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0月,是直属于学校、与院系平行的实体性科研机构,2001年4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中国诗歌研究”、“中国诗学研究”和“诗歌教育与传播”三个方向。此中心日益成为开展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学术会议中心。这些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扩大了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0月,是直属于学校、与院系平行的实体性科研机构,2001年4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此中心建立1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在网站建设、电子文献开发、诗歌教育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作为本专业具有国家水平的研究基地、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学术交流基地以及信息中心的规模已基本形成。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所有诗歌形式以及相关理论形态。下设“中国诗歌研究”、“中国诗学研究”和“诗歌教育与传播”三个方向。此中心配备有独立的图书资料室,并有中国诗歌网和国学网两个网站;有独立创办的大型学术刊物《中国诗歌研究》、刊发国内外诗歌界相关信息的《中国诗歌研究动态》,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长期合办国内第一家新诗理论刊物《诗探索》。自2002年起,此中心已经出版各类著作60余部,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此中心始终采取全面开放的运作方式,吸纳海内外诗人学者来进行访问交流;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次,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诗歌研究重镇和学术交流中心。

在迎接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此中心积极发挥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此中心成员目前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项目5项,省级项目8项,以及中心规划项目35项。自2002年起,此中心已经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10卷12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丛刊》(已出版13部)、《乐府诗集分类研究》(9部)等学术著作50余部,并且出版了《中国新诗年选》、《网络新诗选》等诗歌选本,在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

此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中国中古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新诗1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等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诗学思想与现代诗研讨会”等一系列国内学术会议。此中心日益成为开展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学术会议中心。

同时,此中心与日本、美国、荷兰、法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些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扩大了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

此中心在成立之初,就把“诗歌教育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为此,此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诗歌活动,并成立了中心朗诵艺术团。2009年10月,由此中心主承办的“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在北京举行,此项活动得到了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大力支持,在中央电视台1套、2套、3套、10套和教育频道等节目中都有介绍,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

总结1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此中心的体会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发挥优势和特色,选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联合攻关,产出大量优秀科研成果;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探索学术研究与远程教学、文化开发等相结合的新方向。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楚辞章句疏证》,黄灵庚教授编著,2007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此书为探究学术新路子作了有益的尝试。2007年12月31日的《光明日报》有署名文章予以高度评价。该成果于2009年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赵敏俐、吴相洲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该书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歌诗所进行的第一次具有理论探讨性质的原创性研究。《人民日报》、《文学遗产》等有书评和介绍,2006年荣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3.《中国新诗书刊总目》,刘福春编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该书共收录了1920—2006年80多年间出版的汉语新诗集、诗论集17800余种,是从事新诗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工具书。2006年7月4日的《人民日报》对此有专文介绍。

4.《全唐诗人名汇考》,陶敏著,2007年辽海书社出版

此书为作者《全唐诗人名考证》的修订版,为唐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具体翔实的一手资料,是研究唐代文史者必备的工具书。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图书特等奖、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首届政府图书奖提名奖。

5.《乐府诗集分类研究》丛书,吴相洲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该书是北京市“十五”规划项目和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成果。该成果第一次将文献考证、音乐探索与文学分析三者结合起来,根据丛书对乐府诗的12大类别划分,对《乐府诗集》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内容丰富,创获良多,进而提出“乐府学”这一概念。这在当下中国文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四、“十二五”的发展思路

此中心“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如下:

1.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中国诗歌研究的学科前沿和重大与实践问题,完成以《中国诗歌通史》为龙头的系列成果

组织以乐府学研究、日本汉诗研究与整理、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文献整理、现当代中国诗人名家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产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使本中心的中国诗歌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2.通过以上项目的研究,培养出1~2名高素质的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和3~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促进最新成果向教学层面转化,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为建设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而努力。

3.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

通过召开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与国际著名大学的深度合作、建设专业数据库、图书资料库和信息网络等措施,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研究领域的全国学术交流与资料信息基地。

4.主动承担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大委托项目

响应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的号召,在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古诗文诵读、宣传“中华吟诵”等系列活动中积极参与,发挥本基地的学术优势,为构建合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全国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

5.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通过新一轮的基地制度建设和改革,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在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