2003年开始了首期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共进行了12期。上海社会科学院有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上海的地方院校中,以上海师范大学广告系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为代表。和北京相比,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活跃程度和社会影响力还不够。上海有四所985院校,除了上海交大以外,其他三所高校在文创人才的高等级研究方面都没有形成有实力的研究力量和机构。这不得不说是人才研究中的重要缺位,也显示了上海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方面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基础研究缺乏,研究成果少

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研究要早于创意产业,研究深度和研究范围,研究成果都领先于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人才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尚没有完全展开。有关人才的研究项目少,研究系统性差,基础理论体系缺乏。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是目前国家层面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人才研究课题。

关于文创产业人才研究成果非常少,只有少量论文散见于一些期刊。《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编纂出版的文化产业研究代表性成果集。2001年到2011年11年间,没有一篇关于人才的专题研究文章;我国人才研究领域的专门刊物《人才杂志》2008年到2012年所刊登的文章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专题研究只有3篇;《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蓝皮书》整个系列中,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仅在2012年出现了一篇;《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6卷)是目前唯一国家CSSCI目录中刊登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研究专题文章的高等级学术刊物。

从事文创产业实践工作的人,大多切身感受到人才问题的严重性,由于没有足够的研究支撑,业界的信息没有办法形成一定层次的研究成果,也无法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在上海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但十多年来,整个社会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报道集中在策略、园区、产业等方面。我们检索了《解放日报》近8年来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报道,有关人才问题讨论的文章寥寥无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专业的研究机构也不能与社会和业界深入及时沟通,政府在人才方面的决策和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上必将失去实践依据,上海的人才问题在未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将会更加被动。

六、教育规划缺乏战略性,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1.文创类教育优势和特点不明显,教育规划战略性不强

相对于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定位,上海教育规划的战略性不强,教育改革迟缓而艰巨。就目前形势来看,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和上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规划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关系,上海的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其地域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优势。上海拥有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和华师大等四所985院校,其中上海交大和同济设有文化创意产业方向的硕士,复旦视觉艺术学院设有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但以培养本科生为目标。与之相对比的是,作为地方院校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创意学院在文化创意实践人才和高级人才培养方面显得更有活力。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之一,较高的教育水平也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基础。我国从传统计划体制和导向中脱胎的保守的教育制度、教育导向成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壁垒。科学而有效的教育规划是社会人才培养基础,而教育规划和学科设置也要基于人才需求的研究。人才研究的落后,已经影响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规划和学科设置。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上的严重不足,也影响到后继人才的培养。

表4 上海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情况

img95

注:*为该学院总体招生人数,所有数据根据院校2013年当年网站公布招生方向和计划统计。

2.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评估让创新人才培养举步维艰

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首先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一定会对传统产生冲击、破坏和颠覆。我国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脱胎于传统的儒家文化,服从、集体、尊重传统,统一和和谐是中国式文化和审美的核心,但创意经济和创意时代尊重个人创造,以及独立的思想、开放的心态和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上海虽然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的钥匙”,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源地之一,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外国教会在徐家汇建立土山湾画馆,西洋美术开始在上海传播。1913年刘海粟等人始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上海还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商业和工业设计,当下上海的文化创意设计教育却没有显示出百年前的开创精神。处于我国最为开放的东部沿海城市,长期以来在全国性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形成被动的思维模式,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沿用传统教学评估的套路和指标,教育人事考核和管理的方法也让很多专业水平的国际人才难以踏入高校讲堂,文化艺术和设计类院校的人事录用制度和实际文创产业人才特点难以匹配,文创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3.转换人才和教育观念,开放式办学和产学研结合是文创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从业人员的多种构成形式。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拓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将科学家、艺术家和设计师都看作创意核心群体。所有从事工程、科学、建筑、设计、教育、音乐、文学艺术以及娱乐等行业的工作者,以及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成员、分析家以及其他“舆论制造者”和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的创意专家都是文创产业人才群体。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并不就职于文化创意产业内,但他们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共同的推进作用。上海应根据现在低层次人才聚集,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调整人才战略,重新认识创新人才、创意人才以及不同类型人才在社会协作、价值创造中的关系,让各个领域的优秀力量都能汇集到文创产业中,让策划、中介和原创等人才群体更加丰满,上海才能在国际国内文化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产学研合作是解决教育和人才需求矛盾问题的最有效的实现途径,事实也证明开放多元文化背景的院校,以及产学研推进较快的院校里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前景更好。在教育中亟待转换人才观念、教育观念,开放式办学,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将正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短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七、培育文化生态,汇集人才,重塑上海的城市精神

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和人才一样重要的是环境。创意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创意人才群聚、高科技产业集中,同时也是包容度高的地方。无论是文化都市还是创意城市都是由城市里杰出的人群集聚而成。创意人才需要通过群聚、频繁的专业的交流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城市也集中了大学、科研机构和院所,不仅是各路文化人才聚集地,也是各种思想流派、艺术流派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的场所。城市既是人们朝夕生活的空间,也是一个虚拟的文化容器。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而不是硬件环境是吸引文化创意人才聚集的主要因素。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和自由开放的城市文化生态是汇集人才,激发创意,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保证。

文化既是城市发生的原始机制,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自古城市就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中心。从雅典到长安、从巴黎到纽约,从塞纳河边到黄浦江畔。这些城市都曾因为其开发的心态,慷慨地拥抱了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成为各个时代的文化中心。

上海曾被喻为“中国现代化的钥匙”。和纽约一样,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开埠之后,上海现代的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现代思想观念纷纷引入,大量国际、国内的外来人口带来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冲突和交融,上海成为中国孕育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的前沿阵地。多元文化碰撞在出版、教育、学术、艺术、宗教、商业等各个领域,西方现代的契约精神和商业文化在上海尤其得到广泛认同和发展。是务实创新和文化包容的上海精神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海派文化”。2001年在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上,“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新上海精神首次被提出。上海这座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地位的远东大都市,城市精神再次觉醒。

城市精神的塑造和传承是通过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个人而实现。在新一轮国际国内的竞争中,城市以文化为背景,以创意经济为新的发展标志,以人才为内在核心,数不清的新老上海人共同承载着上海精神的传承和创造的使命。只有在协同创新思想下,培育开放而多元的文化生态,让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上海整个城市的创新力量,实现城市精神和个人价值的一体化发展。如果一个城市中大部分人将创意和创造精神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这个城市怎么会没有活力和未来?

 

The Construction Bottleneck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Metropolis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Crisis on Shanghai’s

Talent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Mao Xi

Abstract:During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the issue of Shanghai’s talent is the one of key bottlenecks for realizing the“Four Cen-ters”and socialistic modernized metropolis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Shanghai’s talent is not optimistic,in the meantime,the talent crisis of future development cannot be neglected.

There exists big gap between the total amount,the education level&the international make-up of Shanghai’s talent and the criterion of modernized metropolis,especially on the policy of the talent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which is not prospective,even is not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in-dustry.The weak institutional bas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research and high-level talents pluses education strategy&reform do not get the enough sup-port i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metropolis.Absolutely,as one of the strategic resources,the talent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 new round of global competition.The convers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and an open&multicultural city environment is fostered,which will b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ttracting talent,achieving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Shanghai,recasting the spirit of the city of Shanghai.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talent structure;talent pol-icy;culture ecology

【注释】

(1)厉无畏:《创意生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版,“序”。

(2)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12wgh.pdf.

(3)《2008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提要》,交大城市网,http://www.sjtu-us.com/image.aspx?tabid=246&contentid=2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上海科技持续发展的轨迹》,http://www.most.gov.cn/ztzl/kjzg60/dfkj60/sh/fzzkbj/200909/t20090916_73007.htm。

(5)厉无畏:《创意生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年版,“序”。

(6)王振、周海旺:《上海人力资源发展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7)胡惠林、王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8)《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工业设计协会,http://www.sida.org.cn/policy/policy/2010-08-17/407.html。

(9)《“和谐发展看申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http://www.shio.gov.cn/shxwb/xwfb/u1ai9312.html。

(10)左学金、王红霞:《大都市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以纽约、东京、伦敦、上海为案例的研究》,《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1)《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统计”,http://www.stats-sh.gov.cn/data/toTjnj.xhtml?y=2012。

(12)左学金、王红霞:《大都市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以纽约、东京、伦敦、上海为案例的研究》,《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3)《在沪“老外”达14.32万 排全国第一》,东方网,http://xwcb.eastday.com/c/20111220/u1a947825.html。

(14)《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统计”,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2.htm/?d1=2012tjnj/C0211.htm。

(15)《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活跃》,建筑英才网,http://zhaopinhui.buildhr.com/job_affair/130107/。

(16)《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形势分析》,职友网,http://wwwj.obui.com/trends/yjs/gongyesheji/。

(17)《中国动漫产业人才年缺口达百万 成全球化制约要素》,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01-29/4530529.shtml。

(18)香港当代文化中心:《创意投资——台湾与韩国文创产业人才与环境研究》,《中华创意产业论坛2011》,香港中华创意产业论坛秘书处2011年版,第2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