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诗歌的起源

中国诗歌的起源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有乐器伴奏的诗叫“歌”,无乐器伴奏的诗叫“谣”,二者统称为“诗”。诗歌起源于劳动,这历来是人们的共识。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与语言艺术密切相关的诗歌。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形式。这里的“杭育杭育”,就是指劳动呼声,就是劳动诗歌的一种表达。于是,表示简单劳动呼声的诗歌雏形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

诗歌是人们用来抒发和寄托思想感情的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古人的诗多伴以音乐,配以旋律,是用来吟唱的。因此,古代的诗歌实际上包括吟的和唱的两类,并且以后者为主,故历来都有“唱诗”之说。在中国古代,有乐器伴奏的诗叫“歌”,无乐器伴奏的诗叫“谣”,二者统称为“诗”。到现在则分化成了诗与歌词两类。因此,今人所说的诗歌,从广义上说,包括诗与歌词;从狭义上说,仅指诗。

诗歌起源于劳动,这历来是人们的共识。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看,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劳动,人类锻炼了自己的四肢和大脑;由于劳动,语言得以产生。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与语言艺术密切相关的诗歌。

早期的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肌肉的张弛和工具的运用都需要一定的间歇和强弱,更由于互相之间需要配合,人们便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种与劳动节奏相适应的声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劳动号子。这种劳动号子简洁明快,大体上一音一顿或两音一顿,反复应和。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形式。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曾这样叙述道: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这里的“杭育杭育”,就是指劳动呼声,就是劳动诗歌的一种表达。这种情形,在我国古籍中是不乏其例的。如《淮南子·道应训》中就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翻译出来就是:现在那些抬大树木的人,前面人的高呼“邪许”,后面的人就应和他,这就是抬重物时用来鼓励用力的诗歌。《礼记·曲礼》中也说:“邻有丧,舂不相。”郑玄注:“相,谓送杵声。”即舂米时随着杵棒的节奏而发出的声音。用现代汉语译出来就是:邻居有丧事,舂(米)时尽量不发出杵声。这些都表明诗歌是从人们的劳动过程中来的,它最早也是为劳动服务的。

但是,这些有声无义的韵律,只能算是诗歌的雏形,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乃至文字的出现才产生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在上述带有节奏的呼声中逐渐添上一些其他的语言成分,使其表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最初自然而然发出的直接与劳动有关的简单呼声,发展成抒发自己对劳动的感受,对劳动过程的回忆与幻想,甚至抒发劳动以外的思想感情,如爱情和友谊、对不合理事物的诅咒、愤懑等。于是,表示简单劳动呼声的诗歌雏形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至此,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才算是正式产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