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年来,此中心先后主办了4次全国伦理学学术会议、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和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梅世云),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303篇。这是迄今为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专家组审定、被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的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仅有的2部教学用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的伦理学学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先开始建设的伦理学学科之一。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伦理学研究的重镇。1980年基地开始伦理学学科建设;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国伦理学专业最早的两个博士点之一);1996年被确定为湖南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设立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伦理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此中心的伦理学学科被评为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此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和交流平台,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此中心设有伦理学基础理论、中西伦理思想史、应用伦理学、思想道德教育四个研究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和行政办公室。图书资料室拥有近5万册的中英文专业图书并藏有文津版的四库全书一套,所有图书均已上网,建有电子借阅室,资源开放共享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此中心现有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2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1人,35至55岁的研究人员有19人,16人获得博士学位。

10年来,此中心先后主办了4次全国伦理学学术会议、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过欧美、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一些大学,其中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维也纳大学等海外学者如杜维明、科斯诺夫斯基、汉斯·波塞尔等前来讲学共50余人次;同时,也积极派出学者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创价大学、威尔斯大学、柏林科技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新西兰奥塔古大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等地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共计40人次。

在社会服务方面,此中心2006年参与了第三届“全国公民道德论坛”的筹备和理论调研工作(独立承担调研课题6项,撰有电视宣传片《道德之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2009年的暑假期间,中心举办了伦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为提高国内高校伦理学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培养人才发挥了作用。

此中心建立了学术网站(http://ethics.hunnu.edu.cn)且更新维护正常,网页内容丰富、形式美观,已成为伦理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主办的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双月刊)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成为全国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所载论文复印率经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统计排名位于全国哲学类期刊前列,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队伍实力不断壮大

此中心坚持走“人才强所、质量兴所、团结旺所”的道路,培养了多名学术带头人和一批学术骨干,学科实力显著增强。目前,中心学术队伍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和主要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人、湖南省优秀专家1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3人、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湖南省社会科学百人工程6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3人。学术队伍实力不断增强。

(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1)科研课题方面。此中心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75项、国际合作交流课题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即刘湘溶教授主持的“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即唐凯麟教授主持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王泽应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伦理思想研究”和彭定光教授主持的“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政府道德责任及其限度研究”。

(2)科研成果方面。共出版了《伦理学》、《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体育伦理学研究丛书》(2卷)等学术著作88部,发表学术论文656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12篇;有15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详摘。

(3)科研获奖方面。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20项,教学奖11项,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学术研究水平明显提升。

(三)人才培养效益明显

在研究生培养上坚持“德业双修,学贯中西,博通今古,服务现实”的原则,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优秀学术人才。2001年以来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26人,有93人获得博士学位;招收硕士研究生169人,129人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和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梅世云),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303篇。建设期间,基地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有5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8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本科生教学方面,2008年“伦理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团队”经评审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和“伦理学”(2010年)双双入选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教学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总结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此中心的经验:根据国家伦理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科研究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积累,对研究方向进行不断凝练,不求大而全,但求专而特,使学科方向更加集中而富有个性,同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和《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迄今为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专家组审定、被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的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仅有的2部教学用书,分别获湖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王泽应著的《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此专著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产生的必然性和发展的独特性以及理论贡献予以深入的求索论证,被专家鉴定、领导小组审定为“优秀”成果,2010年获中国伦理学会首届学术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3)《环境伦理学研究丛书》(3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此丛书对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西方环境伦理思潮、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深化和拓展了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空间,被评为湖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4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此丛书在国内第一次对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2005年获湖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等奖(全省一等奖仅此一项)。

(5)刘湘溶、李培超所著的《体育伦理学系列研究》。此丛书由《体育伦理:理论视域与价值范导》、《绿色奥运——历史穿越及价值蕴涵》组成,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共70余万字。此丛书大大深化了我国体育伦理学的理论研究,获湖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6)伦理学研究生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此成果确立了伦理学研究生“德业双修、学贯中西、博通今古、服务现实”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模式,于2003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坚持“跨越”、“特色”、“集成”的原则,通过学科建设的带动,大力建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伦理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基地等,推出一批在理论上有创新、有特色、能为现实服务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圆满完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的工作;在完成“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等重点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两个方向的学术领先地位,强化“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创新水平和中国化特色,争取在环境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网络伦理学领域再推出一批新作,拓展政治伦理学、灾害伦理学、女性伦理学等研究项目,深化西方伦理思想史研究层次,构筑伦理学全面整体研究学术高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