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合一”审美宇宙观

“天人合一”审美宇宙观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关于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自身的审美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为宇宙“无极衍化”的创生意识。老庄对宇宙的理解最终都归于“道”,归于“天人合一”审美生存境界和审美价值理念的诠释。
“天人合一”审美宇宙观_回乡之路寻皈审

一、“天人合一”审美宇宙观

老庄“天人合一”审美存在思想开创性地把宇宙的物理现象与人的生命本质结合起来,将之转化为人的生存境界,并使其具有了普遍而永恒的超然意蕴。“天人合一”思想关于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自身的审美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为宇宙“无极衍化”的创生意识。老庄的“道”是具有本初之美的“一”,“一”是可以一体万化、以应无穷的无极。老子从天道悟出的是“自然而然”与“无为而为”审美宇宙观,庄子从天道引出的是“万物齐等”与“逍遥自由”审美宇宙观。老庄对宇宙的理解最终都归于“道”,归于“天人合一”审美生存境界和审美价值理念的诠释。

老子提出了“道”的起源说,以抽象无形的“道”取代了有形有象的物源说,这是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一次形而上的大飞跃。“道”的本义为路,人行之具有一定方向的路为“道”,引申为必须遵循的“天道”也即宇宙规律或叫自然生命法则。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世界之根,自然万物之本。“道”,“可以为天下母”,“似万物之宗”。“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是有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外观“大象无形”,不具有感性的“物”的形状,故可名“无”;内里却“其中有物”,包含着实在的“物”的内容,故又可名“有”。老子的“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抽象出了“道”,作为宇宙的最终根源,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的宇宙生成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思想,以“道”作为世界之本根,以“道”为终极之美。庄子曰:“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在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追溯中,庄子进一步赋予“道”以生命之美,视“道”为最高的存在之美。这样,就形成了美的根源、宇宙美的无限性、宇宙之美同源于“一”、美是宇宙的本质、宇宙的美是动态平衡的自然美等一个完整的生态美学宇宙观与存在观的理论体系

(一)道是美的根源

在老子那里,“道”无形无象,只能强之曰“大”;庄子将“大”演变为美的最高标准,“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地》)。“大”包括天地,但天地只是大美的呈现者,不是大美的根源,大美的根源是“道”。老庄认为,“大美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切有形的可视可见可闻的现象,都不是真正的大美。真正的大美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的自然之美、无为之美。庄子曰:“淡然无极,天地之道也。”(《庄子・刻意》)淡然的无极可以创生衍化万物,这就是大美的境界。老庄的宇宙本原意识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自然万物具有各自的生性,道与万物的关系,不是主与仆、决定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创生与体道的关系,人体验道的自然而然的包容精神应以无为而为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根本准则,这就将美的根源追溯到了“道”的终极之境。

(二)宇宙的美是无限的

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老子关注的是“域”内之美,强调“道”运动的规律性,大、逝、远、返的运动呈现了“道”循环往复的动态之美。庄子把老子“道”的圆形运动轨迹打开,并引向无限美的境域,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空前无比的宇宙大美境界:“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庄子・在宥》)、“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从不同的视野诠释了宇宙的美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无穷无际的“无极”虚空超然之美。“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庄子・知北游》)庄子以宇宙为外,又以宇宙和太初对举,对客观世界而言,把人置于无限的宇宙大美境界之中,由宇宙的无限引出人的审美生存境界的无限之美。

(三)宇宙之美是统一于“一”的

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庄子在老子对“一”创生之德确认的基础上把着视点投向宇宙整体衍化之美,生发出“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等系统的整体宇宙审美观。老庄将宇宙之美统一于“一”,其实就是统一于“道”,统一于“无极”,终极的审美境界就是本初之美,也即将宇宙之美的出发点和终极点都归结于本初美。返朴归真就是要返归到宇宙的本初美的超然境界之中,这就使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从本原上就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性,这是老庄对世界生态美学的一大创举。

(四)宇宙的本质是美的

对宇宙充满了神圣的审美感,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庄子曰:“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张岱年认为,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两层意思,即“天人相类与天人相通”[24]。“天人相类”说的是天和人在审美视域上是同质的——都是“道”衍化出来的;“天人相通”说的是天和人同处于一个审美存在的整体——“道”之中。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继承老子“有无相生”的理念,借“有”以显示人与自然万物的真实存在之美。在庄子看来,由于宇宙的本质是美的,因而宇宙中的自然万物和人的本质也是美的。在现实社会中有不美的现象与趋势,那只不过是在世俗生活中人的美被遮蔽了,丑是美的一种蜕化,因此通过返朴归真可以还原于人的本质之美。

(五)宇宙的美是动态平衡的自然美

老子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正因为“道”的这种“周行”的静与动的平衡过程,才可能成为天地之母创生出自然万物的大千世界之美。庄子也认为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成就万物之美:“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庄子・天道》)“道”是自然之本根,也是宇宙之美的源头,“道”是动静结合的美,所以宇宙自然就成了动态平衡之美。因此,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春去秋来、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一样,只有在生灭的动态过程中才有其永恒之美。庄子也在说“道”的动态平衡中谈“美”的永恒,其目的不仅在于为宇宙的生成提供本体的解释,更是为了提升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存在之境,以使人的存在融入宇宙动态平衡中,以臻及生命流行的永恒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