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等财经院校创新人才教育与质量提升梯度的几个研究视角

高等财经院校创新人才教育与质量提升梯度的几个研究视角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温建宁一、研究背景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温建宁

一、研究背景

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样,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也特别提到:我们已经进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历史阶段。

由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基本的国策;自主创新,成为时代的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面临着最大的历史机遇。科技事业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领军人才的涌现,这些人才不同于常规人才,是具有创新品质的特殊人才。

创新人才从哪里来? 一般而言,教育出人才,教学出人才,教师出人才,故人才依赖教育,教育是人才的摇篮。但不可否认,当前教育存在局限性,大众化教育的色彩太重,使通识教育大行其道,尤其当普及高等教育后,教育标准不断降低,高教质量不时下滑,教育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教育探索有限,不仅制约了创新人才的教育功能,而且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创新发展,不能不说是过去高等教育的缺陷。

试想一下,如果教育机制本身僵化腐朽,没有教育自身创造性的动力,难以完成自我更新,保持活力,就很难保证教育的终端产品——人才的创新性能力;如果教育质量走下坡路,没有品质提升梯度保障,本科教育专科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不但学历含金量骤减,而且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则遑论人才培养的结晶。

因此,无论是建立创新型国家还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本质上都要求变革教育体制。我们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建立创新型教育,只有让教育充满创新,拥有无穷的推陈出新的活力,国家的创新实力才有可能形成,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创新才有希望。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要进行教育创新,只有认清创新教育的本质,才有可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只有培养出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二、概念界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定位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才具有首创的思维人格,能发挥异于常人的创新潜能。创新型人才,是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社会功能属性,又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才,更是具有社会稀缺性的杰出人才。这说明创新型人才内涵更丰富,不但要求是人才,具有人才的一切属性,而且要求是“人中豪杰”,是人才中的特殊人才。

创新型人才具备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内在创新品格等智力因素的特殊气质,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内在品质,与创新特长有机结合,体现了独有的精神面貌。没有创新的思维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没有创新的实践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同样很难充分发挥。

这种人才少而精,不是靠数量取胜,不能简单依靠扩招得到,而是要靠质量取胜,靠精雕细琢。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改革教育模式,让创新观点深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胞,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让受教育者在创新的氛围中成长,每时每刻都能接受创新的滋养。以上认识,既是传承了朱高峰院士的广义定义,也吸收了袁东研究员第二层面定义的成果,更兼具了周霞教授有关创新活动的观点。

随着“十二五”教育改革的推进,随着高等教育对专识教育的重视,创新教育的地位日益提升,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策实现有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政策的目标值得期待。

三、研究范畴

创新型人才,慧外秀中,内外兼修,神形兼备,既有先天性禀赋因素,也有后天性气质因素。从先天禀赋而言,他们具有超群的智商,具备“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也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更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行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通常与生俱来,更多得益于遗传,所以不在本研究范畴之内。

从后天塑造来讲,教育之功勋善莫大焉。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家庭教育,而且需要社会教育,更需要学校教育,每个环节都意义重大。教育如同一把奇异的钥匙,不仅完善了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而且拓展了创新型人才的思想境界,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其个性修养。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后天塑造特别重要,涉及众多关键性要素,尤其是后天教育因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不仅开发出受教育者的创新潜质,推动科技创新,引导科学进步,而且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创新欲望,推进产品研发,从而改变世界。

于是,对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来说,剔除了先天性禀赋差异之后,要成长为创新型拔尖人才,教育将成为主导性的决定因素。我们知道,高等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状态。通过大学比较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可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这既是现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内在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重点考虑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化社会,衡量创新型人才成功与否,金融意识、金融素质和工具使用能力是重要的标准。界定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助于认清创新教育的本源。

吴培亨院士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三条基本素质:第一,要有比较宽阔的视野。通过各种学科的交叉、学术的综合,才能有所创新。第二,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在科学实验中,不轻易放过一些“蛛丝马迹”,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第三,要有专业的敏感性。学生只有对学科专业有足够的敏感性,才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科学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只会降临给有准备的人。”除此而外,创新性人才更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历史情怀和社会担当,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研究现状

培养创新型人才,早就成为教育者研究和探索的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原则,几乎成为世界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共识。就思想渊源而言,古希腊自由教育的范式,奠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其核心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方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历史上看,哈佛大学19世纪中叶推行选课制度,开启了自由学习的思想逻辑,为学生个性化自由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创新性人才从教育变革中直接受益,开启了制度软性适应人才成长的新纪元。

国内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侧重点、研究风格可以说各有千秋。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分为正面研究发现和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反面研究预防和排除创新型人才成长盲区两个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针对创新型思维品质教育的研究卓有成效。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先生主张从培养人才的创新人格开始,他认为应该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而复旦大学王生洪先生则认为,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爱才有道,营造符合成才规律的环境。大学不仅要充分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更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或形式主义的追求。二是育才有方,在学术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周霞教授则从胜任力的独特视角,选取了研究型大学作为考量样本,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和要求。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反思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认为不仅应该修正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机制,而且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这些研究普遍专注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推崇和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品德境界,属于人才金字塔尖上颇有高度的教育理念,更适用于顶尖型领军式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经济“创新发展、转型驱动”,使得金融行业创新蔚然成风,财经院校需要与时俱进着力培养金融创新人才,在成才共性的基础上彰显金融创新人才的特殊气质,扭转该领域研究和规律性认知的不足,显然只有创新教育思想逻辑才能为此目的带来更多助益。

五、研究价值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历经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包产到户的农业时代;第二阶段,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业时期;第三阶段,房地产商品化的初级服务业周期。21世纪头20年,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伴随产业升级以金融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将呈现日新月异的超常规发展。作为培养金融人才的主阵地,财经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创新能力,被全社会寄予厚望。因此,研究金融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人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颇具现实意义。

教育出人才,教学出人才,教师出人才。要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能承担金融创新职责、能引领金融发展潮流、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的实用金融人才,高等教育尤其应该顺应时势展开研究,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问题,以创新的精神改革现状,实现洞悉事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拥抱未来的创新教育。

六、主要结论

依托“十二五”开展的教育改革之大趋势,抓住经济转型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利用金融行业国际化带来的产品创新驱动能力,探索适合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质量保证评价体系,是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体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教育培养方法。它是个性化与社群化共存、一般性与特殊性相融、互动性与创新性互补的探索,需要方法创新,才能发掘和认识一般规律,发现和追踪创新金融教育的深层规律。

(一)关于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的内涵,我们想格外强调财经类院校和研究型综合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由教育理论决定的创新机制不同。财经院校不过分追求理论深度,不企求研究的制高点,而是把力量放在实用能力、实战技巧、立竿见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点子上,所以说,财经院校创新金融人才不求高入云霄的“顶天”效应,而是倡导脚踏实地的“立地”作风,能把创新能力迅速演变为经济效益。

二是由金融知识灌溉的创新途径不同。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不仅着眼于金融这一小块知识领域,而是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众多范畴,甚至包含了众学科之母的哲学,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能力不仅具有深度,而且颇具广度和超时空观,这是金融创新难以企及的地方。因为金融创新活动更加现实,无法脱离具体的时空环境,具有强烈的时效特征,所以财经院校的创新教育活动必须始终紧紧跟上时代变革的脚步,跟上金融创新的累积观念。

三是由培养方式裁剪的创新变革不同。财经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来源于时刻求变的创新变革速度,但研究型大学很多都追求保持传统,并把闪光点沉淀和固化为学校风格,从而形成对慕名而来的学子的吸引力。金融创新人才对社会的吸引力来源于毕业生金融事业成功的耀眼光环,以及这些成功者身上烙下的学校印迹。显然,不断创新求变是金融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风格和方式。

四是由教学工具积淀的创新思路不同。研究型大学把严谨、一丝不苟视为学生的必备素质;而财经院校视灵活机巧、变通有为为教学追求,这就有助于学生在现有金融框架下出新、出彩,从夹缝中突破重围,占尽金融获利的先机。

(二)关于财经院校实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关于财经院校实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改革,我们格外强调创新思路和理念。

1.从通识和共性培养入手,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周霞教授从创新知识、创新品德、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五维度测量提出创新人才胜任力结构,对创新金融人才教育比较有借鉴意义。依托这些最新研究成果,我们提出自己的金融创新人才观

考量维度1——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集合体,是想象力、沟通能力、观察力、决断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预见力的组合。

在上述基础上,笔者认为还需要增加敏感性能力、数量化分析决策能力、投入产出高效率评估能力。这样,金融创新人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立足,并取得非同凡响的金融收益。

考察维度2——创新人格是指创新人才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抗压性、自信、独立性、好奇心、乐观和适应性。如独立性是指喜欢辩证、独立、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决不人云亦云;好奇心是指对未知事物和新异现象广泛关注与热情投入;乐观是指用正面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或考虑问题。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创新活动是在风险海洋中航行,所以我们认为,创新性金融人才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引进实战的全风险环境,从一开始就把人才成长放在风险环境去锤炼,目的就是强化高端金融人才的压力承受能力,建立直面风险并灵活驾驭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最终引领金融创新的潮流。

考察维度3——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心理倾向,是取得创新绩效的精神支持,包括:自愿参与团队工作,重视各种不同观点,支持团队决定的团队合作精神;不怕冒险,勇于探索未知、不熟悉事物的探索精神;尊重事实,敢于质疑上司或权威看法的质疑精神;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决不轻言放弃,而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去完成的毅力;不安于现状,尽力去追求完美与卓越的进取精神。

如果说传统金融人才就是银行柜台人员,只要循规蹈矩仔细认真做事,就可以把重复性任务100%完成好,那么,在金融创新的时代,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创新型金融人才则要重在探索新的金融领域。这就对财经院校的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设计新颖实用的课程教学形式,比如完全实战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不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索出新的能力,确实是金融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深度问题。

考察维度4——创新知识是指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性活动取得高绩效所必须具备的事实型和经验型信息,包括掌握自己所属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及最新进展,能合理拓展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技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高级金融人才要有卓越的业绩,离不开丰富的市场阅历和经验,但高等财经院校的学生都来自于高考,很少有人有金融工作方面的深度经验,所以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要在有限的大学四年时间内,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从业”经验,说到底就是突出实践实验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给其真实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让其懂得金融实际体现为选择权的决策。决策的好坏差异简直是天壤之别,好的决策就会有超额收益奖赏,差的决策会立即遭受巨大损失,无一例外。

考察维度5——创新品德即创新道德品质,是创新人才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他人、对工作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包括诚实正直,对工作学习充满持续的热情,工作学习认真负责,勇于承担责任。

金融离不开利益,但金融人才培养不能“见利忘义”,金融场所创新型金融人才,更应该具有“兼济天下”的情怀,更应该践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更应该体现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正直诚实、勇敢有责的美德,这是金融创新人才教育应该首倡的修身之处。

2.发掘天才独创能力,从专识和个性培养给力

从教育的历史轨迹来看,不得不承认,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顶尖的金融人才,更多是金融天才形成的。这就要求高等财经院校贯彻通识教育,在立足培养学生成才之外,更注重专才的培养,尤其是“独异于人”的特殊学生的培养,创新教育宽松的成才环境,在容许学生个性最大发挥上留有余地,让非教育力所能及的内在创新潜力,能在高等教育环节得以激发,成为学生金融独创的“特异功能”,真正用可教育的专识,互补不可教育所得的天才智商能力。

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模式,赋予了金融独特的创新氛围,契合人民币国际化和服务业大发展的要求,金融行业和金融创新迎来了全新的时代,社会对金融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巨大的需求,高等财经院校责无旁贷应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在重点认识和厘清金融创新型人才培养机理的基础上,契合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现实性,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层面大有作为。

3.改革教育的机制和体制势在必行

这些改革应该围绕学生成才来进行,整合学校的一切有用资源,突破现有体制的束缚,把学生的潜能全面调动和激发起来,借着“十二五”教育新规划的执行和起步,理顺一切教学相关关系,奠定“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的理念,让教育的机制和体制为“人”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建立高效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评价方法必不可少

关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毕业生的金融能力,应当反映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中。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会正面指导教学状态,引导学生走向辉煌的顶点和未来。

参考文献:

[1]黎志华.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 (3).

[2]崔军,申翠英.本科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

[3]陈慧,刘济科.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9,(2).

[4]周霞,景保峰等.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测量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0,(6).

[5]黄迪皋.创新教育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1).

[6]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7]刘彭芝.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 教育研究,2010,(7).

[8]陈初升,蒋家平,刘斌.个性化 长周期 三结合 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