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利弊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利弊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地区更是异军突起,在开展出口导向战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骄人成绩。具体的鼓励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减免税收,减税期最长可达15年;任何公司年出口额达1 000万新元或转口额达2 000万新元的,可向财政部长申请批准成为国际贸易公司。

(一)含义及发展概况

出口导向(export oriented)战略,又称出口替代战略、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指的是以大量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逐步用工业制成品出口代替初级产品出口,用精加工制成品出口代替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二战后初期的丹麦、挪威,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日本,60年代中期的东亚和东南亚等国,70、80年代的拉美和非洲等国都曾实行过这一战略。70年代前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8%、11.8%、10.6%,不仅高于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也大大高于同期其他各类国家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地区更是异军突起,在开展出口导向战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骄人成绩。

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经验无法被简单模仿,原因在于其顺利实行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1)本国工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经过二战后初期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同时,出口工业品参与国际竞争,还需要一定的管理人才、劳动力等生产禀赋资源。

(2)宽松、外向的国际贸易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技术工业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扩张、国际贸易的扩大、能源和原材料的廉价供应,都为发展出口导向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3)一套鼓励出口的政策的支持。如政府扶持、激励出口、放宽进口、金融优惠、货币贬值,等等。

(二)政策措施

(1)政府的扶持和重视。主要发展中国家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出口商品的督促、规划和指导工作。部分国家还对出口取得业绩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精神奖励措施。如1966年11月30日,韩国出口突破1亿美元,当局便把这一天定为“出口节”。1977年12月22日,但韩国出口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时,韩国总统亲自为一大批出口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有功个人和企业颁发奖章。

(2)对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出口保险和税收减免等优惠出口政策,从而降低出口企业成本,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如新加坡规定,任何企业出口新加坡制成品或土产品,年出口额不少于10万新元,并且出口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20%以上的,可以向财政部长申请批准为“出口企业”。成为出口企业后可享受减税待遇,减税期最长可达15年。在此期间内,出口盈利纳税4%,而企业的其他盈利仍照常纳税40%。

(3)对出口企业用原料和设备放宽进口限制,降低关税。如韩国的进口产品中,自动许可项目占全部进口许可项目的比重从1964年6月的0增长到1965年12月的62.7%;进口限制项目的比重则由1964年6月的100%下降到1965年12月的0.7%;非耐用消费品的关税则由1966年的74.2%下降到1967年代43.2%。

(4)提供金融政策上的优惠。发展出口所需要的各项贷款都通过政府提供各种类型的出口信贷、外汇担保制度、中长期出口工业设备贷款等来实现。这些贷款利率都低于国内正常的贷款利率。经测算,韩国每出口1美元货物得到的金融扶持额,从1962年的1.13美元增加到1971年的14.69美元。

(5)实行本币贬值,促进出口发展。为降低成本,韩国实行了货币贬值和汇率上调的政策。1961年以前,韩币汇率约为1美元兑换65韩元;而到了1965年,这一比值上升到了1美元兑换272韩元。这一举措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出口的扩大和进口的缩减。

背景案例:新加坡的出口导向战略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曾经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65年才获得政治的相对独立。在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的经济畸形发展,工业十分落后,是典型的、畸形的单一殖民地经济结构。然而,正是靠着出口导向战略的大力实施,才使得新加坡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新加坡早期的对外贸易以转口贸易为主,直到今天其贸易依存度还位居世界前列。1959—1967年,新加坡通过进口替代战略,重点发展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为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此后,新政府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从原来的进口替代转向大力发展出口工业,以此来带动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通信、金融和旅游业等经济部门的全面发展。新加坡的出口导向战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8—1979年,主要发展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石油工业;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今,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成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新加坡的成功,得益于其一系列正确的出口导向政策:

第一,营造出鼓励出口的政策环境。新加坡通过立法的形式,鼓励出口工业以及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体的鼓励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减免税收,减税期最长可达15年;任何公司年出口额达1 000万新元或转口额达2 000万新元的,可向财政部长申请批准成为国际贸易公司。国际贸易公司享有5年的减税待遇,即出口盈利纳税20%,低于40%的公司一般盈利纳税;任何公司为了储存和批发要出口货物而建造或改进货仓设备,所花费用在2 000万新元以上者,可申请成为货仓公司,进而享有5年的减税待遇,即只需缴纳20%的出口盈利纳税;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口,一律免税;建立出口信贷保险机构;出口货物绝大部分免税;等等。

第二,吸引外资,以外资企业产品的出口带动全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为了给国外资本创设优越的投资环境,新加坡一方面建设了精良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贸易机构。另一方面就是制定对外国资本具有吸引力的外资政策,如通过实行税收减免,贷款支持、加速折旧等方式吸引外资流入。据统计,新加坡的30万个公司中,有3万家是外国公司,德国和英国各有450家公司。

第三,建立行业集聚区,培植出口贸易基地。如集冶金、造船、化学、炼油、电子等行业为一身的裕廊工业区,以造船修船为特色的加冷公园工业区,致力于木材和木料加工的格蓝芝工业区等,都享受了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

第四,成立出口管理和服务机构——贸易发展局。该局具体负责新加坡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通过设立海外贸易办事处开拓海外市场,为厂商提供有关海外市场的资料,在国外举办商品展览会,签发和管理货物进出新加坡所需的有关文件,代表政府同外国进行有关国际贸易问题的谈判。

第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扩大出口服务。新加坡政府拨出巨款,改造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新加坡的公共设施和建设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在道路系统、港口设施以及电信网络方面,独占鳌头。

经过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从1967年至2012年,新加坡的GDP已经从12.37亿美元跃升至将近2 800亿美元,人均收入从626美元增加至52 000美元。而且在此期间,新加坡形成了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带动了其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和其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新加坡从自身国情出发,把握历史机遇,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并取得成功,值得众多发展中国家学习。

(三)政策影响

(1)出口导向战略的顺利实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扩大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契机。1965—1980年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0%、9.9%、7.4%、7.3%、9%,大大超过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4.1%的年均增速。出口方面,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的出口增速分别为27.2%、9.1%、8.6%、9.3%,超过全世界同期出口平均增速6.7%。

(2)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甚至政治地位。

(3)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亚洲“四小龙”经过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其工业结构都表现出了外向化和高级化的趋势。

(4)相比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发展的贡献更为突出。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经过对韩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时期,其出口扩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的大大超过了进口替代。见表5-1。

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这一外向型发展战略造成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严重依赖。当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新保护贸易再度兴起之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也同样遭遇了经济的衰退;其次,货币贬值策略虽然扩大了出口,也造成了国内货物和进口货物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再次,受到保护和扶持的出口导向产业高速发展,也客观上造成了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最后,出口措施运用不当,会导致扭曲国内的激励机制,导致出口导向产业效率低下。

表5-1 出口扩张和进口替代对韩国总产出和制造业贡献的比较

资料来源:赵春明.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61.

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性造成的被动局面,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对出口导向战略作出调整,如分散出口市场、推行经济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推行横向联合政策等,以求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谋求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