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简介

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简介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人为并为人的,其根本精神在于如何使人成为“人”。作为社会境况的晴雨表,教育自由成“人”精神缺失问题的根不在自身,而必须在其所处的社会中探寻。本书是第一本从人性的视角探讨教育精神的专著。本书借鉴了他们的研究,着眼于教育面临的社会问题,从人性对教育的精神期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的最高价值理想,探讨了教育异化的深刻社会原因,并对教育如何回归内在精神给出了建构路径。

杨建朝

一、内容摘要

教育精神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体现教育的终极善,是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想追求。教育是人为并为人的,其根本精神在于如何使人成为“人”。人所以为人的本体在于与物相区分的特有的精神,成“人”即是一个自然人潜在的精神充分地自我实现,这同时也是德性的彰显过程,其内在要求是完整的自由,在自由中才能促进一个“人”的诞生。以前把人当作具备某种属性的物的传统考察人性的思维存在偏颇,而教育以此物化人更是禁锢了成“人”的可能性。作为自由的存在,在压制、规训和灌输中只能使人成物,无以成“人”。教育应该追求自由成“人”的精神,只有在自由中才能体验人的生成,这对当代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从教育如何成“人”的精神视角出发,以自由的绝对性为基,把教育成“人”历程中必然经历的自由分为紧密连贯的三种形态,即认识论自由、社会自由和类自由,并基于相互整合的立场来解读教育精神视域中的完整自由观。

作为社会境况的晴雨表,教育自由成“人”精神缺失问题的根不在自身,而必须在其所处的社会中探寻。教育不成“人”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为三个方面:旧有文化的特质及其对教育的“习染”;政治权力的渗透及其对教育的“硬”控制,最典型的体现主要是教育管理主义和虚假集体主义;经济功利的陷阱及其对教育的“软”控制,其根源是工具理性过度张扬,其背景下的教育消费主义最深刻地腐蚀了教育精神。

教育精神建构,首先需要实施具有丰富新内涵的自由教育。其次,需要把握教育精神建构的多元价值基础,即在成“人”视域中正确处理自由与平等、责任、宽容、良心等的关系。最后,还必须有相应条件:一是主体条件,即教师应该追求自由知识分子精神和体现坚持教育精神的教育家作为,学生作为期待自由成为“人”的主体,应该培育其基于正义感的理性不服从意识。二是制度条件,即建构基于保障师生消极自由的教育制度,让师生在自由的教育中诗意地驰骋。

二、主要创新

本书是第一本从人性的视角探讨教育精神的专著。现在关于教育精神的专著,国内图书出版市场尚不多见,与本书内容关系较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目的、教育与自由等方面。这些专著都对当代教育的异化进行了批判性分析,重申独立的个人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对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借鉴了他们的研究,着眼于教育面临的社会问题,从人性对教育的精神期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的最高价值理想,探讨了教育异化的深刻社会原因,并对教育如何回归内在精神给出了建构路径。

作者简介

杨建朝,男,1980年生,河南林州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毕业,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全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云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从200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