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正因为如此,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创造出了优秀灿烂的思想文化,不断地在总结,不断地在引导中国及中国人走向发展,走向进步。(关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在本书第二章已做了通史式叙述,故在此章中重点讨论在第二章中没有提及的内容。

中国历史文化从肇始至今,从未间断,一直绵延不绝。也正因为如此,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创造出了优秀灿烂的思想文化,不断地在总结,不断地在引导中国及中国人走向发展,走向进步。思想与文化,本无“精华与糟粕”之分,思想产生于社会的需要,是社会的发展与走势催生了思想的出现;同时,这种思想又会引导社会继续前进。既然是社会的需要所致,那么思想的性质就显得无足轻重,而思想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如何倒显得重要了。思想分为很多类型,有哲学型的,也有艺术型的,也有流传千古的,更有昙花一现的……有的思想学派一脉相承,赓续了几千年,如儒家;也有的学派深受批评,却暗地里一直在受重用,如法家。

吕思勉先生讲道:“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看似虚悬无薄,实则前进的方向全是受其指导。”[1]美国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k W.Mote)也讲过:“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什么可以解释她卓异的特质,有什么可以解释她举世无双的源远流长而又生机不辍?她的过去之于今天又有何重要?欲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转向中国思想发轫的悠远上古。不过我认为:我们要想了解中国文明何以屹立得如此持久稳固,就必须理解奠基于文明底下的思想根基”[2]

在叙述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时,有两大途径,一是从思想家到思想成果,从而阐述思想,这样的叙述虽就思想性而言较好,可以完整地呈现思想的主题与脉络,但是缺陷就是无法体现思想家与思想家、思想与思想之间的联系,使思想的阐述成为了思想家的个案阐述,显得较为凌乱。二是采取通史的叙述方式,以朝代为时间时段进行叙述,一朝一思想,一代一学术,这样的叙述显得有条不紊,可以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可以紧扣时代之主题,接地气,有土壤,同时也可以梳理出思想的起源与终结,看出其来龙去脉。但是这样的叙述就成为了思想史,而不是思想的阐述;思想要探究、要阐发,才会有新的灵光,才会成为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灵魂。对古代中国而言,思想脉络的梳理、朝代更迭的接绪似乎比思想的探究更为重要。但在采取通史方式叙述思想的同时,还要注意一关键问题,“中国的思想家,很少是有意识地以有组织的文章结构来表达他们思想的结构,而常是把他们的中心论点,分散在许多文字单元中去……中国的思想家系出自内外生活的体验,因而具体性多于抽象性。但生活体验经过反省与提炼而将其说出时,也常会澄汏其冲突矛盾的成分,而显出一个合于逻辑的结构。……但这种结构,在中国的思想家中都是以潜伏的状态而存在。因此,把中国思想家的这种潜伏着的结构如实地显现出来,这便是今日研究思想史者的任务”[3]

此外,还有一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如何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也就是如何表述才能够不至于曲解其主题,可以以自己的认识与经验将其思想阐发得更加易懂,或者更为思辨,或更为婉转,也可以将其思想叙述得更为生活化、趣味化,但都不得歪曲、不得离题万里。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也表现出了这种担忧,“……思想史家的理想目标,是对于自己所研究的个人或团体的意识反应尽可能达到一种‘完全’的理解。换言之,首先要设法了解他们的环境,正如他们所了解的一样;设法了解他们的观念,正如他们所了解的一样。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遥远的理想,甚至有许多理由可以怀疑实现这种理想的可能性。我们是否真能变成别人的替身,而参与别人心智上及情感上的发展过程?他们的著作是否真能提供我们适当的线索?也许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多只能像透过玻璃而模糊地看到一些片段。然而朝着这个遥远的理想去努力却正是思想史家主要的‘存在理由’”[4]。(关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在本书第二章已做了通史式叙述,故在此章中重点讨论在第二章中没有提及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