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中心研究人员荣获国家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次,其中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目前,此中心已形成中国城市研究系列学术出版物,在国内外城市研究领域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3月,于2004年11月正式通过教育部的评审,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主任为宁越敏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7名,兼职研究人员23名,其中,国外学者3名。此中心确定了中国城镇化研究为本中心的主攻方向,形成了城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城市史、城市文化研究、城市制度等特色研究方向;下设四个研究室:城市经济与规划研究室、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室、城市历史与文化发展研究室、城市制度与管理研究室。

此中心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自成立以来,共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教育部和上海市等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40余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委托项目90余项,获得总经费2600余万元;出版著作38部,发表论文560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励11项。通过创新和走国际化的道路,此中心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城市研究机构。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科学研究

(1)项目立项。此中心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鼓励研究人员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开展高水平研究,共获得40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立项。

(2)署名成果。此中心研究人员出版署名专著38册,其中多部著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此中心年均发表署名论文120篇左右,其中在CSSCI/CSCD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年均约50篇,包括《社会学研究》、《地理学报》、《城市规划》、《旅游学刊》等多个学术领域内的权威期刊。

(3)社会影响。此中心研究人员荣获国家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次,其中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

2.人才培养

此中心已培养博士生41名,硕士生119名。此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3.对外交流

(1)学术研讨会。此中心近几年主办和协办了多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包括7次国际性会议,充分发挥了国际学术平台的作用。

(2)各类国际人员交流。此中心通过不定期举办“中国城市研究”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城市研究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特别是一批海外知名学者,如英国拉夫堡大学泰勒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科特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吴缚龙教授等。此外,此中心研究人员每年也多次赴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交流访问。

(3)国际合作项目。此中心成员参与或主持了与欧盟、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家合作的7项国际合作项目。

4.咨询服务

此中心发挥多学科的优势,把理论研究和为政府咨询相结合,重点探讨中国城市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此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咨询项目,同时还积极承担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委托项目,充分发挥了中心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咨询作用,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5.基地建设

(1)制度创新。近几年,此中心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名义聘请了5位国际知名的外籍专家担任兼职研究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实质性地参与中心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此中心还打破常规,邀请外籍专家主持基地重大项目,显著提高了中心重大项目的研究质量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学术出版物。至2010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城市研究丛书》6册;2008年创办的《中国城市研究》集刊,现已出版三辑;2006年创办的《中国城市研究》(电子期刊),在教育部社科网和此中心网站联合发表,现已发表6卷13期。目前,此中心已形成中国城市研究系列学术出版物,在国内外城市研究领域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

(3)网站建设。此中心网站始建于2004年,突出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特色,及时向外界介绍此中心学术科研动态,发布国内外城市研究方面的最新信息。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此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牵头完成“全球化和城市与区域空间组织”系列成果。该成果以基地重大项目为基础,从劳动空间分工的视角对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目前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三部,包括《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的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研究》和《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区域发展》。

(2)此中心副主任、“紫江讲座教授”魏也华的团队通过对国际城市的研究,已在国际著名城市研究期刊Urban Geography等(SSCI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这些研究通过把新经济地理、全球生产网络、外资企业网络等理论引入全球城市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全球化、政府在我国全球城市-区域在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全球城市-区域崛起的上海-长三角模式,为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曾刚教授牵头完成的学术著作《生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崇明生态经济规划为例》。本书系统地总结了生态经济特别是岛屿生态经济的概念、内涵、研究进展与发展模式,并根据上海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条件和战略目标,从崇明生态产业发展以及农业、工业、研发产业、国际教育产业、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岛屿生态经济规划实践。

(4)此中心副主任陈映芳教授发表高水平城市化研究系列论文。近几年,陈映芳教授陆续在国内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上发表有关中国城市化的系列学术论文,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2008年,这些论文又被译成法文,收入La société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Migrations,villes,classemoyenne,drogue,sida一书,在法国出版发行。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1.科学研究

在巩固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需要,立足长三角、以上海为重点,开展国际城市和城市群的相关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凝练重点研究方向,确定以中国快速城市化为核心研究领域,以社会转型与人口流动、经济转型与空间重组为重点突破方向,以此组织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完成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使基地成为国内外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具有全国领先学术地位、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2.人才培养

以中国城市研究为载体,培养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打造人才库和智囊团;培养高素质的硕士、博士,为国家输送城市研究和城市决策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中国城市研究的文、理、工综合学科优势,鼓励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历史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复合型的中国城市研究人才。

3.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

以基地为平台,扩大与海外城市研究机构的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吸引和聚集一大批海内外城市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以定期举办全国或国际性的城市研究学术会议为载体,及时发布基地重大研究成果;扩大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和中国城市研究的数据库建设,努力发挥中国城市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作用和资料信息基地功能,全面增强中国城市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4.咨询服务

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主动承揽国家、各部委及各地城市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为我国城市发展献计献策。超前探究中国城市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国家和各地区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发挥为城市发展咨询服务的思想库作用。

5.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深化为核心,完善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构建开放、竞争、创新的科研体制,为基地实现更大发展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