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其他角度抑制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对策

从其他角度抑制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对策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央行关心的恰恰是以通货膨胀为目标有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就要求我国央行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及其对总体通货膨胀指标的潜在影响,通过实时发布价格数据引导社会公众做出及时调整,同时也应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免扰乱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8.5.1 加强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度量和监测

度量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总体通货膨胀(headline inflation)指标和核心通货膨胀(core inflation)指标。我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既需要关注总体通货膨胀指标,也需要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对价格变动是临时性的还是趋势性的这一问题作出很好的判断,降低货币政策出现“超调”等失误的可能性。之所以需要同时关注总体通货膨胀和核心通货膨胀这两个指标,是因为这两个指标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采用总体通货膨胀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优点如下:一是总体通货膨胀指标更符合货币政策“维持价格稳定”的目标要求。货币政策要求的物价稳定应该是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稳定,而不仅仅是剔除掉能源和食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稳定。二是当价格冲击发生变化时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可能失效。由于价格冲击会随时发生变化,过去波动性较大的商品在未来可能并非如此。例如,石油价格大幅波动,若采用剔除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就会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三是与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相比,总体通货膨胀指标更为公众所熟悉和信任。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还不能确定究竟何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指标最优。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有很大部分用于购买食品和能源等“非核心”商品,而这些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人们感受通货膨胀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容小视。

采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作为货币政策改革目标的优点如下:一是短期内以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为目标,有助于维持货币政策的稳定。由于总体通货膨胀指标包含了所有商品和服务,临时的供给冲击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如粮食歉收或能源价格飙升),这时总体通货膨胀指标会产生波动。如果货币政策以此为据采取相应措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以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为目标,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因临时性因素而出现的失误。二是核心通货膨胀指标比较稳定,能够清晰地反映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好地反映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央行关心的恰恰是以通货膨胀为目标有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如果公众认为央行选择核心通货膨胀为目标是正确的,当总体通货膨胀指标出现临时性变化而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保持稳定时,公众不会对总体通货膨胀指标的变化产生恐慌心理,也会对央行不采取政策行动予以理解。

从实践上来说,很多以总体通货膨胀指标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国家也编制相应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并加以监测,并且有些国家甚至编制多种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例如,瑞士就分别采用剔除法和截断均值法两种方法编制三种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而像美国、泰国等以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为货币政策目标的国家,在关注核心通货膨胀目标时,也关注总体通货膨胀指标。又如,美联储在决定货币政策中期立场时关注总体通货膨胀指标,在短期决定政策调整时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泰国央行则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此时应以总体通货膨胀指标为目标,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则应以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为目标。有鉴于此,以核心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指标,同时关注总体通货膨胀指标可以成为我国央行的一个较好选择。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一是借鉴国外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编制方法和绩效表现,适时推出我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体系。同时加强与国家统计局的交流与合作,以获取包括权重、分类细项等数据在内的总体通货膨胀指标的第一手资料。总体通货膨胀指标和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结合使用能使央行更为精确地判断物价走势,选择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下降以及国内食品供应的逐渐充裕,我国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终于跌至较低水平。通货膨胀水平的回落,除了前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之外,能源和食品价格冲击的短期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关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必要性。

二是谨慎设定通货膨胀目标,避免仓促行事下的政策超调和政策失误。央行可以选择某一剔除能源产品和经地税变化调整的CPI指标作为预测通货膨胀目标。在正常情况下,央行应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调整利率实现这一目标。这将为央行综合考虑国民产出与就业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间。

三是央行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及其时滞性,为判断核心通货膨胀指标和总体通货膨胀指标提供实时依据。当前,我国对某些大宗商品实施价格管制(例如能源),但国际价格波动的压力终归是要被释放出来的。事实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的解释力强,传递效应高。在我国本轮通货膨胀中,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是重要的原因,而我国植物油价格基本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可见,价格管制程度越低,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越高。随着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也会更充分、更迅速。此外,国际商品价格传递效应沿价格链条递减且存在时滞性。这就要求我国央行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及其对总体通货膨胀指标的潜在影响,通过实时发布价格数据引导社会公众做出及时调整,同时也应在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免扰乱社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8.5.2 适度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打破新金融霸权

新金融霸权主要指的是中心国的铸币税特权,以及借助铸币税进行的国际剥削。如果在信用货币体系下,没有能与美元相抗衡的、另一种竞争性的、可替代的世界货币可供选择的话,那么境外的美元及美元资产就具有无限膨胀的内在冲动,由区域性通货膨胀到区域性经济危机再到全球性通货紧缩就可能难以避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差的情况莫过于固定汇率制、对贸易和资本管制的严重弱化及内需相对于世界市场滞后发展这三种因素并存。而最近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这种新金融霸权的体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领导力有限,不可能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也开始逐渐活跃在国际金融与贸易的大舞台上,通过积极地参与一些区域性的经贸合作,我国也在许多领域拥有了较多的话语权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在区域内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的职能[6]。在国内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目标体制稳步迈进,以及加入WTO的背景下,作为区域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走向国际化,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必要性。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不断地改善,经济贸易交流往来的增加,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大规模经济往来,特别是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的频繁性,也要求一个区域化的货币来解决现在的状况。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8月,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一举措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自有货币的结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汇率大幅波动的系统性风险,也表明人民币区域化开始迈出了漫漫征程的第一步[7]。随着次贷危机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元贬值,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已经逐渐减弱。此时,重建更加稳定有序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提上日程。这些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条件。但同时要注意人民币区域化会加快人民币在资本市场的流动,使国内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另外还可能会加剧我国的资本外逃现象,对国际收支造成压力。因此,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必须循序渐进,需要政府宏微观政策的协调及商业银行相应推动与配合。

另外,扩大我国目前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是制约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一项对策,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抵制新金融霸权。在金融危机的当下,我国要保持经济增长,依靠出口的强势增长已经困难重重,将目光放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相对现实的举措。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决定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增长、国家实力与地位的上升,更能从长远的角度抵御国际物价的输入性影响,如果不采取适当扩大内需的措施来保证经济的稳定,后果便是更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

8.5.3 促进贸易地理结构的多元化,加快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

从通货膨胀国家传导的贸易路径来看,一国如果过分地依赖进口或出口会加剧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而若过分依赖对某国的进口或出口,那么当这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该国便也暴露在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之中。我国目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就进出口的地理结构而言,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则占了半壁江山。这为这些发达国家通货膨胀传导进入我国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因此,我国应当促进贸易地理结构的多元化,加强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不能过多地依赖发达国家,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比如非洲和南美。另外,还要积极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我国应当更多地在诸如APEC和ASEAN这样的区域性经贸组织中发挥作用,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与稳定,这样就更能够抵御外部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

【注释】

[1]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信抑控制、买卖国债和央行票据等.

[2]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贷款利率和汇率限制等.

[3]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开放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41-142.

[4]史威,吴彬.大宗资源性商品如何获得定价权[J].WTO经济导刊,2007(5):31-33.

[5]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开放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4-135.

[6]金秋妍.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分析[J].中国经贸,2009(3):163.

[7]刘海月.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09(11):91-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