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检验

我国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检验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3.1 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渠道主要有三条:价格传导路径、货币供应量传导路径以及总供给-总需求传导路径[8]。当外国货币供给扩张超过货币需求后,不仅造成该国通货膨胀,多余的货币还将通过该国收支逆差向外输出。在这样的汇率机制下对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各种传导途径进行效应检验,具有现实意义。

6.3.1 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说,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渠道主要有三条:价格传导路径、货币供应量传导路径以及总供给-总需求传导路径[8]

价格传导路径是指从微观角度考察物价在实物经济中的传递过程。一般来讲,外国物价上涨首先传递给国内的进口价格。如果进口品是消费品,那么在一物一价原理和价格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国内同类消费品价格也将上涨;如果进口品是能源、资源、技术设备等生产资料,那么根据成本定价原理,工业品出厂价应当上涨,最终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

货币供应量传导路径是指从宏观角度考察的物价在货币经济中的传递过程。当外国货币供给扩张超过货币需求后,不仅造成该国通货膨胀,多余的货币还将通过该国收支逆差向外输出。这样,本国由于顺差而使国际储备膨胀,基础货币因外汇占款的增加而被迫扩张,从而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总供给-总需求传导路径是指从宏观角度考察物价在实物经济中的传递过程。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构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而出口则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从而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对全球供求的敏感性”。一般地,外国的物价上涨和其总需求的膨胀促使该国进口需求增加,从而使本国出口增加,在贸易乘数的作用下,国内总需求也在膨胀,拉动物价攀升。

图6-5表明了各种传导路径的内容。

图6-5 通货膨胀国际传导路径

6.3.2 传导路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前面所讲的通货膨胀的理论传导路径是否能得到统计上显著的支持呢?下面将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加以验证。

1.指标的确定及样本数据的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在宏观经济指标的确定上作了一定的变通。比如:由于没有我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数据,事实上我国进口弹性较低,因此采用了进口额作为替代指标;GDP的月度数据无法获得,故采用了工业增加值作为替代指标。这样我国价格传导路径研究中,涉及的宏观指标有进口额、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货币供给传导路径涉及的指标有外汇储备额、货币供应额(M1);总供给-总需求传导路径研究中涉及的指标有出口额、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自2002年年底,我国经济在经过连续几年扩张性的宏观调控之后,走出了通货紧缩的困境。但由于各方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加上前几年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我国经济又出现了投资增长和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2003年国民经济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是1994年以来最高的。之后尽管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局面有所改变,2004年增速仍高达27.6%。工业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刺激了对钢铁、水泥橡胶等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资源供给开始紧张,进而带动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刚刚走出通货紧缩的中国经济又进入了通货膨胀的循环周期。2004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1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了5.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了9.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2.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10.6%,而居民消费价格则上涨了3.9%[9]。许多学者都认为这一轮通货膨胀明显带有“输入型”的性质。而进入到2007年末,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进入衰退,各国的物价水平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缩显现,正如前面提到的,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其表现都是价格的变动。因此在探讨价格变动在国际间的传导时,选取2003—2008年这个数据区间相较于以往的几轮通货膨胀区间而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由原来的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体制合并为以市场为基准的有管理的单一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即日升值2%。至2005年12月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收盘价为1美元兑8.0780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10]。在这样的汇率机制下对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各种传导途径进行效应检验,具有现实意义。

综上原因,本节选取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各宏观经济指标的月度数据进行检验。样本数据见表6-12。

表6-12 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途径效应检验样本数据

续表6-12

续表6-12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其中M1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库,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

2.单位根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是序列为平稳序列,因此需要对收集到的各指标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这一指标已经包含了对变动的考虑,所以直接采用该指标作单位根检验;其余指标则考虑到变量的经济意义,均对其水平值作了取自然对数的处理。

利用Eviews 7.0软件,得到如表6-13所示的检验结果。

表6-13 各宏观经济指标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6-13中各宏观指标的单位检验结果来看:

(1)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IAVR)为平稳序列。对这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时,ADF检验值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并且其单位根检验模型中一阶拉格朗日乘数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说明检验结果可靠。

(2)我国CPI序列、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价格指数(NAR)、进口额(IMPORT)、出口额(EXPORT)、外汇储备额(FR)、货币供应量(M1)为一阶单整序列。ADF单位根检验表明,以上指标的原始数据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检验模型的ADF检验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同时,从拉格朗日乘数检验结果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这表明以上指标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指标的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检验指标作了取自然对数的处理,因此一些指标的一阶差分值的经济意义即为该指标的增长率或变动率。如ΔlnCPI的含义即可理解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检验模型的滞后期数非常敏感,因此笔者利用Eviews 6.0软件,采用多个滞后期进行试探检验,并利用AIC值,结合拉格朗日乘数检验结果,最后确定了检验模型的滞后期数,结果如表6-14所示。

表6-14 通货膨胀国际传导路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表6-14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价格传导机制是一条通畅的路径:

原材料价格变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我国通货膨胀

一国接受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程度与一国的对外开放度是成正比的。尽管目前国际上针对对外开放度的测量指标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大多数国家都认同将贸易依存度作为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如今,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70%,进口额尤其是初级原材料的进口额节节攀升。据海关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120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3.7%;铁矿石的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8.5%。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以及不断增长的进口额,使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也使我国更容易暴露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的贸易渠道下。国外价格的上涨导致进口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国内PPI,CPI上涨,再传导至居民收入领域,引起物价的普涨,进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也能从前面的实证检验中得到证实,从价格传导途径来看,检验结果显示是通畅的。

首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拉动了我国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初级产品的供给缺乏弹性,较一般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大。再加上世界各国的各种政策导致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一路攀升,尤其是新兴工业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就我国而言,最近一轮较大幅度的工业品价格上涨始于2002年底(12月同比上涨0.4%),而这次国内工业品价格上涨与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密切相关。尤其是自2002年初到2004年5月,石油价格大幅上扬,几度突破60美元/桶的大关,处于近20年来的最高纪录。除了石油价格的上涨外,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迅速上升,尤其是国内的大豆价格(因为国内大豆价格是与国际期货市场接轨的,因此波动的幅度极其显著)。其他的初级原料品如金属等也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上涨,数据显示,2004年4月与上年同期相比,铜、铅、锌、铝的价格分别增长84.3%,70.5%,36%和29.8%[11]。综上原因,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首先是由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进而PPI的上涨也成为必然。从2002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指数的上涨与PPI的上涨几乎是同步的[12]。同时,我国的PPI指数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的PPI指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我国的PPI指数受世界经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和工业中间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进口的工业原料、中间产品和设备价格的上涨会明显推动国内PPI的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作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PPI指数和美国PPI指数在1997年之前无明显相关性,而在1998年之后几乎同步[13]

其次,PPI上涨带动了CPI的上行。我国CPI是从2003年1月开始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其波动趋势与PPI波动趋势基本相同。2003年初,我国CPI呈现温和上扬势头,2004年上涨速度加快,全年同比上涨3.9%,尤其是7月和8月连续上涨了两个5.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增幅最高,上涨5.3个百分点,三季度过后CPI开始回落,而PPI仍一路上扬,2004年第四季度同比上涨7.9%。虽然从整体上来看,CPI和PPI波动趋势一致,但二者上涨幅度差异较大,PPI的上涨只是给CPI带来了上涨的压力而已[14]

最后,粮食价格的加速上升是CPI上涨的另一主要原因。自2003年9月以来,我国粮食价格逐月上升,并带动其垂直的产业链条——食品价格的上涨。食品类的涨幅由2003年的3.4%提高到2004年的9.9%。食品价格是CPI指标篮子中较为重要的一项,2003年,食品价格上涨在全年物价上涨中的贡献率为94%。2004年,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依然高达85%。可见,我国这轮始于2003年1月的CPI上涨受粮价上涨的影响较大。乔海曙、邓婷就曾以2003年为例,通过计量分析,测算了粮价对通货膨胀传导的贡献率:粮价上涨2.3%带来食品价格上涨3.4%,食品价格上涨3.4%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15]

(2)从货币传导机制来看(相对较弱的传导渠道):

货币供应量变动→我国通货膨胀

第5章关于货币传导机制的分析,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即国际收支渠道和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对于货币供应量传导路径,实证结果显示,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具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关系,外汇储备的变动具有解释基础货币波动的能力,对其具有预测容度。在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外汇占款,而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形成外汇占款,从而增加国内货币的供给,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境外资本流入国内以后,需要兑换成人民币之后才可以进行商品、服务等经济活动,从而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基础货币的变动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作用。所以当国际收支增加会引致以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发行扩大,基础货币又以货币乘数形式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了作用(彭兴韵,1997)。尽管央行的冲销措施会抵消一部分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日益纳入全球化框架,贸易的发展会使这一渠道更加通畅。

另外,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目前通货膨胀的传导作用比较有限,这是因为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外资结构也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2005年,直接投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95%,而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其他投资比例则很小,仅占5.5%。这使得国际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有限。但不容忽视的是,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会引发我国国内资产价值的大幅重估,资产价格的膨胀通过财富效应、信号效应和信心效应影响消费,通过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机制影响投资。消费和投资急速上扬也会增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3)从供给需求传导机制来看(相对通畅的传导路径):

工业增加值变动→我国通货膨胀

对于总供给-总需求传导路径,实证结果说明了该路径传导是通畅的,出口额是工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工业增加值也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知进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国内的产能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对此条路径的传导可以解释为:外部对中国出口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中国而言可以认为是总需求的一部分,而外部国家国内的物价上涨及其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将会使中国的出口增加,而中国国内的总需求增加,通过贸易乘数的作用,使中国国内的物价也面临上行的压力,这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对全球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其他国家国内的物价水平可以通过贸易的渠道传导到我国国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徘徊。1950年的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1977年发展到148.04亿美元,年均增长9.9%。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的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年均增长18.1%。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2—2008年,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1950年,我国出口总值在全球排名第27位,经过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进口额占比下降。

所有的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中国强劲的出口所带来的国内总需求的持续上升,并通过贸易乘数效应作用到经济的其他领域,而带来普遍的物价上涨。而本节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注释】

[1]数据来源:http://www.wto.org.

[2]数据来源:http://www.unctad.org.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1.

[4]钱行.通货膨胀国际间传导对我国影响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1):115.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

[6]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6.

[7]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8-359.

[8]陈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43.

[9]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J].统计研究,2005(4):5.

[10]陈道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跨出历史性的一步[N].上海证券报,2005-08-03(2).

[11]伞峰,祝宝良.近期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以及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物价,2004(9):26-31.

[12]程全功,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51-56.

[13]鞠传玲.对当前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再思考[J].中国物价,2004(6):19-21.

[14]刘敏,张燕丽,杨廷斌.PPI与CPI关系探析[J].统计研究,2005(2):24-28.

[15]乔海曙,邓婷.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与中国样本[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15-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