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在此大方向之下,研究员将结合个人的研究专长,围绕“中国近现代思想衍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是以哲学系中国哲学学科为主体,整合校内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与史学(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等资源组建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00年被评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所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科学的历史传统为底蕴,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立足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以理论研究与实践关注的结合为方法,正在形成该所特有的学术研究范式。

目前,此所有研究员26人,50岁以下获得硕、博士学位的25人,正、副教授26人,其中,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受聘长江特聘教授)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1人,入选“2009年上海领军人才”1人,入选“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7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此所主要依托的学科点“中国哲学”在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之后,又在2007年再度被评为第二期重点学科,并同时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此所相关学科点“中国近现代史”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此所构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思想与文化》集刊、“思与文”网站、“思与文”人文讲座等。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1—2010年,此所研究人员共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8项,国家社科基金23项,省市区社科基金项目28项;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其中有20余部在国外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0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项50多项。

自成立以来,此所共举办15次较大规模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邀请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到研究所作讲座或讲学达150余人次,其中包括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查尔斯·泰勒、理查德·罗蒂等;先后聘请著名汉学家南乐山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颜海萍教授、Kutstwon大学黄勇教授等为客座研究员。在“请进来”的同时,此所研究人员还“走出去”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此所在建设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如何处理“人”的问题:一方面是人员的开放性与流动性问题。此所贯彻实行以“开放、流动、竞争、合作”为原则的全员聘任制,所有人员打破终身制,由所里按“带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要求实行聘任制,并与专、兼职研究人员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合同,解决基地成果的署名问题。以科研的实绩为分配的依据,改变分配过程中的平均化。另一方面则是人员的凝聚力与认同问题。此所的做法是以基地方向为导向,以基地项目为依托,以骨干人员为核心,形成多个跨学科研究团队,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童世骏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为童世骏教授主持,基地多位研究员协同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的最终成果。在该成果中,来自不同学科的数十位学者通力合作,用实证调查、理论思辨、文本诠释和现象分析的方法,从心理生活(区别于肉体生活)、文化生活(区别于经济生活)和心灵生活(区别于日常生活)等角度出发,结合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生活状况,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和特征,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2)《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杨国荣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书为杨国荣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的最终成果。项目由杨国荣主持,来自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不同学科的10余位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撰稿。本书通过考察新式教育、经学的蜕变及其文化意义、现代人文学术的建立与文化现代性、传统价值观的变迁与现代价值系统的建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等,具体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文学术自身的现代化,描述了现代性的话语、知识、行为与制度的变迁,并对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反现代性思潮给予了关注。

(3)《启蒙的自我瓦解》(许纪霖、罗岗等著,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出版)。本书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990年代若干重要的思想文化论争”的最终成果。课题组由许纪霖教授领衔,成员来自历史、文学、哲学等多学科。本著作重点研究了19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七个重要的论争:激进与保守的论争、人文精神的论争、关于鲁迅的论争、后殖民与后现代文化的论争、市民社会的论争、民族主义的论争和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论争,并进一步从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话语分析和场域分析三个部分,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在“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中,此所将正确、客观地认识基地现状,找出影响、制约发展的问题所在,凝练符合国家需求的研究方向,使基地研究人员主动将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基地的研究方向对接,并深入研究如何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问题。围绕“通过创新学科、创新学派、创新方法、创新团队,努力在学科前沿、思想智库等方面使本研究基地成为一流的研究机构”这一目标,基地将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力度:

(1)进一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并围绕此方向展开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此所瞄准国内思想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凝练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衍化与当代文化建设”。在此大方向之下,研究员将结合个人的研究专长,围绕“中国近现代思想衍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其中包括: (1)“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理论建构,基地在这方面有比较强的传统,在价值概念、知识概念等层面上已有多年的积累,有望实现理论上的深化与拓展;(2)“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传统思想背景,这一维度既涉及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也涉及当代理论建构的历史之源;(3)“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4)“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关系。基地将尤其特别鼓励基础理论建构层面上的开拓创新。

(2)加强基地的开放性。基地未来五年的建设将加大开放力度,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并根据基地已有的特色研究方向来设立课题项目,并通过课题的研究,灵活调整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积极邀请那些与基地研究方向一致且有影响力的校外专家学者参与基地建设;鼓励跨学科研究,吸收一些艺术、宗教等专业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

(3)注重基地刊物、网站建设。积极打造品牌,使《思想与文化》成为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刊物。将聘请有眼光的专业人员专职负责刊物,抓好选题、编辑、发行等环节。同时,把刊物建设同基地的课题研究及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很好地结合起来。网站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需要通过加大投入、提升“思与文”网站专业化技术水平等途径进一步扩大学术辐射力。

(4)加大数据库建设力度。将由具有敏锐理论洞察力的专业人员根据人文学科的特点来建设相应的数据库,而非单纯将图书数字化或纯粹进行资料的堆积。着力加强基础文献与研究等领域的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该领域较前沿的数据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