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八荣八耻”的内涵及意义

“八荣八耻”的内涵及意义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三)“八荣八耻”的时代意义“八荣八耻”的提出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3月4日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的。提出“八荣八耻”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一)“八荣八耻”提出的时代背景

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这一问题总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向息息相关,并左右时代前进的方向。

1.“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的社会,是执政党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而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人们具备相应的道德素质和伦理精神,需要用正确的荣辱标准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从而养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论建构友善的人际关系、友好的天人关系,还是维护安定祥和的社会秩序,都需要用健康的、正确的荣辱廉耻观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动向和行为实践。历史发展证明:一个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美丑不辨、尔虞我诈、物欲横流、寡廉鲜耻、缺信无义、骄奢淫逸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能长久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盛,也有赖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完善。换句话说,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只有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才有助于人们明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2.“八荣八耻”是对社会道德危机的积极回应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要求,将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时期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

(二)“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

1.“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表述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2.“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传统道德的丰富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荣辱观主要体现在对于辱的认识上,大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在我国一些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朱熹说,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因此,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正确荣辱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毛泽东到江泽民,都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了重要的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八荣八耻”的时代意义

“八荣八耻”的提出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这一荣辱观的提出是凝聚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紧迫需要;是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的迫切需要;是强化道德责任、明确道德义务、进行道德精神建构的迫切需要。

荣辱观是一种与道德义务紧密联系的由道德内化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任何民族都要通过明确的荣辱观来维系其基本文化价值。当前中国社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群体的经济状况和利益诉求呈现明显差异;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价值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被模糊或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整合和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就成为今天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同时,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作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它渗透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引导着社会风气,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在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期,迫切需要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以促进改革转型的平稳实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更是一种强化道德责任、明确道德义务、陶冶道德情操、培育道德品格、提升道德水平的精神建构,而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更重要的是,国民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性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凝聚力量,凝聚智慧,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民族全面振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