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种专业的视角》简介

一种专业的视角》简介

时间:2022-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重点解决“学习共同体”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的影响。作为共同体研究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教育学的研究也不能回避这一思潮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否则,不建立学术共同体,知识就会变成孤僻的东西。其中,导师队伍建设的共同体立场又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需求与满足为核心。传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面临着“共同体”属性丧失的窘境。

田 莉 孙亚玲

一、内容概要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重点解决“学习共同体”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重新界定导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二是凝练导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和学理依据;三是重构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四是结合实践研究反思并总结导师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关键策略。解决的技术难点是在导师学习共同体新的概念框架下凝练导师学习共同体学理层面的阐释依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共同体”是20世纪中后期共同体主义与个人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立和冲突中突显的话语方式,这是一场发生在哲学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给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学术话语,是整个时代变革与发展的潮流。作为共同体研究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教育学的研究也不能回避这一思潮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话语方式探索教育学的发展。教师是教育变革中最为能动的变革主体之一,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与共同体研究二者之间可建立起深度契合的研究范式。

在传统的教师学研究中,由于长期受到近代以来个体(主体)中心理性的影响,偏离了“共同体视域”,试图使教师学研究获得独享的研究方式。然而,将大学里进行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多种任务聚合在一起的独特研究方法,应当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否则,不建立学术共同体,知识就会变成孤僻的东西。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过程就是在这种导师共同体的丧失与追求中展开的,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共同体、“师生共享对话与批判精神关系”的共同体、“学科研究”的共同体之间的博弈。其中,导师队伍建设的共同体立场又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需求与满足为核心。因此,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必须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在更大的“合法性”中寻求发展。

传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面临着“共同体”属性丧失的窘境。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逻辑起点,重新构建导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关系,在教育学科内部以及跨学科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对话关系。“共同体视域”将是本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中心话语,是教育学发展的方向。

二、主要创新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理论框架层面。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成果多停留在实证与手段层面,缺乏对整个研究逻辑的整体性把握。因此,本文对导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有助于在理论层面深刻反思传统研究思维方式上的弊端,从而更好地与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让“共同体”理论属性与实践品性真正为导师队伍所领悟。

本文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的是,为研究生导师团队工作模式研究引入“共同体视域”,从专业视角提供了理论阐释框架的支持,有助于促进导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贡献

本文刊发的期刊,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协办的目前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是集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工作指导、理论研究、经验介绍和信息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学术刊物。在国内理论教育学界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影响因子在36种教育类CSSCI中排名第四。论文发表后,一些主要观点被其他论文多次采用。

作者简介

田莉,女,1980年生,云南个旧人,教育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师。长期从事课程论与教学论、教育评价、教师发展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孙亚玲,女,1959年生,陕西耀县人。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课程论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