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自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成立至今,遵照学术委员会的指导,经过全体专、兼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及管理工作等方面,做了不少事情。邀请或派出70余人次来“中心”讲学或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创办并出版发行学术年刊《中国诗学研究》9辑、创建中国诗学网站并正常运行3600多天。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自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成立至今,遵照学术委员会的指导,经过全体专、兼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及管理工作等方面,做了不少事情。2010年,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次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此中心取得了省部共建基地总分第五的成绩(第一名是语言文学艺术片)。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0年来,此中心以中国诗学的文献学研究与文艺学研究为主干,围绕科学研究进行项目规划、人员配置、经费使用、对外交流等。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1.发表专题学术论文300多篇

其中,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历史研究》、《国学研究》、《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重要报刊上的近80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等全国和地方出版社出版著作60多种。

2.论著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近30种

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获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刘学锴的《李商隐传论》、余恕诚的《李白与长江》、胡传志的《金代文学研究》、刘学锴的《温庭筠全集校注》分别荣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丁放的《李林甫与盛唐诗坛》与《唐玄宗与盛唐诗坛》、刘运好的《陆士龙文集校注》、杨柏岭《龚自珍词笺说》分别荣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等等。

3.成功申报各类项目近百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项,教育部和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5项,省社科项目10项。绝大部分能保质如期完成。在已结题的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3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分别是余恕诚的“唐诗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研究”、丁放与袁行霈合作完成的“盛唐诗坛研究”、丁放的“元明词选本研究”。

4.此中心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成员中先后有6人成为博士生导师,1人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余恕诚),2人聘为“皖江学者”(安徽省特聘教授)(丁放、胡传志),2人被评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丁放、胡传志),3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陈文忠、刘运好、方锡球),3人被评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陈文忠、储泰松、杨柏岭)。博士生在读期间,有数人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国学研究》、《文献》等刊物和《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有2人以博士论文为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

5.成功举办多次研讨会

先后成功举办2001年国际华文诗歌研讨会、中古诗学暨曹道衡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12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邀请或派出70余人次来“中心”讲学或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创办并出版发行学术年刊《中国诗学研究》9辑、创建中国诗学网站并正常运行3600多天。出色完成国务院侨办3次委托赴美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华文师资培训任务。多次接受芜湖市、宣城市、安庆市、马鞍山市、合肥市等地方政府的委托,参与文化建设宣讲、审编地方文化丛书等工作。

6.开发并申报多项精品课程并出版多种优秀成果

该中心开发并成功申报《文学理论》、《大学语文》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等省级精品课程3门。主编《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学语文》、《文学理论》、《艺术与人生》等教材多种;多人参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并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社科特等奖。编著并出版《诗情画意的安徽》、《国学大讲堂·楚辞导读》、《诗词创作十日谈》、《芜湖历代诗词》等普及读物,其中《诗情画意的安徽》中英文对照版在新西兰出版发行。成功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多场,其中,2010年12月举行的“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社会反响较大,安徽卫视、芜湖电视台、中安在线等多家媒体第一时间作了报道。

(二)主要经验

1.始终把科研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人员配置、经费使用、对外交流等,都紧紧围绕科研的产出进行考虑。力求多出成果,特别是出质量高、影响大的成果。

2.协调研究力量,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兼顾其他方向

中心在原有优势学科方向——古代诗学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科学论证、精心凝练,于2001年又组建了现代诗学研究室、诗歌理论与接受史研究室、诗歌语言研究室等。这些都陆续成为中心新的学术增长点。

3.以项目为抓手,以质量求生存,加强过程监督

严格贯彻基地管理办法,以发展促进梯队的建设。通过吸收和组织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参与多种项目研究,提高参研人员的水平,培养人才,壮大研究队伍。

4.在做好基础研究、着力提高的同时,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需求,统筹考虑应用研究,积极服务地方、服务大众

这样,既服务了他人,也宣传了自己,使中心的显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共5册,134万字,荣获“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

(2)刘学锴教授的《李商隐传论》上下册,70万字,荣获“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3)余恕诚教授的《李白与长江》(论文),刊于《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新华文摘》予以转载,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文学评论》1997—2002年优秀论文奖。

(4)丁放教授的《唐玄宗与盛唐诗坛》(论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等予以转载,获得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为核心,以合理凝练研究方向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旨归,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兼顾应用研究,抓住若干重点项目予以突破,既产出精品,又培养人才,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突出学术特色,注重研究质量,强化学术品牌。进一步凝练提升研究方向、协调多学科研究力量,统筹考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整体发展与突显特色、重大项目与一般项目。通过创新学科、创新学派、创新团队,努力使本中心成为一流的研究机构,在方法、内容和学风等方面对中国诗学研究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保障“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拟施行的措施主要有:(1)进一步用好用活基地管理办法,以更加“开放、流动、合作、竞争”为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主动性。(2)坚持学术委员会指导制,科学规划各类项目。(3)积极取得企业财团的赞助,尽可能多地筹措预算外资金,以获得项目开展的经费保障。(4)继续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扩大交流,增强外向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