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

“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老庄“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的基础,无“尊重”无以顺应与赞美。庄子提出了“莫之为而常自然”的审美生态观。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态审美意识,在这种宇宙之道与人的心性的同构中臻及“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学,其创作过程,便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展示。
“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_回乡之路寻皈审

二、“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

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中浸透着对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的全元含义。与儒家美学以社会人文生态为核心的思想不同,老庄审美视域更指向于自然生态与人的心性生态,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之道的直接和合为一,从而推动社会人文生态的优化,并且主张通过审美过程中的“道性同构”的哲学范式,为优化社会人文生态提供准则。人对自然的尊重、顺应与赞美,是构成老庄“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的三个基本维度。

首先,人对自然的尊重。这是老庄“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的基础,无“尊重”无以顺应与赞美。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通行本第21章)在老子看来,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恍恍惚惚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其中却有形象、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奥秘,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所以,“道”是最值得尊重的自然法则。庄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揭示自然生态美的思想家,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充分尊重自然万物,“不敖倪于万物”(《庄子・天下》)。在庄子的思想里,大自然是美的,宇宙整体和其中万物均具有美感,人与自然万物互为审美主体,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非功利的审美关系。庄子把人理解为一种客观的自然物:“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物性之美是平等的,强调“物无贵贱”(《庄子・山木》),人应该尊重物性的自然之美。因此,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动物和大大小小的植物以及日月风雨云雾霜雪乃至岩石、山体、江河等自然物都可纳入庄子的审美视野,引发他无限的审美愉悦。在庄子看来,动植物都是有灵魂有情感的活物,万物并生可以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万物共同构成审美的世界。庄子从物性出发以物观物,在庄、惠濠梁辩鱼乐的故事中,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对话,没有审美情怀的惠子永远都无法理解庄子对鱼的审美欣赏。在庄子那里,鱼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独立个体,有它们自己生存的权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审美的主体,都应当受到尊重。

其次,人对自然的顺应。这是老庄“天人合一”审美生态观的关键,无“顺应”便谈不上尊重更不会有赞美。自然本性是美的,但由于人为的因素,自然及万物的本性被扭曲了。老子认为自然有其独立存在价值和客观规律,人对自然的行为,应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庄子提出了“莫之为而常自然”(《庄子・缮性》)的审美生态观。老庄认为,朴真是自然的最美,“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通行本第64章)、“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自然朴真的本性之美才是真美、至美、大美,因为它体现了“道”的本初之美。物有物之性,牛马也有天赋的形体、自然的本能。物保持自然本性,以物为角度,不能从人出发,而只能从物自身出发。庄子在老子自然本初美的基础上发挥为自然完全美的生态审美观点,《逍遥游》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典型地反映了完全美的思想。惠子对樗树“大而无用”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的实用目的之上的,以人有用的标准来衡量无用者,他只能看到物的外在属性,执着于物是否有用的功利观点,从而人也不可能获得审美生存。庄子则将大树和人超脱了世俗功利的关系,把大树的意义还原于它自身,大树合于自然和本性的生长就是美的。老庄对自然万物的价值观是审美化的,视点不在功利上而是在其与人平等的内在生存与审美价值上,这就从根本上还原了自然的本初之美。

最后,人对自然的赞美。这是老庄生态美学维度的最终形态。老子曰:“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通行本第41章)老子怀着崇敬之情赞美自然,认为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万物只有顺应“天道”才能衍化生存,才具有生生之美。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至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庄子也同样怀着崇敬之情赞美自然,认为自然是大象无形、大美不言的,但人可以通过体道感悟它的本初之美,人可以通过考察自然的本初美而领悟万物衍化生存的规律,所以人要静观天地本初之美,效法自然生生之道,以无为的审美态度生存于世。老庄生态美学深刻之处在于把自然本初美与人的精神存在联系起来,注重生态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老庄主张人在天地“无为”之美的观照中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态审美意识,在这种宇宙之道与人的心性的同构中臻及“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

深受老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眼里,自然山水是一个富有生命,充满灵性的世界,当人的思想、感情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时,就表现为一种和美的境界。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学,其创作过程,便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展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表达出了诗人鄙视官场、追求身心的自由和钟情于自然的价值取向:“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不愿在政治斗争和物欲生活的旋涡中迷失自己的本性,宁愿回归自然、赞美自然,在自然中得到“诗意栖居”,在自然山水中寻找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自然养育人的生命,自然也能安顿人的生命,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在浪漫主义山水诗中交合融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