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信运营业市场价值网的协同发展

中国电信运营业市场价值网的协同发展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 新型物联网商业模式助力电信运营业市场价值网的协同发展1. 现有商业模式亟待突破物联网最终实现的是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电信运营商对物联网市场的逐渐渗透,将不可避免地遇到所谓的行业壁垒。中国电信运营商已开始参与物联网应用。

(一) 新型物联网商业模式助力电信运营业市场价值网的协同发展

1. 现有商业模式亟待突破

物联网最终实现的是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感知、传输和应用等物联网产业的三大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各种通信技术的支撑才可以实现,不仅仅是现在最受关注的核心的传感器技术,还需要建立一个标准的通信协议,结合RFID、自动控制、纳米等技术,才可以最终实现无线物联网。同时,物联网产业链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每个行业领域的行业壁垒、信息化程度、技术能力、基础设施等情况千差万别,使得信息的互联与融合非常困难。这就要求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各个角色在合理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各司其职,实现物联网的良性发展。

在国外,现阶段电信运营商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电信运营商为物联网提供通道支持。由于AT&T初期对物联网业务的重视程度不高,目前主要还是作为一个通道服务提供商来参与物联网的发展。近年来,AT&T也在努力改变这种低附加值的商业模式,通过与Smart Synch公司和Cooper Power公司合作建设智能电网,同时成立实验室进行测试验证等行动,开始由简单的参与转向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相关技术,提升自身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层次。

第二种是电信运营商为客户提供服务。电信运营商掌握了产业链的核心集成设备、软件,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例如英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就采用了这种商业模式。一方面,立足于现有的M2M商业模式,进行统一规划,自主建设M2M服务平台以及开发部分智能M2M服务; 另一方面,组建了新的国际M2M业务单元,通过为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相关的M2M服务,扩大其市场覆盖范围。

形成不同的商业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初期运营商缺少物联网相关技术基础,从而在各自开展的M2M业务中很少涉及这些技术,导致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在承担了一段时间网络提供者的职责后,国外电信运营商已经渐渐担当起整合物联网产业链的角色,尤其是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较广泛的欧洲,以及日本、韩国的电信运营商,而美国的电信运营商在加强了对物联网的重视之后已经逐渐从网络传输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随着电信运营商对物联网市场的逐渐渗透,将不可避免地遇到所谓的行业壁垒。电信运营商应转变思路,采用提供通用网络业务设备、平台、接口和终端的形式,由各行业的专业企业来开发并提供业务,电信运营商将这些业务整合进业务平台,并得到业务收入分成。

在中国,发展物联网有着良好的基础。我国的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均居世界第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人际沟通的基础设施,为实现物联网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物联网建设在中华大地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中科院早在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组建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我国目前已拥有数十项自主研发的物联网相关技术,我国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已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我国的江苏无锡、北京、上海、广东深圳、重庆、杭州、南京、广州等地也纷纷开始规划自己的物联网城市蓝图,争相将物联网作为各地城市的“标签”。

中国电信运营商已开始参与物联网应用。其中: RFID在移动支付、物品追溯和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应用较多一些,在医疗健康、汽车通信服务等方面也已经开始了初步探索; M2M已开始应用于一些较大的行业或大型企业,等等。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物联网应用也由小环境转向大环境,原有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升级来适应规模化、快速化、跨领域化的应用,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各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才是推动物联网健康、持久、有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当物联网成为一种商业利益驱动力,而不再依靠政府的推动,产业链中所有参与物联网产业各个环节建设的企业都能获取相应的商业回报,实现各方共赢,物联网才会快速持久地健康发展。

2. 智能平台支撑新模式

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抢占物联网技术制高点是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物联网已经成为市场各方角逐的焦点。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讲,发展物联网还有其他几点特别的意义: 物联网的兴起让电信运营商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发展物与物、人与物的通信业务; 日益完善的3G网络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网络基础,使得局部传感网络之间的有机联系成为可能,同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相关数据的传输,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不同需求演化出各种各样、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终端和应用; 从物联网自身演进来看,物联网必然会从个体的、局部的应用阶段发展到全面的、规模化的互联互通阶段,从而更能凸显通信网络和电信运营商的价值与作用。

从物联网发展的视角来看,电信运营商不仅可以为物联网发展提供网络通道、对基础网络服务进行支持,并且其完善的服务和庞大的客户群也会在物联网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一是基础网络服务。物联网的相关信息相互传递要依靠通信网络与互联网,构建异构的泛在网络并使其与无线网络相融合为运营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二是系统集成服务。运营商可以将已有的基础电信业务能力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通过系统集成促进业务的创新,由单纯的信息流通道提供者演变为应用服务的聚合者,通过引入和协同物联网的产业链各方,形成整个业务应用畅通的通道,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三是运营支撑服务。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是运营支撑和业务管理能力,包括终端接入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管理和业务管理等。四是数据处理服务。电信运营商基于本身需求、安全等因素考虑,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超强的存储能力。随着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中大量感知物体的接入,需要收集、分析、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因此,对于信息通信网络以及计算与存储能力的需求量将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这为运营商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蓝海。

因此,从中国电信业自身需求和物联网发展的角度来看,运营商作为基础网络设施的拥有者,作为信息服务的提供商,可以成为物联网产业链条的主导者。这种主导不是对业务开发、拓展、运营的全盘包办,而是扮演的资源整合者的重要角色。

要完成对于整个物联网产业链的整合,中国电信运营商首先必须打造一个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可以这样建构: 电信运营商以物联网产业链为依托,凭借自身优质的网络资源、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超强的存储能力,搭建一个智能服务平台 (Intelligence Service Plat-form,简称ISP),并以智能平台为基础,面向广大物联网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电信运营商智能平台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用户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分布广泛的各种网络通道与智能服务平台相连接,通过彼此之间数据的相互传输,用户可以使用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诸如小额支付、远程控制和身份识别等。

第二,电信运营商可以与广告商合作,通过智能服务平台获取客户相关的信息,在保证客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在其提供的服务之中有针对性地对目标人群投放广告,从而获得可观的广告收入。

第三,面向行业用户,电信运营商可以凭借智能平台,联合软件及应用开发商一起研发,实现问题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模块化,从而降低行业用户使用相关产品的费用。同时,由于电信运营商的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可以将成功做法推广到全国,进一步降低行业用户的准入门槛。

第四,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智能服务平台强大的计算与存储能力,从智能服务平台的海量信息中挖掘个性化服务信息,明确客户目标,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开发新的目标市场: 由系统集成商进行客户拓展、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面向客户的服务工作。由电信运营商提供统一的标准化产品、计费以及面向客户的业务服务界面,同时负责业务的服务质量考核。运营收入包括通信流量费和业务使用费,由电信运营商统一收取。电信运营商获得通信流量费,业务使用费由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分成。这样的商业模式使得多方受益: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平台,操作方便简单,不需要转换成本; 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他们也可以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做好业务的维护和拓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可以专注于网络维护和服务的改进升级。[1]

(二) 物联网产业大市场为电信运营业协同发展拓展新空间

1. 国内外典型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比较分析

欧洲EPOSS在《2020物联网》报告中分析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年~2015年物体互联,2015年~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在第一阶段物联网发展中,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有两种: 一是市场性市场中,以IBM、Intel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导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 二是政策性市场,以国内“感知中国”为代表呈现出政府主导发展策略。

(1) 市场性市场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

美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市场推动效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以运营商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是运营商以合作形式实现跨域业务经营,即跨域合作策略; 二是专注于物联网领域内服务的研究和物联网平台建设,即M2M研发推动策略; 三是将两者综合应用于产业推广。国际主要运营商物联网发展策略总结如表5-3所示。

表5-3 市场性市场下主要物联网发展策略

从运营主体分,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由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两种运营主体推动。物联网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产业链中各主体相互间缺乏有机联系,设备制造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在传感设备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不成熟的情况下,充当着运营主体推动物联网发展,不断满足顾客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但由于客户需求分散、设备制造商自身商业实力不足等原因,产业链各主体间不能发挥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2) 政策性市场物联网产业发展策略

日本、韩国在信息化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基础上推动物联网发展,更多考虑用户体验,关注民生,政策和法律保证促进了物联网在日本和韩国的推进进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表现出更明显的政府主导策略,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要求各省市因地制宜实现与本地产业协同发展。江苏省在政府推动下,积极引导先进研究所及龙头企业入驻无锡,编制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12年)》(苏政办发[2010]35号),旨在建立以无锡为核心区、苏州和南京为支撑区的产业布局; 北京率先成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行业组织,加强企业协作、创新联动,并制定了北京市物联网产业规划,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浙江省充分利用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先行优势,出台了《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杭政办函[2010]311号),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 上海强调落实《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沪经信办[2010]162号) 政策,发挥世博园效应,扶持张江嘉定物联网产业园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政府顶层规划; 广东省注重应用引导、市场驱动、政府扶持以及标准体系建设,成立了RFID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智慧城市试点,注重珠三角无线城市群建设,并与粤港澳合作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构筑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政府推动策略在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作用巨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优势互补,做好产业发展长期规划。

两种发展策略都极大推动了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但市场主导策略更多地体现出市场趋利性因素影响; 政府推动策略更多地注重区域内资源优势开发与协同应用,整体上对物联网未来发展规划有力,但缺乏市场活力。

2.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 构筑四大协同“支撑力”。

首先,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主体提升”支撑力。倡导全民创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更多、更优、更强的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主体支撑体系。继续“做优做强”大型骨干企业的同时,大力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改制重组。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完善人力资源支撑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体系,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后劲。

其次,要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升级”支撑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水平,着力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和优势产业的密切结合。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先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

再次,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区域联动”支撑力。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势,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全面推进与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战略性支撑项目。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相互促进的各地互动发展格局。

最后,要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增强“环境优化”支撑力。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作用,鼓励全民创业,要在全社会形成敢于、善于创业的宽松环境。二是要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营造税负合理、自主创新意识较强、人力资源充沛的发展环境。三是要以产业政策为指导,重点支持具有较强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2)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一是努力营造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的理想环境。生物种群数量的疯长和在有限空间内数量爆发是种群的本能。物联网产业能否实现爆发性增长,取决于是否存在或营造了适宜中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的理想环境,使其不受(或几乎不受) 政策、资金、人才、技术难关等条件限制。比如: 政策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供便捷的政策审批流程,扶持中小企业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发与创新; 资金方面,设立专有物联网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允许物联网发展企业进行多渠道融资; 人才方面,政府前瞻性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保证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技术方面,鼓励校企联合,提高专利转化率

二是合理培育物联网产业企业或群落关系。将生态学共生关系原理应用到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协同中,实现群落之间、群落内部企业间协同共生。基于市场的自主性选择,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群落或企业共生关系,另外,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更要适当培养与建立这种群落或企业间良性共生关系。比如,以共有关键技术、共有关键人才、共有地理空间资源等为共生点,促进彼此高效协同发展; “捕食”关系应用到物联网产业市场发展中,表现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等。一定范围的兼并与重组对市场整体发展是有利的,政府宏观控制的力量,可以避免个别企业的“自杀性兼并”等不利于市场长远发展的行为发生。当物联网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群落或企业间竞争明显,而恶性竞争只会增加整体产业发展成本,政府应当宏观性地引导部分企业发展方向,避免同质过度竞争带来的负效应,从整体上保证产业发展的高效性。

三是引导产业群落集中发展,催发辐射效应。产业群落集中发展可以实现产业内部企业联接及专业化分工,形成规模效应和区位轴轮式产业集群。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以上海、无锡、杭州为主要支撑城市,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都市的地缘优势、无锡物联网感知中国中心的政策及人才优势、杭州电子商务之都及云计算技术优势,三地联动发展,形成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物联网协同产业发展群落。从整个轴轮式群落讲,轴心企业或城市带动中心企业或附属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行业辐射效应。以上海为例,上海拥有南北两个物联网产业研发基地形成联动协同发展,并有世博园示范基地进行物联网投放实验,以示范工程为核心,带动周边产业整体升级,表现出地域辐射效应。[2]从全国范围看,以重点带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为出发点,中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可以通过轴轮式群落的错位协同发展,充分挖掘群落辐射效应,促进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协同发展,

(三) 基于价值网的创新能力为电信运营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电信业己经进入了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时期,电信运营企业作为电信业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方式选择、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今,电信、互联网、传媒、娱乐产业日益加剧融合,电信业正在从单一的产业链结构,逐步向TIME (Teleeom,Internet,Media and Entertainment)型的复杂生态系统演变。各国的电信运营企业都在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运营模式,纷纷以灵活的姿态、方式与价值链 (网) 中的相关行业进行深入的渗透型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业务和新产品,这种具有拓展性质和创新性质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电信运营企业在复杂的市场格局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伴随着这种新的运营模式,电信业面临着机制转变、赢利模式调整等崭新的课题。

1. 电信运营业产业价值链向价值网演进

通信产业曾经上下游分明的链条状产业结构,通过交错式的融合正在向多层次、复杂化的价值网方向演进,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创造主体之间互相渗透,逐渐形成了共生、竞争、合作等极为复杂的关系。电信运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其自身的竞争实力,也来源于其外部合作能力。合作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迅速整合外部资源,快速建立起以其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争夺价值网生态系统的整合者地位将成为未来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公司以及传媒娱乐产业的战略重点。

2. 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2004年10月,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的著作《转型: 用对策略,做对事》一书发布,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商业模式”的转型分析体系,在全球掀起了企业转型的热潮,全球化和产业融合双重夹击下的电信运营行业首当其冲,各运营商纷纷开始实施战略转型以应对挑战。电信运营企业战略转型是指电信运营企业的长期经营方向、管理与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的过程,是对企业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等问题的重大调整和变迁。转型是传统电信企业适应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的战略重新调整,是寻求新的市场领域,拓展新的价值空间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的电信运营企业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转型目标。英国电信提出“成为领先的通信方案提供商,服务于全球用户的、全面的信息通信 (ICT) 服务提供商”,德国电信提出转型成为“世界领先的电信和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 SPrint要“成为领先的有线/无线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国内的电信运营企业中,中国电信提出要“由传统的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中国移动提出由“移动通信专家”进化为“移动信息专家”,中国联通提出向“现代化的综合通信与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虽然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对转型方向的提法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 以综合信息服务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的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业务延伸。“综合信息服务”这一发展方向,要求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通过价值链合作提供话音、数据等综合信息服务的商业模式,按照信息产品运营的客观规律,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电信信息产品。

3. 产品创新能力成为电信运营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电信业务的平均月消费水平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 不断下降的今天,电信运营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开发新的电信产品。产品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协同系统工程,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式正在向网络化过程转变。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在增加,导致产品开发风险增大、难度提高。电信运营企业一家来完成产品创新越来越困难,必须与其他企业深度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赢,分担风险。

4. 企业内外部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协同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完全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以取得竞争优势已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来弥补企业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不断的提高知识创新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的优势。

(1) 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与内部知识创新的互动关系

知识共享是为了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以实现知识的扩大和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创新,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Nonka (1994年) 把知识共享作为知识创新的首要阶段。[3]他认为一个组织或社区本身并不能创造知识,只有组织或社区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财富在集体中经过共享、讨论、分析之后,才能激发组织或社区的知识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便是的知识共享。Zander U (1995年) 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4]组织或社区内部的成员必须将他们得到的新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把这些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进行汇总组合,与其他成员进行共享,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当企业面对复杂的问题,如果仅凭自身的知识无法解决,很难实现知识的突破和价值提升时,就会转而向外部寻求支持,需要借助于企业外部知识共享来给企业注入新的知识,为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提供新鲜的血液和知识平台,从而成为知识的需求者。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主要指在不损害企业专有知识的前提下,在知识共享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的一种学习和交流的知识网络,如供应商网络、客户网络、专家网络、合作伙伴网络等,通过知识缺口的弥补,达到彼此间知识供需的平衡,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和效能,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5]

(2) 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与内部知识创新的协同发展

第一,创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组织员工相互学习与交流,需要有一个环境,也就是说应当建立一个能够实现知识共享的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即创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一要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拟定知识契约,建立本组织的知识地图,扩大可利用“知识空间”的范围,明确昭示全体员工可与组织共享的知识部分及员工可贡献的知识空间,并允许一定隐私的存在,让共享透明。二要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在员工之间及员工与公司之间建立信任的氛围。领导要主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思路与员工进行沟通,并输入到企业的知识库中,引导并带动更多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较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和创新风气。在员工之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并以其为重要平台,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三是鼓励学习和创新,允许创新失败,逐步达到企业中成员的自我加压、自我超越,使员工成为爱好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提高群体智商、增强整体功能,使企业的知识资源不断得以积累和扩张,把企业建成具有持续增强学习力和创造力的系统。

第二,建立基于协同发展模式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协同发展模式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不同知识节点之间的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输、知识利用和知识评价,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构建企业内部互联网络,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处理、存储微机化,同时,建立公用知识数据库,健全公用知识库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更新机制,使知识库的内容、深度、风格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重点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 通过数据挖掘 (DM)、知识仓库、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共享和支持决策系统; 建立企业集成的知识门户; 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另外,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信息基础平台能使企业增加信息流量,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与传递速度,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交流与共享,提高企业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总之,通过建立基于协同发展模式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为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与内部知识创新夯实基础,搭建平台。[6]

5. 电信业运营企业协同创新价值网的构成

对电信运营企业来说,由于电信信息产品的结构复杂,其协同创新必然涉及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共同组成了电信运营企业的价值网。完整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价值网由终端价值链、网络价值链、基础设施价值链、应用价值链、内容价值链五种类型的价值链纵横交错而构成。具体来讲,价值网中涉及到的角色主要有:

一是内容提供商。为电信信息产品提供内容的节点企业。内容的范围广泛,包括任何可以数字化的信息,例如新闻、图片、音乐、视频、游戏等。内容提供商所拥有的内容既可以以自己的品牌销售,也可以租赁或转让给其他成员,以其他成员的品牌销售。二是内容聚合商。从各种来源收集内容后进行整合,针对某一市场细分提供“打包”组合后的内容。三是网关提供商。提供网关设备的节点企业。网关是电信网络和互联网之间的接口设备,通过它,电信网络和互联网之间能够互相交换信息。网关提供商与基础设施提供商关系密切。四是工具/应用程序开发商。为电信信息产品提供应用程序和工具的节点企业,例如即时通讯工具等软件工具的开发商。工具、应用程序开发商与内容提供商关系密切。五是互联网站点/门户所有者。为电信信息产品提供互联网服务的WEB等门户站点的运营者。这些门户网站还可以为终端提供商的设备进行广告促销。六是服务运营商。提供通信、计费和客户服务职能的节点企业,服务运营商可能没有自己的物理网络,从网络运营商租借网络提供服务。服务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一起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网络服务。七是网络运营商。负责维护物理网络基础设施,向服务运营商租售网络能力,使后者能够为客户提供通信和信息服务。八是系统集成商。开发、维护电信信息产品门户系统,并负责集成运营商的计费系统和第三方提供的服务项目。九是网络设备提供商。提供组建网络所需通信设备的节点企业,例如GSM、GPRS、3G等网络设备的制造商。十是终端提供商。为客户提供访问电信信息产品必需的终端设备的节点企业。其中包括为终端设生产电路板、射频芯片等零部件的制造商。十一是产品创意合作伙伴。为电信信息产品提供创新性的功能点、以及为产品的营销推广方案进行策划的合作伙伴。十二是客户。价值网的核心成员,电信信息产品的服务对象。电信信息产品能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取决于该产品是否为客户创造了高于其获取成本的价值。

6. 协同创新合作伙伴的评估与选择

协同创新合作伙伴的评估与选择分为三个阶段: 技术一致性评估; 战略一致性评估; 关系一致性评估。

(1) 第一阶段: 技术一致性评估

企业在为协同产品创新选择合作伙伴时,首先要关注技术一致性。技术一致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管理者看到合作机会,进而做出协同创新的决策。该阶段由企业管理者对三大类指标的确认所组成,这三大类指标分别是: 技术能力、资源互补性和知识库重叠性。

一是技术能力。在技术一致性阶段,企业寻找具有独特技术能力的潜在合作伙伴,这种对独特技术能力的需求是战略联盟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选择联盟合作伙伴的主要依据。二是资源互补性。管理者需要确认的第二类指标就是技术、内容资源以及营销知识的互补性。参与协同的企业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或内容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这些企业只有整合这些互补性资源和能力才能够发掘并创造创新型的产品。三是知识库重叠性。出现知识重叠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相同的教育背景、相同的研究主题、处于同一产业、采用相似的技术等。不管是什么原因,知识库的重叠性,为企业间协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双方都能够认识到对方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的潜在价值; 双方都可以评估对方的能力与自身能力是否具有互补性;企业之间沟通比较容易。

(2) 第二阶段: 战略一致性评估

战略一致性由两大类指标组成: 动机对应性和目标对应性。

一是动机对应性。动机对应性是指合作伙伴之间在指导企业行为的最终动机上的相互一致性。合作伙伴进行协同创新的具体动机各不相同,但是具有对应性。动机的对应性体现了合作伙伴通过协同创新共同受益的良好愿望,也决定着合作伙伴参与投机行为的可能性。二是目标对应性。目标对应性是指潜在的合作伙伴之间的目标不具有竞争性。高度的目标对应性能够提高合作伙伴之间预期的一致性,保证共同获益。目标的对应性并不意味着合作伙伴需要有完全一致的目标。之所以认为双方具有共同目标,主要是因为双方的目标并不冲突,而且通过这种合作的商业模式双方的目标都能实现。

(3) 第三阶段: 关系一致性评估

合作伙伴选择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关系一致性评估,关系一致性由三大类指标组成: 文化兼容性、适应倾向性和长期取向。

一是文化兼容性。组织文化是影响组织决策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塑造了组织成员的集体行为模式。合作伙伴之间如果具有兼容性的组织文化,即具有相似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未来预期,解决冲突就相对容易。为了进行有效沟通和显性知识的有效交换,企业之间在组织文化和行为规范方面,即“做事情的方式”上,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一致性。具有兼容性企业文化的合作伙伴更容易相互理解,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二是适应倾向性。适应倾向性是指合作伙伴因应协同创新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适应性改变的意愿。协同创新关系可能会以难以预知的方式演进,在这种情况下,与初始协议相比,适应性与成功的相关性更高。三是长期取向。短期取向仅关注当前时段的选项和结果,而长期取向则关注未来目标,以及当前和未来的结果。这种长期取向是一种关系承诺,这种承诺促使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增加彼此的收益。具有长期取向的潜在合作伙伴更容易被选为合作伙伴,因为长期取向使得合作伙伴更容易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解决冲突和困难。合作伙伴应该能够意识到协同创新有时需要做出短期的牺牲,能够愿意在不能预知未来结果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协同任务。[7]

[1] 范鹏飞,张学礼,黄卫东. 智能平台支撑新型物联网商业模式[J]. 中国电信业,2011 (06): 70~73

[2] 熊励,武同青,刘文. 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演化及策略[J]. 华东经济管理,2012 (01): 23~26

[3] Nonka,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 (5): 14~37

[4] Zander,U&Kougut,B.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 empirical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 (6): 34~36

[5] 梁祖晨,王林祥.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 北方经济,2007 (3): 61~62

[6] 王力民. 企业内外部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情报科学,2008 (26) 7:987~989,999

[7] 赵雪峰. 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