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文化变迁和现代化

中国的文化变迁和现代化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文化变迁和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变迁是随之而来的必然现象。为了很好地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变迁,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变迁重要标志的五四运动。

中国的文化变迁和现代

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变迁是随之而来的必然现象。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认识文化发展的问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态度。本文认为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把一定的文化看成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为此在研究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问题,必须首先围绕着这种变迁由以发生的经济和政治的深层背景来进行;应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变迁决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选择得了的,文化的变迁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一个从根本上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问题在于要认识这一规律,并创造条件使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生深刻的变革,以推动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

本文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变迁标志的五四运动;继而分析和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向现代化前进中,我国所经历着的文化变迁的原因和状况;最后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状况,指出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应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

※ ※ ※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如何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问题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避免地被提到日程上来,从而形成了近年来关于文化问题的大讨论。在这里,我主要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场讨论中的不足之处。在这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最大弱点即是有些人把文化的变迁,仅仅看作是一种主观选择的过程,是人们价值观的产物,而忽视各种文化选择背后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动因,特别是没有将文化的变迁从本质上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一个从根本上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从而对文化变迁的解释和分析便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而不能如实地描述出其已经发生变化的实际状况和将要发生变化的可能情况。因此我们研究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问题,必须首先围绕着这种变迁由以发生的经济和政治变迁的深层背景来进行。当然,文化变迁的直接原因离不开人们的主观选择,这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以及选择的结果又反过来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发生什么影响。

为了很好地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变迁,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变迁重要标志的五四运动。

五四时期是我国旧的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时期。伴随着这种新旧文化交替而出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就是外来文化的输入,因为新文化是与吸收外来文化分不开的。然而,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于一个被压迫的民族说来,它所感受的却是异民族文化的入侵。在中国的历史上,西方文化输入的过程恰恰又是和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的侵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这种以新旧文化交替为内容的文化变迁,对于传统文化说来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瓦解归结为外来文化入侵的结果。这样,因果关系似乎是:帝国主义侵略—西方文化的输入—新文化的崛起—传统文化的瓦解。然而,实际上的因果关系基本上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变迁—传统文化的瓦解—人们向外寻求文化的要求—新文化的产生—新旧文化的斗争与交替。在这一主要过程的发展的同时,自然也存在着文化侵略造成的影响,但这只能是一个次要的方面。从这一基本的因果关系链中可以看出,文化变迁本身是从传统文化自身的瓦解开始的。没有传统文化瓦解所造成的文化真空,就不会产生向外寻求文化的要求,也就不可能有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特别是不可能有外来文化向社会深层的渗透。这种情况是由民族自身的特点造成的。一个民族在经济、语言、文化、心理、地域等等方面的共同性,一方面构成一个民族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又构成它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基础。所以,作为构成一个民族共同性内容的文化,在正常的情况下乃是民族的精神屏障。它所具有的排他性足以使外族文化无法把它同化,在正常的文化交流中,能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面貌,即使依靠强制力侵入进来也会被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而不会改变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如果在事实上发生了外族文化大量输入的情况,那就一定是本民族的文化自身的维持机制出了问题。即是说,由于其自身的没落和瓦解,它已无力充当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因而造成了许多文化真空地带。在那里,人们已开始抛弃原有的民族文化,而产生了向外寻求文化营养的强烈要求,并在寻找中创造着新的民族文化。五四时期的文化变迁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然,一个民族文化的变迁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的原因的,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中华民族的旧的政治和经济乃是中华民族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根据。我们在这里不需要详细分析造成传统文化衰落和瓦解的经济和政治的根本的动因,只要原则上承认这种动因的存在就可以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指出,在文化领域内部,这种文化变迁的实质,并非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而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冲突,是日趋没落的封建阶级的旧文化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的新的文化的冲突。而那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恰恰是受着帝国主义支持的,代表新文化要求的新的阶级或社会力量,却是从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成果中吸取营养的。因此,这种文化变迁不但不与我们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相矛盾,相反却是反帝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一文中就指出过:“五四运动的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2]

正确地分析五四时期的文化变迁对于理解我国今天的文化变迁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也正在经历着文化上的重大变迁。在当前的文化变迁中,外来文化输入的问题,同样作为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其表现形式就是西方各种思潮对我国原有文化的冲击。从我们民族自身的感受说来,也仍然是西方文化的侵入。于是,与五四时期文化变迁相似的问题又提出来了,然而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今天我国的文化变迁又有着许多不同于五四时期的特点,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如前所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屏障,当我们抽象地谈外来文化的渗入问题时,我们总是假定民族文化这一精神屏障是正常运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设想外部文化具有一股强大的压力或能量,使它冲破民族文化的屏障而形成民族之间的文化的特定的流向。但当我们具体地考察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一假设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就是说,实际上民族文化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了精神屏障的维系作用。因此,并非外部文化形成什么强大的压力,而是我们自己对原有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疏离和不满足,从而产生向外寻求替代物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因此,所谓外来文化的冲击,只不过是我们对自己原有文化严重疏离的倒影而已。而我们所谓的文化危机,不过是我们民族内部对于文化的不同选择意向之间冲突的曲折表现。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说明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严重疏离是如何产生的。为此要搞清楚现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的,是从1949年建国以来在40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即平时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因此也可以说,现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的文化。那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反映阶级斗争内容的文化,一是反映共产主义理想内容的文化。前者包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歌颂革命、歌颂领袖、歌颂工农兵、批判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批判自由主义、极端民主化和个人主义,等等。后者包括:歌颂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歌颂全人类的解放、歌颂对理想的坚贞不渝等等。而且,这些内容逐渐渗透到或影响着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语言、心理等等方面。

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的胜利之前,我国的文化是一种不统一的混合文化。其中封建文化虽居主导地位,却已处于瓦解之中,此外还有少量的西方文化和日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种封建文化是和社会主义文化格格不入的。然而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乘着革命的威势,依靠共产党在国家与社会中的最高权威地位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力量,一下子便把社会主义文化普及到整个社会,并保持着绝对控制权。而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则在强大的压力下深深地隐藏了起来。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长期的割离和封闭状态。这又恰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得以顺利地维持的必要条件。于是便形成了我国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时期。

经历了十年动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与原有的社会主义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

首先,十年动乱所突出表现的“左”的政策对我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破坏,引起了我国文化内部的严重冲突。经济上,片面地强调整体和长远利益而忽视生产者的个人利益;片面强调按劳分配中的平等原则而否定差别性;片面强调经济的集中管理而否定企业的自主性和生产者的灵活性;不断地割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等等。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政治冲击一切等等。所有这些便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失去动力的状态,使经济生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政治上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心危机,等等。这一切就不能不对我国的文化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地体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产生了对于共产主义理想方面的文化的疏离;由于人们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厌恶心理,又产生了对阶级斗争方面的文化的鄙弃。这样就在广大人们群众中,尤其在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真空状态、对原有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疏离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文化失去民族屏障作用。人们从文化真空状态中生长出去寻求另外的文化因素来填补这一真空的强烈要求和冲动。于是,一方面推动着人们向外寻求,从而造成外部文化冲击的假象;另方面,又产生了文化寻根的倾向。

其次,这种由十年动乱所造成的后果,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新的巨大变化而加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过去“左”的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开始扭转,开始改变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建立了市场调节机制,开始改变了分配上的大锅饭状况,等等,使经济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政治上,由于改正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并加强了法制建设,也开始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这些主流反映在文化上,自然也引起了我国文化的空前繁荣。但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我们原来预料不到的消极的东西。如在经济上由于存在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条轨道,而且人们对这两条轨道的发展趋势又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两条轨道都难以制约的空隙,并从这些空隙中产生了大量的腐败的和不公平现象以及其他丑恶现象。我们看到各种“官倒”、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正是利用了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流通领域管理不健全等缝隙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状况不能不影响政治。人们对经济上两条轨道发展趋势的不同理解,使得对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也产生了分野。于是,按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来推进政治发展的“自由化”倾向便也发展起来。而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消极现象又反转过来在败坏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威望。这一切无疑加剧了人们对原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疏离倾向,产生了更大的文化真空地带,从而产生向外国和向古代寻求新的文化因素的更强烈的要求和冲动。而这种寻求中的自由化倾向便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此外,过去被压抑着的旧文化,主要是封建的糟粕文化,则因压力的减低而死灰复燃。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精神屏障作用的降低而被人们从外部拣回来,危害着民族文化的机体。

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民族内部的复杂的文化冲突:有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有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冲突;有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还有各种先进文化与封建糟粕文化的冲突,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在这一冲突中,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持者也一分为二,一部分人站在传统文化方面,一部分人站在西方文化方面。于是“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之争便又充满了文化界,造成我国在实际上一度成为一种混合文化。而混合文化将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造成极大的困难。在历史上,能够使一个民族强盛起来的可以是任何一种文化,只要是这种文化确是该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反映,只要是这种文化能够对一个民族在精神上起着凝聚的作用,使民族团结和振奋起来。当今世界上走上现代化的民族也是如此。任何一种能促使该民族达到精神上凝聚的文化,都可以推动这个民族实现现代化,而唯独混合文化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不能起这种凝聚作用。这使我们民族在现代化面前缺乏前进的推动力。

为此,我们需要很好地研究的,是我们民族内部文化冲突的规律及其结果。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这样一些,如在我国,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疏离现象从社会主义文化自身说来有什么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同的人们选择不同文化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能否对人们的文化选择进行自觉的调节?从混合文化状态到新的统一文化的生成,其过程和机制如何?等等。

当前,研究文化问题的主要任务是抵制文化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然而,资产阶级自由化之所以如此泛滥,除了理论与宣传导向以及来自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之外,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状况及其存在的弱点是一个重要原因。弄清这方面的原因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因此,本文侧重从这个方面加以分析。

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内容来说,过去被我们宣传得过于意识形态化了,比较缺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东西。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它便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于是,由于对过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政策的逆反心理,人们更多地去追求人性和人道主义;由于高度集中的体制已成为改革的障碍,人们则要求摆脱集中而更多地追求自由和民主;由于过去片面强调整体利益而压抑个人利益和个人的发展,因此面临着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利益关系大调整中,人们更多地追求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脱离了现实,使共产主义理想架空,因此,人们从现实的利益出发更多地趋向于实用主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和宣传的错误导向就更助长了人们对原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疏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文化失去了对相当多的人的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就其维持方式来说,长期以来是依靠强制力来维持的,缺少灵活多样的宣传和教育的形式,一旦这种强制力逐渐削弱之后,就使它失去了对相当多的人的控制能力。当然,尽管如此,社会主义文化仍不失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作为一种形式上的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在今天的中国仍为多数人所承认。

正是在这样的总的背景下,人们产生了摆脱原有文化而追求其他文化的要求。然而,不同的人们寻求的方向是不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同的人们在选择不同文化时有着不同的具体背景。

人们向西方寻求文化的要求主要来自人们对于人学的向往。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影响下,人们感到,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强调专政、强调集中和纪律、强调整体利益、强调舆论的一律、强调客观的必然,等等,使得每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人似乎被置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这在文化上就是对人学的忽视。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形势下,人们被压抑的对人学的向往便转化为对外部文化的强烈追求,例如关于人的价值、个性解放、自由选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文化艺术的思潮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对原有文化的不满足。

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寻根要求,是来自人们对传统文化中道德因素的向往。这反映了我国的原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宣传中缺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道德规范,而仅仅有与共产主义理想相联系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对广大人们群众说来是超前的东西,因而不能形成对现实生活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同时,人们又不满意西方那种“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文化思想,欣赏中国那种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以对方为重,“礼让为国”的文化内容。于是人们便求助于传统文化,希望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种能反映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以便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强的精神。这种想法似乎又从亚洲四小龙那里得到印证。于是“新儒学”等又迅速发展起来。

在坚持原有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人们中,有着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出于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执著地追求;一种是原有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其既得利益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还有一种是出于习惯,等等。原有的社会主义文化仍有自己的社会基础而存在着。

在现中国社会中,追求封建的和外来的糟粕文化的人也是存在的。主要是一些迅速地富裕起来的暴发户,他们手中有钱,而文化素质极低。此外还有那些已经腐化了的官员,他们以权谋私,大发横财而思想又极度空虚,因此就用糟粕来填补空虚。

由此可见,人们各种不同的文化追求都有着具体的背景,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持续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格局。

能否对人们的不同文化选择进行自觉的调节?这不仅是国家领导人所希望的,也是文化的研究者所希望的。不过,必须看到的是,站在不同的立足点和角度对调节所提出的目标是不同的,因而实际上,自觉地调节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整个变化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且是渐进的。当人们发现了变化的时候,已经不可挽回了;何况这里还有许多假象掩盖变化的情况。但是在已经形成目前这个局面的情况下,为健全和改善社会主义文化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

那么,现在的混合文化经过交互作用之后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前面我们曾说过,能够使一个民族振兴的,可以是任何一种文化,只要这种文化能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这里所说的任何一种文化并不是没有前提和条件的。之所以说任何一种文化,是因为现代化本身并不要求某种特定的统一的文化模式,反过来说,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能够伴随着该民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我们看到所有发达的现代化的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现代化会为各民族的文化注入新的内容,现代化当然要求民族文化中能有新的内容与之相适应,成为使一个民族前进的新的推动力。而且这种新的内容也完全可以是在外来的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但对于任何一个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的民族说来,这一过程是通过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来实现的。这种更新必然是本民族的文化消化和融合外来文化的结果。但它的前提却是全民族对于新的文化因素的共同向往,而这种情况的背后一定是经济和政治的新的发展。这样,人们既不会抛弃原有的民族文化,幻想全盘西化;也不会固守原有文化而不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因而也不会造成内部深刻的文化冲突,从而形成混合的文化。这就是说,要使整个民族不断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吸收有利于我国的西方先进文化,以便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这决不是由于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促成,这就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了。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是,这一民族文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排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在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自发过程中能够也应当注入自觉的力量,这自然应该加强理论与宣传的导向,而更主要的就在于,正确认识新的民族文化形成的机制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着重去创造条件使经济和政治发生深刻的变革,以推动民族文化实现自我更新,离开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来讨论文化问题,是无法找到真正出路的。(1989年9月)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第694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第5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