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涉外礼仪通则

涉外礼仪通则

时间:2022-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目标1.了解涉外礼仪的概念、本质、功能。行为养成目标掌握并运用涉外礼仪通则,并能通过实践,自觉地在涉外工作及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个人的形象展示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规范的事件处理能力,避免在涉外交往中因少见多怪而失礼于人。基础知识一、涉外礼仪的概念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

知 识 目 标

1.了解涉外礼仪的概念、本质、功能。

2.掌握涉外礼仪通则。

行 为 养 成 目 标

掌握并运用涉外礼仪通则,并能通过实践,自觉地在涉外工作及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个人的形象展示能力、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规范的事件处理能力,避免在涉外交往中因少见多怪而失礼于人。

案 例 导 入

小王接待了一位82岁来华旅游并参加短期汉语学习的美国老太太,见面时,小王对老太太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到外国旅游、学习,可真不容易啊”这话要让中国老太太听了肯定非常高兴。可是那位美国老太太听了非常不悦。冷冷地应了一句:“是吗?你认为老人出国旅游是奇怪的事吗?”弄得小王十分尴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展会、论坛、日益频繁的对外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加快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认识、了解中国的机会。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人与外宾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作为一名现代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国的礼仪,还需要了解国际通行的礼仪规范并在涉外活动中体现出来,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体现我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基 础 知 识

一、涉外礼仪的概念

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是指在对外交往中,用以维护自身、企业和本国形象、向交往对象表示尊敬和友好愿望的国际通用的礼仪规范。它是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步形成的。

二、涉外礼仪的本质

涉外礼仪的本质是在交往中如何维持国家的主权,体现国家尊严,而不是注重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交往。

三、涉外礼仪的功能

(一)可以体现个人修养和国家形象,感受人格、国格的尊严。

(二)可以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友谊,避免隔阂,减少误会。

(三)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

四、涉外礼仪通则

为了在对外交往中维护自身形象和民族尊严,传承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让我们了解世界,让世界知道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有一些原则是有共性的,必须掌握和运用这些通则。

(一)个人形象原则

个人形象真实地体现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反映了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展现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程度,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倍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个人形象。

(二)不卑不亢原则

在涉外交往中必须坚持“不卑不亢”的原则,因为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在参与国际交往时,要在尊重外国的风俗习惯的同时,坚决反对自卑自贱的思想,要以自尊、自重、自爱和自信为基础,表现得堂堂正正,落落大方。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应当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同时,还应注意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给予同等的尊重与友好。

(三)求同存异原则

世界各国的礼仪与习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在涉外交往中,重要的是要了解,遵守求同存异原则,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四)入乡随俗原则

“入乡随俗”是指在涉外交往中,要了解、遵守对方的礼仪习俗。在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工作、学习、参观、访问、旅游的时候,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认真的了解和尊重,避免因不了解而失礼。做到“入境而问禁,入乡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不妄加非议别国所特有的习俗。

(五)诚信守约原则

诚信守约是社会的基本规范,也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承诺一定要深思熟虑,一旦做出就必须要兑现,这样才会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与信任。在涉外交往中,不仅要认真地如约而行,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已有的约定任意进行修正变动,或是擅自取消、否认。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地为此事向对方致歉,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而给对方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六)表现适度原则

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而友好,更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要掌握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度”:

1.关心有度。不宜对外国友人表现得过于关心。

2.批评有度。在一般情况下,对待外国友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其不触犯我国法律,不有悖于伦理道德,没有侮辱我方的国格人格,不要对对方进行批评指正,或是加以干预。

3.距离有度。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应当视双方关系的不同,而与对方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根据国际惯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情况:(1)私人距离。距离<0.5米。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2)社交距离。距离>0.5米,<1.5米。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3)礼仪距离。距离>1.5米,<3米。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4)公共距离。距离>3米,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

4.举止有度。多检点自己的举止动作,切勿因为举止动作过分随意,从而引起误会,或是失敬于人。

(五)谦虚适度原则

中国人待人接物讲究含蓄和委婉。大都主张自谦、自贬,不提倡多作自我肯定,尤其是反对自我张扬。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得体的做法是“过谦适当”的原则。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自我贬低,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于并且善于对自己进行正面的评价或肯定。

(六)静观其变原则

在涉外交往中,遇到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好的情况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不妨先按兵不动,静观一下周围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的行动。这么做就不至于弄巧成拙。“静观其变”原则在很多时候也为“紧跟”原则,或是“模仿”原则。

(七)尊重隐私原则

个人隐私指的是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将尊重个人隐私,视作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具体概括为“七不问”。

1.不问年龄。西方人普遍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轻易不会告之于人。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对于“老”字则讳莫如深。特别是外国妇女,最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实际年龄。所以在国外,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位真正的绅士,应当永远“记住女士的生日,忘却女士的年龄。”

2.不问家庭情况。西方人视家庭住址、婚姻状况、家庭生活、子女情况为自己的事,闲人应该免问。比如“有没有恋人”“两个人怎么结识的”“跟恋人相处多久了”“结了婚没有”“夫妻关系怎么样”“婆媳关系如何”“有没有孩子”等话题,很让人难堪。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之至,甚至还会因此被对方控告为“性骚扰”,从而吃上官司。

3.不问健康状况。在中国人相遇后彼此打招呼时,大家经常会相互问候对方:“身体好吗”。要是确知交往对象身体曾经一度欠安,人们往往还会关切地询问对方:“病好了没有”。如果彼此双方关系密切的话,则通常还会直接向对方打探:“吃过一些什么药”、“怎么治疗的”,或是向对方推荐名医、偏方。可是在国外,人们在闲聊时一般都是“讳疾忌医”,非常反感其他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过多,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被看作是他重要的“资本”。

4.不问收入情况。每个人的收入都同他的地位和能力有关,被人视为自己的脸面,所以是免谈的。

5.不问个人经历。初次会面时,中国人之间往往喜欢打探一下对方的“背景”,摸一摸对方的“老底”。然而外国人却大都将这些内容看作是“商业秘密”,并且坚决主张英雄莫问出处,反对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

6.不问宗教信仰。公民拥有信仰自由的权利,绝大多数国家都保护公民的信仰自由。在涉外交往中,不宜直接询问,也不宜随意与别人谈论、争执此类问题。若处置不当,会影响相互间的交往,甚至造成误会或隔阂。

7.不问政治倾向。政治倾向同宗教信仰一样属于个人自由,不宜询问,更不能对个人的政治见解、政治倾向评头论足。除非双方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又不会影响双方的关系,可以展开讨论。

(八)女士优先原则

“女士优先”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礼俗”。“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于所有的妇女都要一视同仁。

西方人强调“女士优先”,并非是因为妇女被视为弱者,值得同情、怜悯,而是他们将妇女视为“人类的母亲”。

(九)以右为尊原则

在确定并排排列的位次时,我国的传统做法是“以左为尊”,也就是以左为上,以右为下。但在国际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排列的位次时,参照“以右为尊”原则。按照惯例,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的时候,主人主动居左,而请客人居右。男士主动居左,女士居右。晚辈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居右。职位、身份较低者应当主动居左,而请职位、身份较高者居右。

按照国际惯例,在接待外宾的过程之中,当主人前往外宾下榻之处进行拜会或送行时,主人的身份应当是“客人”,而外宾在此时此地则“反客为主”了。在有必要为二者进行并排排列时,应当使主人居右,而使外宾居左。有时,进行国际交往的宾主双方往往都不止一人,当有必要为之进行并排排列,如需要会见、合影时,仍需要恪守“以右为尊”的原则。只不过宾主双方届时需要在属于自己的一侧,再具体排定一下各自人员的位次。

拓 展 知 识

提到杰出的外交家,大概很多人都会想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吧!他在外交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击节赞叹的外交故事:

1.一位美国记者问:“你们国家的路是人走的,为什么要叫马路?”周恩来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2.有一个美国人看到周恩来也用美国的派克笔,问是不是中国落后,没有好东西。周恩来回答道:“这是越南战争时,越南人民送给我的战利品。”

3.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4.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得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剑,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能 力 训 练

1.参照涉外礼仪通则,创设情境,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接待部分国家外宾的礼仪演练。

2.小组讨论:分析案例,说明应该如何做到涉外接待中的“大智若愚”?

案例:一位英国公爵主持一个招待印度当地居民首领的宴会。在宴会结束的时候,侍者为每位客人端上来了洗手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印度客人看到精巧银器里的水时,竟然端起来一饮而尽。这一举动让在座的英国贵族们目瞪口呆,不知道如何是好,傻愣愣地看着温莎公爵。只见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也一饮而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