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学的视角

教育学的视角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习本质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限于心理学领域。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学习的本质,更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学习实践。但是,人类学习不同于动物学习的独特性、优越性和高级性,在于教育性学习。受教育者完全能够独立学习了,教育者的作用就变成零了。教育是从人类总体的角度,说明总体如何影响和规定个体,赋予个体以总体的普遍性本质结构;教育的对象是人类个体,教育的行为倾向指向个体,它通过个体达到总体。

苏兴仁 周兴维

对学习本质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限于心理学领域。同心理学相比,教育学更应该研究学习问题。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学习的本质,更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学习实践。

一、学习的本质

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学习,必须把研究的对象缩小,确立为仅仅研究人所特有的学习活动,关注学习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对象的社会历史演变、学习活动所受到的各种社会激励或制约因素等。人的学习既是个体化的活动又是社会性的活动,学习的内容可能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也可能是直接经验。从学习的目的和结果看,学习又是使个体身心获得发展,使个体和人类整体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过程。

(一)教育与学习: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

学习由“学”和“习”组成,学和习是获得经验的两种途径。“学”的原意是仿效,指获得间接经验;“习”的原意是小鸟频频飞起,指获得直接经验。学以教育为条件,在与教师(成人)相互作用中学得经验;习以环境为条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习得经验。人类既有教育形式的学习,又有非教育形式的学习,不是教育比学习的含义更广泛,而是学习比教育的含义更广泛。但是,人类学习不同于动物学习的独特性、优越性和高级性,在于教育性学习。就这个意义而言,人类学习是离不开教育的。但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有一个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它可以由量变到质变,最后走向自己的反面,自我否定,归于消亡。教育者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由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增强,教育者的师授作用也就相应逐渐减弱,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断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完全能够独立学习了,教育者的作用就变成零了。如此,从教到学的转化也就完成了。教育和学习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循环不已的辩证关系,同“太极图”所表示的阳往阴来、辐辏轮转、循环无穷的辩证发展关系正相符合。

如上图所示,人类文化的传承活动,始终呈动态变化态势。它对社会的个体来说,先由教育开始,顺时针方向发展,由大、宽、强,至于小、细、弱直到无,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应运而生,然而却是反时针方向发展,由小、细、弱而走向大、宽、强。即,当教育处在大、宽、强时,学习则处于小、细、弱;而当学习为大、宽、强时,教育则小、细、弱。这种变化关系既表现在人一生求知学习的纵向过程中,也反映在具体求知学习的活动之中。

总之,教育和学习是一对概念,它们共同阐释和说明“人的自身发展”的实现途径,但方向是不同的。教育是从人类总体(历史性社会)的角度,说明总体如何影响和规定个体,赋予个体以总体的普遍性本质结构;教育的对象是人类个体,教育的行为倾向指向个体,它通过个体达到总体。学习则是站在人类个体(现实性个人)的角度,说明个体如何掌握和突破总体,使总体获得个体的多样性动力源泉;学习的对象是人类总体,或者说是反映总体本质力量的社会文化、文明,学习的行为倾向指向总体,它通过总体回归个体。人类总体与个体,通过教育与学习,互把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内在环节,从而扬弃了自己的孤立性和封闭性,实现了历史的统一。这就是说,教育与学习要在对方身上各自完成自身的概念,达到自己的目的,两者是互相包含、互为前提的。

(二)学习的本质:在历史的全面享有中实现个体的加速发展

首先,人的学习的客体对象,是反映人类总体的本质力量的人化自然。人的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索和实验,它不是去追求外在的还没有打上人类实践印记的那个自然,而是直接占有人类实践已经取得的成果。这就是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的物质——工艺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它们包含了我们行为所指、思维所至、感觉所及的整个人化自然,是人的学习的完整内容,也是人的发展的全部源泉。学习的本意,即是要全面地占有它们并使之转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财富

其次,学习的主体因素,是个体完整和谐的统一体。人的诸种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就要求在学习中主体要整体投入。同时,人的身心器官又有高度的分化性,分别对各自的适宜刺激有最高的反应能力。人的身体的和精神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全部特性,都是同世界发生某种关系的独立渠道,都在学习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缺了某一样,人的学习就缺了某一种可能。可以说,凡是人的一切需要发展的器官,都是学习器官。全面的学习导致全面的发展,片面的学习带来片面的发展。只有学习器官的全面调动和运用,学习客体的全面丰富性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在丰富性,人才能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最后,人的学习过程是主客体之间的全息对应和双向建构。现代全息科学把两种事物具有信息对应关系,即前者潜在地包含着后者的一切信息,后者显现出前者全部内涵这样一种现象称作全息,并且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全息的。凡是客体中没有的,就不会出现在主体之中;凡是主体中有的,也必然出现在客体之中。简言之,主体包含了客体的全部信息,反之亦然。主客体的全息对应关系,提供了全息学习的可能性,即学习主体以尽可能多的器官来捕捉和把握客体尽可能多的信息。但全息学习不是全息摄影,不是对客体信息作表面化的、材料性的机械复制,而是要在主客体之间能动性、创造性地建立某种结构关系。这一结构关系在外表现为事物(知识)之间的新的联结组合,在内表现为主体身心器官功能的沟通协调两者异质而同构,彼此对应,在学习活动中同时建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间接经验,还要在实践中掌握直接经验;学习不仅仅是认识活动,它还有身心的全部功能参与;学习还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它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主体的一切特性,而且这种发展是全面和加速的。

二、认识学习本质的现代意义

当今世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竞争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也是学习的竞争。学习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自主地进行学习,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立足于终身学习的角度,研究学习的本质,不仅有助于人们学会学习,而且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构建学习化社会奠定理论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实现

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个体在实践中自觉、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个体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1]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即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方面。(2)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大量的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3)学习的全过程性。从时间来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时代,整个人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一生。(4)学习的全方位性。从空间上说,学习是无围墙的,不局限于学校的学习,还有家庭学习、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学校学习。(5)学习的创新性。学习不仅在于模仿和继承,而且更注重创新。(6)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者的态度、方法、能力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和成效。

(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多维度、多层次的含义,其基本的含义乃是指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其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2]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的个人蕴含着全面发展的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学习。马克思讲过,全面发展的人也是自觉地积极主动发展自己的人,只有自觉主动地认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并按这种规律发展自己,才能有全面发展的人。而自觉全面发展自己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没有自觉有效的学习也就没有人自身的自觉全面的发展。学习的本质告诉我们,学习活动不是独立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的与实践活动并列的人类又一种活动形式,而是从属于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以自觉改造自己发展自身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过程,是使人自身在同外部世界建立的关系中成为主体并不断提高自由程度和主体性的过程。学习主体性即指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承担者,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并存在于主体性之中,是从主体性中派生出来的。人正是确立了主体性,才具有开放性,从而在拓展中依据这种意识调控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学习者能对自己的学习全面负责,有能力选择自我发展的途径。学习主体性意味着个体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以一种自觉的学习态度,有预见地学习与吸取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相关的知识,进行自我规划,以完善自我和实现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时间、地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具体运用等各方面,都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实际进行主动的选择、安排和调整,学习者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学习的本质就是人自觉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所描述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依据人在自然、社会和自我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的发展状态,认为人类最终将确立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进而在自由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创造人类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也就是说,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三)有利于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传统状态向现代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历史转型。对于人的现代化,人们罗列了很多的特点和标准,但大多是对人的现代化的直观外在描述,都不能真正揭示人的现代化的实质。从本质上讲,人的主体性才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点,也是“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分野。[3]

主体性“主要是指人作为主体时的特殊本质表现,而不是指能够作为主体的人的一般本性”。[4]也就是人通过主体活动与活动对象建立为我关系、驾驭关系,使之服从于自己目的的特性;它具体表现为主体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的现代化要求人们具有的开放性、创新性、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及重视现实、面向未来等特性,并不是独立于主体性之外与主体性相并列的东西,而是在主体性基础上产生的。这些特性只有通过主体性这一基本特征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这些特性从根本上说是根植于主体性之中并由此派生出来的。人正是确立了主体性,才有了开放性。开放性不仅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而且使人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从而产生相应的竞争观念。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开拓性、进取心和创造精神。要创新和开拓,就要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可见,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

事实上,学习的本质归结为一点,也正在于其主体性,所以,从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来讲,学习是根本途径。学习才能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社会人变为现代人。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完善化。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而不是有机体的自然成熟。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历史推进,它依赖现代社会发展的更高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个人主体条件,即自主的、自由的学习过程。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1期]

【注释】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3]邓云洲:《论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双重意义》,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1期。

[4]邓云洲:《论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双重意义》,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