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电信运营业协同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建设

中国电信运营业协同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建设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 创新市场竞争模式,实现向竞合模合的稳健推进1. 电信业竞争模式的演变在本世纪80年代之前,许多国家的电信行业一直被认为是自然垄断领域,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公司垄断经营。因此,电信运营商应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与竞争对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电信产业的竞合模式,具体应包含以下三层涵义:第一,在实现有效竞争的同时协作发展。

(一) 创新市场竞争模式,实现向竞合模合的稳健推进

1. 电信业竞争模式的演变

在本世纪80年代之前,许多国家的电信行业一直被认为是自然垄断领域,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公司垄断经营。实际上各国电信业长期实行垄断经营有着深刻的背景: 首先,80年代之前大部分国家的电信业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要巨大的投资,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很难发展起来; 其次,电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全程全网和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在市场还不成熟的时候,垄断经营有利于集中资金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电信行业在国家政治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随后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时期,许多国家出于政治需要加强对电信业的控制; 最后,在90年代之前,电信行业的技术水平单一,提供的业务基本上都是话音业务,其他的公司进入这个领域较难。因此,综合政治和产业自身特点的原因,在那个时期独家垄断经营是电信行业最佳市场结构模式。

这种垄断经营的模式在电信业发展初期还是需要的,促使电信业很快从一个幼稚产业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支柱产业,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电信行业的日益成熟,独家垄断经营的弊端日益明显。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垄断经营者往往运作效率低下,对新技术和市场反应慢,服务质量也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另一方面,近年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电信业规模经济性,缩小了自然垄断业务范围,于是寡头竞争格局逐步形成。

电信行业具有规模经济型、外部性、标准兼容性、资源有限性,因此也不可能完全开放电信市场,让“无形之手”调控市场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于是,电信业的改革历程不是从完全的垄断到市场充分竞争,最后优胜劣汰形成寡头垄断局面,而是从完全垄断,经历适度竞争,到寡头有效竞争的局面。[1]

2. 向竞合模合的稳健推进

(1) 竞合模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耶鲁管理学院拜瑞·J·内勒巴夫和哈佛商学院亚当·M·布兰登勃格最早将Cooperation和Competition组合成为Co.Operation,提出竞合这一概念。其意是: 竞争中求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企业竞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企业竞争从最初的竞抗,发展到竞容,再到竞合,体现了市场动态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企业行动的基本取向,纯粹竞争和纯粹合作只是一种特殊情形。“竞合”高于“竞争”,是“竞争”的高层次状态,是竞争对手在企业诸多要素上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利益共沾。“企业竞争不是要击败对方,而是要联盟广泛的共同力量创造新的优势”,世界著名经济战略研究专家詹姆斯·穆尔一言道明了“竞合”的本质内涵。

当前,电信运营商应以开放的姿态,从产业发展大局出发,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型合作观,与同行真诚合作,走出竞争误区。同时,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除了积极促成企业之间合作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完善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为实现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创造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竞争环境。针对仍旧存在的互联争端、恶性价格战,应通过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办法进行综合治理。毕竟在市场经济中,公平是竞争者“竞合”的根本前提。没有公平的环境,没有有序的竞争局面,就会丧失合作的机遇。

电信业的“竞合”模式,既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合作,也包括运营商之间的横向资源整合。然而,反观当前国内电信市场竞争格局,运营商之间的横向资源整合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有效共赢机制的缺失,以及受惯性思维与不良心态的影响,运营商大多忙于自己的网络建设与用户规模的扩张,单打独斗徘徊于各种价格战,以致网络之间通而不畅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整个产业竞争环境的恶化。竞争固然不可避免,但在竞争中双方合作更重要。因为合作发展不仅是电信行业全程全网的运营特点所决定的,即运营商要实现网络价值最大化,只有依靠合作、资源共享,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现企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共同做大市场“蛋糕”。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及多媒体信息业是电信业的下一个市场。与传统的语音业务不同,数据及多媒体市场并非哪一家运营商可以“一统天下”,而有赖于运营商的共同努力—共享网络资源,从而实现全程全网的基本要求。因此,电信运营商应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与竞争对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用户对通信网的需求正在改变,人们希望得到“一站式”的电信服务。也惟有基于全新的合作型产业链上的运营商才能满足用户的全业务需求。来自WTO的压力,也是促使运营商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运营商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还要应对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实现资源共享,则可以把国内运营商这一只只“小舢板”捆成排,以增强国内运营商竞争的能力。

我国电信产业的竞合模式,具体应包含以下三层涵义:

第一,在实现有效竞争的同时协作发展。现阶段,我国电信产业的多数业务,如固定网络国内长途业务,因其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己成为弱自然垄断业务,因而减少垄断,加强竞争已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度的把握,必须通过是否建立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来衡量。根据康森巴赫的理论,有效竞争需要建立优化的市场结构,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融合,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竞争打破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而电信业的行业特性和竞争环境又要求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要在技术、产品、营销等多层面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通过协作,规避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确保企业能够获得足以支撑企业扩张、发展的利润。

第二,在宏观上联合,在微观上竞争。我国电信运营企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在产业规划、基础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宏观方面要加大合作力度,通过对产业的总体、科学规划,促使产业实现良性快速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应对国外电信企业的挑战; 通过网络、基站、交换设备等基础资源共享,减少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 通过在技术、产品方面的合作研发,整合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技术力量,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确保企业的市场领先地位。从微观层面上看,在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对于可以实现同质替代、异质替代的产品与服务,应通过有效竞争并使这种竞争压力无障碍地向电信运营企业内部传递,迫使企业优化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与运行效益; 对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只有通过有效竞争,才能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使消费者的权益获得保障。

第三,在国际市场上联合,在国内市场上竞争。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电信的全球化,电信的全球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基础。贸易与经济的全球化引发了电信业务的全球性迅速增长,全球性电信业务增长和需求的变化,成为电信运营企业竞逐全球市场的动力。发达国家的电信企业为获得全球范围内的规模效益,抢占全球电信市场份额,通过大规模的资本重组和对外投资,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强化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如1997年,美国大西洋贝尔兼并Nynex,涉及金额为220亿美元,之后,又以528亿美元的价格兼并GTE公司。2000年,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英国沃达丰公司收购德国老牌电信和工业集团曼内斯曼,组成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商,涉及金额高达1850亿美元。面对日益复杂与严峻的国际市场,中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只有通过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通过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逐步降低电信企业的高额利润,提高消费者权益,以培育顾客忠诚度,促使我国电信运营企业不断趋于成熟,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总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应成为21世纪电信业发展的主流。加强电信业管制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加入WTO后的我国电信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有着极为现实和迫切的需要。

(2) 竞合模式的特征

竞争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为前提。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行使该权利、该权利受到保护时而给消费者带来的应有的利益。只有在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才会有正当的经济竞争和市场秩序,才会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电信产业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产业发展的驱动看,过去的传统通信产业发展动力基本上是靠技术驱动,而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看到这个产业进步的动力变成了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从市场形态上看,电信产业的卖方市场己转变成买方市场,从市场特征上看,同质化的市场正在向异质化的市场过渡。整个市场逐渐开放,供求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市场控制权向消费者倾斜。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电信用户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不断成熟,大客户要求个性化服务、商业客户要求专业化服务、公众客户要求标准化服务,客户的需求涵盖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态度、营业网点、咨询系统、个性化等多方面。电信产业发展的竞合模式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保障消费者权益,从而促进我国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电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在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竞合模式下,电信企业通过相互竞争,能够促进电信产品综合资费的不断下降,促进资费管理方式、差别定价、资费多样性发展,保证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不断增值的产品与服务。其次,企业间的竞争会促使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套餐、新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再次,竞争能迫使企业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电信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最后,企业间的合作,能够保证网络间无障碍的互联互通,合理确定网间资费,提高消费者的权益。总之,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与逐步提高,能够增加消费者对电信产品的消费欲望,促进潜在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转变为现实消费行为,扩大整个电信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电信产业的发展。

第二,以竞争与合作为手段。电信行业发展的竞合模式中,竞争与合作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电信企业间的有效竞争,能够不断降低电信资费,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不断提高的同时,逐步降低电信运营企业的高额利润,使电信产业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如在固网领域,电信运营企业纷纷推出2~3折的电话卡,在宽带市场上,赠送用户网时长和话费的活动屡见不鲜,宽带服务包月的价格也从数百元下降到几十元,移动通讯领域双向收费的坚冰也开始被打破,竞争在使消费者获益的同时,也给电信运营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这种竞争压力正是电信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推动产品与技术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电信运营企业间的合作,能够使企业间相互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利于整个电信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电信企业,有开展广泛合作、发挥互补优势的前提条件。因此,应该取长补短,重点发展各自的优势项目,互补有无,避免因网络重复建设、多重覆盖导致的资源浪费,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携手合作,合力弥补技术及其他方面的不足。电信运营企业无论合作,还是竞争,都是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第三,以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和普遍服务为目的。首先,在电信产业发展的竞合模式下,电信运营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可以与竞争对手建立协作伙伴关系,竞争对手间可以改变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在合作观念的支配下,共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在做大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而且,我国电信市场上的基础运营企业,存在着大量的互补性资产,企业间具有相互交换数据、互联互通的客观需要,基础领域的合作能够导致行业整体利益的增长,在整体利益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另外,合作能够为吸收竞争对手的优势创造条件,通过对竞争对手优势的吸收利用,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国内电信运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应对国外电信企业的进入、进军国际电信市场准备条件。另一方面,企业间在差异化产品与服务上的竞争、在产品升级换代与管理水平方面的竞争,能够促进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的完善与发展。其次,在电信产业发展的竞合模式下,电信企业在网络资源共享、设备资源共享、采购标准统一方面的合作,能够促进电信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减少,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与环境成本,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信产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决定了投资于电信网络的固定资本一旦投入,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收回,同时存在专用价值即使无效益也难以移动或转为他用的特点,致使电信产业固定资本的沉淀性大、退出成本高。以移动通讯为例,在GSM网络建设上,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网络覆盖区域基本重合,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基站建设上却是各行其是,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成本的提高与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商用的3G网络的建设上,各家公司在竞合思维下,合作建设,在节约社会资源的同时,势必能促进3G业务资费的降低与市场普及率的提高。另外,在采购标准上的统一,有利于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而规模化生产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够降低电信设备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电信运营企业的采购成本节约、互联互通风险降低,最终促进电信行业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繁荣。再次,电信普遍服务是各国政府的政策目标和重要职责,它体现了普及、平等、可支付三个选择。中国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通信产业的规模居世界前列,电话用户数居世界首位,中国通信市场己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通信信息网络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信产业发展的竞合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能源与环境成本,促进电信普遍服务水平的提升。另外,电信产业还具有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通信服务公共职能,不论是行业规划、市场监管,还是企业运营,都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电信普遍服务为目的。我国电信基础运营企业的竞合发展,对实现电信发展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

(3) 竞合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首先,数网竞争促进了电信业竞合。由于多元化运营主体和多元网络的存在,未来竞争主要聚焦于多网、多运营商并存环境下的有效率竞争问题。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电信垄断经营时期,也超过了前几年的拆分和重组。电信行业特性和企业行为又决定了电信企业的规模扩张冲动非常强烈,政府适度竞争的政策意图总是被企业的扩张行为过度放大。电信业的各种服务之间具有较强的替代性,由于替代性强,新旧业务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此长彼消的关系,在电信市场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电信业的特性和电信企业的特点决定了过度竞争可能会把电信业引入深渊。多网竞争还带来了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由于运营商的网络规模不等、市场地位不同,在互联互通中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很难平衡。由于电信企业存在着几乎是无边界的规模经济,电信企业排斥竞争对手的动机比任何企业都强。各运营商都把争夺客户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和摩擦,从而增加竞合模式选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其次,电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电信行业的持续增长势头放慢,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在电信业缺乏差别化竞争手段的情况下,价格竞争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随着电信业的竞争加剧和电信企业利润的下滑,一方面电信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电信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电信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没有了大规模的、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电信企业可能要步入困难时期。

第三,电信产业提供产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电信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服务的全域性、公共性和运营主体的利益性是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电信服务的基础性和全域性,要求不同电信企业的网络之间互联互通。由于其中利益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使得该问题通过运营商之间的市场谈判往往无法达成协议。而政府强制互联互通,如果网间互联互通定价过高,小网运营商往往有意见,如果定价过低,小网运营商又会利用过低的网间结算成本大打价格战。在大网运营商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得不到补偿的话,强制性的互联互通也会遇到大网运营商的软抵抗。只要电信业的全域生产方式不改变、只要市场有多个运营主体存在,管制机构就将一直陷入这一矛盾困境当中,并很难有两全之策。解决不好该问题,电信管制机构的社会福利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因不能互联互通或互联互通质量低,使消费者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电信服务的基础性、公共性目标无从体现。互联互通使企业运营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成本。管制机构将因此面临来自消费者、电信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方而的指责。

(4) 竞合模式的制度安排

①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是政府依据一定的规则对企业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修正市场制度的结构性缺陷,避免市场经济运行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对电信行业的管制重点应放在经济性管制上,即对应于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以防止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保证消费者的公平待遇为主要目的,通过政府以认可和许可等各种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质量以及投资、财务和核算等方面的活动进行的制约。

②产权制度

在我国电信产业打破垄断之前,电信运营企业由国家投资建设,担负着向社会提供通讯服务的职能,所有制高度国有化、单一化。1994年后,我国电信市场逐步开放,引入竞争,电信运营企业呈现出行政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体制特征,一方面,凭借国有产权优势,依靠国家投资与政策倾斜获得有限的码号资源和频率资源,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在利益的驱动下,电信运营企业相互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国电信市场产生的恶性价格竞争、阻碍互联互通与过度重复建设问题,与我国电信产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有较大关系。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导致电信企业的业务量与收入不平衡,行业效益集体下滑。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如果只是在国有资本占绝对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中引入竞争,那么所有竞争者的利益主体仍然只有一个,最终形成的只能是既非垄断又非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极可能导致既失去规模效益的优势,又造成市场效率的降低。因此,产业内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的进入,形成多元利益主体是我国电信产业改革的客观要求。

③管理制度

我国电信业要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对现在的国有电信企业实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首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国有电信企业要落实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并要求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样,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就能逐步改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法人地位,探索利益相关者合作条件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要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随意干预,增强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专业性,保证企业经理人通过市场化途径产生,并能够真正对企业经营负责,改变政府通过委派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的途径控制企业经营的局面。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有电信企业,应建立经营者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通过经营者个人利益与企业绩效挂钩来解决企业的长效机制,健全风险规避制度与绩效管理制度,重视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保证企业的市场行为理性化,严格控制企业经理人过高的在职消费行为、以权谋私行为,确保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高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才能在降低运营费用的同时提高效率,电信企业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电信企业管理要特别重视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重视知识和人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再次,加快企业内部改革步伐,彻底转换企业运行机制,尤其是加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通过深化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做到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分配能高能低。建立起与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基本工资制度和分配方式,积极探索出一套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措施和办法。最后,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上,我国电信企业应以创造有价值的电信新产品为目标,通过创造性的开发、借鉴和模仿其他世界级电信企业的做法,不断改善我们的服务,优化我们的流程,提高我们产品的性价比。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观念创新和服务创新,将我国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世界电信市场,满足消费者对电信产品与服务不断升级的需求。

④科技创新制度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电信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仅会改变了整个通信体系和框架,而且改变着整个电信业的产业面貌和市场格局,决定整个竞争模式选择的方向。[2]

(二)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

1. 电信市场先进入者先发优势与后进入者后发优势比较分析

(1) 电信市场先进入者的先发优势

基础电信竞争中,谁控制着关键资源,谁来制定共同技术标准,谁提供的服务成本更低、规模更大,谁就拥有更多的用户。电信市场先进入者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对进入者构成了进入壁垒。黄海波 (2001)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具体分析了电信市场先进入者,即在位主导性电信运营商的优势。一是对关键设施的控制优势。本地环路既是本地电信网络的关键资源,也是整个电信网络的关键资源,是最难复制的网络资产,也是在本地电信竞争中最难打破的环节。本地电信进入的任何形式都要靠电信市场先进入者的本地环路。在本地电信竞争中,规制者常按照关键设施原则对电信市场先进入者实施不对称规制,为进入者提供进入帮助。二是作为对共同技术标准制定者的先发优势。本地电信市场先进入者一般拥有最大的网络和长时间的经营经验,往往拥有制定共同标准的先发优势。三是网络拓展时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后进入者进入后能否盈利以及盈利的程度依赖于进入后的市场竞争格局。在基于设施竞争条件下,后进入者在进入本地电信市场前按照当时的市场形势预期进入后能够盈利,但也会存在进入后由于激烈的竞争导致无利可图的情况。沉没成本越高,这种进入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电信市场先进入者已投资形成覆盖面广的网络设施,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具有明显的网络成本优势。四是用户惯性带来的需求优势,这种情况常常又被称为用户对电信市场先进入者的忠诚度。同时电信市场先进入者也存在一些劣势。如网络设施投资所形成的巨大沉没成本,运营成本较高,采用新技术步伐较慢; 由于承担普遍服务义务需要从盈利业务补贴高成本业务。

电信市场先入者取得先发优势的源泉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技术的领先。主导者可以通过在技术上的可持续领先获得优势。这种技术领先是由学习曲线效应决定的。先进入者可以从学习曲线效应中获得技术优势。因为在标准的学习曲线模型中,单位成本会随着总产出的上升而下降。如果先进入者能较好地利用这一特性便能产生一个可持续的成本优势,从而能够在市场份额竞争中获得领先。电信市场主导者拥有多年的网络运营经验,形成了学习曲线效应。从学习曲线中获得的先发优势也可能会由于企业间的技术扩散而抵消。这种扩散机制包括劳动力的流动、研究成果的出版、非正式的技术交流等。

二是稀缺资源的占先优势。先发优势可以通过比对手优先占有某些稀缺资源来获得。这些资源既可以是实物资源,也可以是其他非实物资源。先动企业可以通过空间抢先占有来阻止后进入者的市场进入行为,同时采取战略行动来限制后进入者的战略空间选择。由于先进入者在地理位置或产品特征空间建立了巩固的地位,使得后进入者发现即使找到了市场空隙也很难盈利。如果市场不断成长,新的利润机会在主导者进入之前被填补,主导者会通过巨大的沉没性投资成本作出承诺,并且通过价格战,对后进入者的进入行为进行打击。

三是转换成本。先发优势也可以从买方的转换成本中获得。由于买方转换成本的存在,后进入者一定要进行更大的投资来吸引买者。转换成本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转换成本产生于买方为了适应卖方的产品而引起的起初交易成本或投资。这包括为了确定一个新的供应商而花费的时间和资源,辅助产品的成本,用来培训员工的时间和财务负担等。

(2)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后发优势

先发优势不是绝对的,许多因素的存在也给后进入者提供了后发优势,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搭便车”(free-ride) 效应。由于在位企业在基础网络设施、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上做了许多工作,于是后进入者便可以在此基础上节省了许多投资,经济学上称为“搭便车”现象。另外,在许多产业中,后进入者的模仿成本要比在位者的创新成本低。虽然在位企业与后进入者相比享受了创新初期一段时间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但是后进入者的搭便车行为降低了先发优势的范围和持续时间。例如,中国电信市场上的后进入者可以租借在位者己经建成的电信网络,而避免自己的巨额建设成本; 可以通过雇佣在位者企业的优秀员工,来获得技能娴熟的劳动力。

二是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案。后进入者可以通过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解决来获取竞争优势。进入一个不确定的市场显然意味着很高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风险,而后进入者通过学习先动者的经验获得了解决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方案。由于电信业是一个技术要求特别高的行业,尤其是伴随着电信新业务的不断产生,意味着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在位者在推行某一电信新业务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技术和市场风险。但是后进入的电信运营商则可以观察到在位者的新业务的开展情况,从而能给出更好的不确定性解决方案。

三是技术不连续性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是一个对现有产品的“创造性的破坏”,从而使新的产品创新超越现有的产品。因此后进入者可以利用技术的不连续性来使用新的产品,以替代现有的在位者。用户的动态需求也为后进入者不断创造机会 (scherer,1980)。例如,由于上网人数的不断上升,用户对上网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后进入者可以选择更快、更好的接入方式为用户提供ISP服务,从而夺取在位者的原有用户。

四是在位者惰性 (ineumbentinertia)。Arrow (1962) 首次论证了在位的寡头企业相对于新进入者来说是不愿意创新的,因为创新会破坏在位寡头现有产品赢利的能力。在位者的惰性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 在位企业可能锁定于特定的固定资产; 在位企业不愿意精简现有的产品线; 在位企业组织结构过于庞大,不够灵活。这些因素都削弱了企业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威胁的反应能力。

2.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与规制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竞争与规制是相互补充的。从目前电信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竞争的范围在日益扩大,而规制的范围相应的正在不断缩小,但是规制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尽管电信产业的数网竞争是可能的,并且应该成为电信改革的目标,但是为了保证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仍须对引入进行规制。引入竞争可能是改革自然垄断的趋势,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约束下,规制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选择。我国电信规制滞后、规制不足和规制失当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制约着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参与竞争,扭曲了电信市场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给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1) 政府规制对电信市场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①竞争条件下电信市场的政府规制成因

从历史上看,电信业在发展初期是一种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行业。电信业始于电报,早期的电报是政府统治的重要手段和战争工具,电话虽然是语音通信,但在功能上与电报并没有本质区别。鉴于电信在发展初期在战争和国家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各国都把其与国家利益、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在运营上不允许外国介入、技术上不受外国支配、在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中主张国家利益 (标准化和频率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选择了国有垄断或私人垄断经营并予以严格监管的经营和管理体制。

以此类推,如果电信业采取竞争性经营体制,监管自然就会放松和减少。但事实是,引入竞争后,监管并未能真正减少,反而监管变得更加复杂。从20世纪90年代,电信业放松监管后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100多家独立的电信监管机构,而20世纪90年代前只有12家。近年来电信业引入竞争后的混乱局面和发达国家电信行业尤其是竞争的倡导者和改革的模范——美国的电信业陷入深刻的危机,更令这些经济学家始料不及。因此,电信行业监管的基本原因应该从行业内部原因找起,是电信行业的行业特性以及由行业特性决定的企业行为决定的。

首先,电信业的网络经济特征没因竞争而改变,垄断在该行业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自然基础和较强的经济动因。虽然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已经弱化,但其网络经济性质和服务的全程性并没有改变。网络经济的性质决定了网络价值是随着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而提高的,小网络因外部正效应非常小,在竞争中是无法生存的,因此电信运营企业有着规模扩张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冲动。在这种外在压力和内在冲动驱使下,电信企业单纯的自由竞争必定引发过度投资,不仅带来资源的浪费,而且会时常引发整个行业的过度扩张和过度收缩,从而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或大或小的冲击。

其次,电信技术发展使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弱化,但电信行业依然存在规模经济和固定成本的沉淀性。其网络建设上的高投入和利润随用户增加逐渐释放的特点以及资产专用性导致的退出障碍并未改变,由此决定了运营企业网络建设成本投入后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客户才能维持赢利。而客户资源是有限的,由于运营商的规模扩张压力和冲动,竞争必然导致网络资源大量过剩,对客户的争夺将诱发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战。由于电信运营商在一张大网笼罩下,很难准确确定某种电信服务的单位价格,又助长了价格竞争的非理性成分。美国电信行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与开放后缺乏必要的监管而引发的恶性竞争有密切关系。

第三,网络经济特征使该行业不可能像其他竞争性行业一样,可以任意分割。

虽然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已经弱化,通信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作为物理层传送的基础网络,特别是本地网,其基本经济特征并没有改变,即提供服务的成本与全程全网物理距离相关这一网络型经济性质并没有改变。网络经济特征使该行业不可能像其他竞争性行业一样,可以任意分割。拥有物理网络的企业也不像一般竞争性行业那样每个企业只与市场发生关系就够了,几乎每个网络企业之间都要发生非市场的互联。这就决定了伴随竞争而出现的互联互通问题一直是监管机构和运营商、运营商之间、运营商和消费者之间矛盾的一个焦点。这一矛盾是电信业的网络型、全程全网生产方式与电信网络分属于不同的运营主体之间的矛盾,只要电信业的网络型经济特征和全程全网生产方式不改变、电信网分属于不同的运营主体,这一矛盾就不会消除,为了缓和和解决这一矛盾的监管就会一直存在,而且网络种类越复杂、运营商越多,这一矛盾就越突出和越复杂,监管的难度也就越大。

第四,电信运营商不规范的竞争行为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相互串通,订立价格联盟,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 对其他经营的不同业务进行不合理的价格补贴,或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提供电信业务或者服务,搞不正当竞争,或者擅自改变计费方式,直接或变相改变国家规定的资费标准 (汪贵浦,2005)。

最后,竞争本身不能解决普遍服务问题。企业行为理性决定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新进入者都会采取撇油脂的经营策略,即只经营利润丰厚的业务。大量的低收入者所需要的低利润甚至亏损的基础服务就会无人问津,电信普遍服务就难以实现,国内的数字鸿沟就会加大。尤其是我国城乡、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村通工程等电信普及任务仍异常艰巨。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离不开政府的干预。

②政府规制对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规制 (Regulation)”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也称政府规制。电信规制是电信监管机构依据有关电信方面的法规 (如电信法等),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各种行政手段 (如价格限制、电信业务许可、电信资源分配等),对电信运营商的市场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Hanklntven,2001)。政府规制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对电信企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并通过影响企业行为来影响整个行业的绩效。任何经济活动都是通过组织进行的,组织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活动的。制度划定了组织运行的边界,使得游戏规则与行动者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可以理解。诺斯认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可以诱致经济成功或引致经济衰退。制度不仅是个人和资本存量之间的过滤器,它们决定系统的产出和收入分配。政府规制不仅对在位主导运营商产生作用力,而且对市场后进入者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A. 进入许可带来的影响

进入许可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市场准入对电信运营商利益格局进行直接界定,类似于对运营商的承诺。如不允许运营商进入某一业务领域,实际上等于给在位者独享市场成长带来的利益的权利。郑奇宝 (2005) 认为,由于进入许可是对市场结构、运营商业务范围、市场边界的直接界定,并对企业行为和预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进入许可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电信市场运营成本和效率,是实现有效竞争十分关键的环节。

进入许可是通过直接限制电信市场上运营商的数量来控制电信市场的垄断与竞争水平。政府实行进入许可规制的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成本沉淀性强、退出壁垒太高,通过进入控制市场的垄断与竞争水平,避免过度投资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直接效果是减少或增加市场上竞争者的数量。因而,进入许可是一种影响和调控市场结构的直接手段。

进入许可是对企业业务范围的直接划定,如果政府实行分业经营制度,如固定电话运营商只能经营固定电话,移动运营商就只能经营移动电话,广电运营商就不能经营语音,固定、移动电话运营商就不能经营广电业务,各种运营商之间就不能交叉进入,电信市场互补性的跨业并购就不可能发生,综合运营就不可能发生,综合运营商就不可能存在。

进入许可对电信企业价格行为和市场价格水平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市场竞争水平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面对生存压力,没有哪个运营商会死守政府的规制价格。在运营商之间的价格竞争中,运营商价格竞争的心态、行为、力度与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密切相关。价格战通常由后进入者或市场份额较小的运营商发起,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在位主导运营商通常是价格竞争的跟进者和被动接受者。因此,对政府规制机构而言,如果要遏制恶性价格竞争,一是控制好市场准入,二是要注意平衡市场后进入者与在位主导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

B. 互联互通规制带来的影响

互联互通问题的核心是网络效应外溢所带来的收益如何分配。网络效应外溢收益分配有两种方式: 政府强制规定互联互通并由政府确定网间结算价格; 运营商之间通过市场化谈判方式确定互联互通结算价格。就第一种方式而言,如果在位主导运营商的网络外溢带来的收益不能得到合理补偿,互联互通就是它无法接受的。即使是强制互联互通,也会遇到很多人为障碍。因此,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电信企业间的平等交易关系,互联互通造成的网络外溢应该给予必要的补偿。就第二种方式而言,在网络规模和用户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单纯运营商之间的谈判是很难达成一致的。基于市场的合作和交易通常需要大体对等的基础,因双方力量悬殊太大,不具备对等谈判的基础,谈判很难达成共识。尤其是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竞合关系,两者间的竞争关系是主导,在位主导运营商是大网,后进入者是小网,前者与后者的合作等于培植竞争对手,两者的自主谈判几乎不可能达成协议。因此,在竞争体制下,从规制角度看,互联互通的强制性将始终存在,但这种强制性的需求需要合理的网络效应外溢补偿或合理分配来润滑和平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

C. 价格规制带来的影响

在垄断向竞争转化阶段,由于有市场竞争存在,而且运营商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政府规制部门除了对垄断企业的价格规制外,还有对后进入者的价格扶持,价格规制因企业而异,是一种差异化的非对称规制。在位主导运营商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后进入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地调整价格,以便与主导运营商争夺市场。它是通过非市场、非公平的方式改变作为小运营商的后进入者与作为大运营商的在位主导运营商在市场竞争时事实上的不平等,以此来促使小运营商的尽快成长。

不对称规制虽然是一种对企业微观价格行为的规制,但其目标却是为了促使宏观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价格约束手段的强制性和价格扶持手段的有效性,不对称价格规制在助推后进入者成长和推动电信市场结构变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推动电信市场结构变化、实现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时,都采取了这种方式。

不对称价格规制等于向市场注入了摩擦和激励因子。因此运营商的行为也比较复杂。对在位主导运营商而言,被动接受价格加上强制性互联互通无疑是捆绑手脚。由于只能被动接受价格,在竞争中缺少抵御手段,有时不得不在互联互通或其他方面努力。而后进入者可以主动调整价格,因此在市场上往往是价格战的发起者,一方面在互联互通上有求于在位主导运营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低价将客户迁移到自己的网络中,因此,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较激烈。由于竞争和摩擦因子的注入,规制价格最终会被突破,竞争逐渐产生一个市场价格。当后进入者实力增强后,不对称规制应及时取消。否则,就演化成为新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并激化运营商之间、运营商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使政府规制流于形式。

D. 政府配套实施帮助进入政策对后进入者的影响

在英美等国的电信业进入规制改革中,最引入注目的不是取消进入企业的数量限制,也不是用拍卖制代替审批制来分配电信经营许可证,而是在放松进入管制的同时给予新进入者进入帮助,实行不对称规制 (肖林,2007)。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规制机构有序控制进入电信市场的企业数量,协调互联互通,对费率实行不对称规制。如美国FCC对处于支配地位的AT&T和RBOCS实行严格的资费管制和电信网间互联管制,对后进入者则实行不管制的政策。

(2) 电话号码可携带与有效竞争的规制

①电话号码可携带的概念与类型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电话号码携带(Number Portability),这是适应电信竞争的规制政策。号码携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运营商携带 (Service Provider Portability)、位置携带 (Loeation Portabili-ty) 和业务携带 (Service Portability)。运营商携带是指当用户从一个业务提供商改变到另一个业务提供商时,用户可保留原有电话号码; 位置携带是指允许用户在从一个永久物理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能够保留原有电话号码;业务携带是当用户从一种业务更换到另一种业务时保留业务原有电话号码。由于号码携带业务还涉及到解决国内和国际编号计划分配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国家提供跨地区的号码携带业务,而仅限于本地开展,因此又称本地号码携带业务 (Loeal Number Portability,简称LNP)。

到2007年5月,全球约有23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号码携带,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和地区在固定电信和移动电信市场都实施了号码携带。英国是实施号码携带业务最早的国家,中国香港从1999年3月开始实施,是号码携带较为广泛的地区。美国从2003年11月24日开始实施号码携带, FCC要求移动网和固定网运营商之间、移动电信运营商之间转换号码的选择权,对于小运营商实施号码携带,允许有6个月的缓冲期。在号码携带三种类型中,运营商携带与基础电信的竞争最为密切,也是规制的重点。

②号码携带与后进入者有效竞争

一是号码携带有利于后进入者较快地进人基础电信市场。新进入者对市场的竞争,既包括对新的电信市场的竞争,更主要的是还包括对己有电信市场即在位运营商用户的竞争。不实施号码携带对竞争性运营商来讲构成进入壁垒(Thomas HReinke,1998),是后进入者争取客户的最大障碍。这种进入壁垒主要是新进入者在与在位运营商争夺用户时,用户总是倾向于保留原有号码,增加了新进入者竞争的难度。1996年英国OFTEL的调查显示,在没有号码可携带的时候,大约42%的用户希望转网,而如果有号码携带,这个数字就上升到67%。实施号码携带方便了消费者,使用户选择运营商的基本障碍消除。

二是号码携带有利于促进基础电信服务质量的竞争。号码携带会带来更便宜的资费价格和更多的电信消费量。有观点认为,号码携带会导致过度竞争,增加运营商对终端销售补贴的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的支出,影响电信运营商的财务状况,不利于整个电信业的总体发展。前面分析到,价格竞争只是基础电信竞争的一个形式,最根本和最持久的竞争则是运营商进行技术创新和提供异质服务的竞争。从长期看,终端销售补贴和广告宣传费的增加将有利于增加终端更换频次,加大配备新功能的终端的普及率,进而加速技术业务的创新,促进整体电信业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号码携带并不总是意味着用户选择新进入者,用户选择主要是基于价格和服务质量综合考虑。美国刚刚实施移动号码携带不久,但移动电信在前期竞争充分,价格水分已挤压殆尽,老牌运营商Ver1zon凭借其强大的网络能力、服务能力等优势,其用户数不降反升,用户流失较多的却是服务质量较差的AT&Twireless。所以,美国基础电信在位运营商最初反对号码携带,后来转而支持这一政策。

三是从总体上看,号码携带有利于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提高消费者福利。Aoki和Small (1999) 提出了实施号码携带并不总是有利的观点。Aoki和Small构建了一个关于号码携带的竞争模型。模型假定,两个电信运营商提供异质电信产品并以两部制定价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号码携带在模型中表现为转换成本的降低,从而降低固定费。模型分析了成熟电信市场和新兴电信市场两种情况。在成熟电信市场中,在位运营商的生产成本已经足够低,在没有新进入者时,消费者只能向其购买电信服务。在新兴市场中,电信技术比较昂贵,所以服务价格也比较高。

模型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实施号码携带的社会收益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号码携带所带来的转换成本的降低将增强竞争,但是生产的边际成本的增加将使消费者的福利状况恶化。因此,号码携带所产生的综合福利效果将取决于成本的分摊与转换网络的消费者的比例,实施号码携带并不总是有利的。

四是号码携带有利于促进数网融合的竞争。刘青 (2004) 认为,移动通信、固定电信的融合,并不就意味着电话号码的消失,相反的是,语音、数据和图像业务的传输都依赖电话号码。3G业务主要针对高端用户,而高端用户对自身号码的依赖性更高,对新进入者来说,面临市场剩余容量较小和高端用户转移号码障碍的双重困难,因此对号码携带业务的需求极为迫切。

③对号码携带的规制

由于号码携带面临复杂的技术问题,已实施号码携带的国家在引进号码携带之前,都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准备时间通常要在2年~3年的时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引入号码携带的复杂性,也说明了加强规制的重要性。监管机构要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号码携带顺利实施,发挥其遏制垄断、降低进入门槛、实现有效竞争方面的作用。因此,规制政策应当在最小的市场进入机制上强行规定,以利于新进入者进入市场,同时还要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公平和合理。号码携带的成本分摊问题是规制的重点。引入号码携带会增加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成本,但这个费用如果完全转嫁到用户身上,实现号码携带的意义就不大,所以,大部分国家对成本分摊,基本上规定由运营商承担,即使向用户收取,也只是较小的费用。英国移动电话号码携带在从引入第一年内收取25~30英镑作为手续费,后来规制机构又要求运营商将手续费下调至5英镑以下,移动号码携带使用率随之提高。对号码携带办理程序的规制也非常重要。很多国家要求用户须在移入运营商和移出运营商两处进行登记,造成办理号码携带的时间太长,如英国早些时候是25天,而在香港用户只要在移动运营商处进行办理即可,办理时间仅需是1天~2天。

3.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1)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首先要培养其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为构建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如能对整个产业链实施更有效的整合,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

·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由设备提供商、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渠道共同构成的。

· 在产业链中,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与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及厂商等) 之间更主要的是捆绑关系,存在依附性和排他性。该捆绑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可能依靠资金纽带,也可能通过排他性协议,或者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来加以实现。

· 在产业链中,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与设备提供商、渠道、软件提供商及系统集成商之间更主要的是战略联盟或其他的合作关系。因此,这些成员可能同时在多个产业链中出现,即没有排他性。

(2)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竞争模式

从中国电信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对于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外部环境己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市场主体的盈利模式、竞争力要点、资源禀赋重要性安排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关注的是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容量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由此带来的收入和效益的增加。但随着电信业的发展,传统电信业务利润在快速下滑,盈利能力正急剧下降。同时,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使得面向的客户群发生了变化,网络规模越大,单位用户的平均ARPU值越低。

从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自身角度来说首先应该转变对市场竞争的认识,把竞争重点转移到服务竞争上来,通过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培养高端用户群,增加业务收入,并且改单赢为多赢,而这一切不是运营商自身能够改变的,需要上下游的协作,共同打造一条新的产业链。

(3)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整合路径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可考虑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一是构造合理的商业模式,形成多赢的局面。二是加强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接触,为他们的产品开发提供帮助。三是制订行业标准,确立在产业链上对上下游企业的绝对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要抓住制约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渠道、手机终端制造商与内容/应用提供商,处理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是中国联通最为薄弱的环节是渠道。在2.5G、3G时代,渠道结构的多元化会因应用户市场的细分为发生变化,零售渠道作为服务界面的作用会日益明显。在运营商加大对渠道影响力的同时,保持对渠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与终端制造商建立战略同盟,积极培育终端市场。手机的销售情况直接关系到移动业务开展的成败。没有终端市场,用户显然无法使用移动数据业务。因此,运营商应联合终端制造商,向市场推出款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手机,满足用户对不同类型手机的消费需求。为培育终端市场,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可以利用手机补贴,但不能把手机补贴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当终端市场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应逐渐减少直至取消手机补贴。

三是与内容/应用提供商建立战略同盟,积极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应用。内容/应用建设是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的关键。没有丰富的内容和应用,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力推的移动数据业务、固定电信网的宽带业务将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移动数据网和宽带网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应加强与内容/应用提供商的合作,积极推出有吸引力、个性鲜明的内容和应用。积极建设内容也能体现出移动数据市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可以增加用户的转移价值。[3]

(三) 创新战略经营,推动电信运营业转型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苹果i Phone的强势崛起,颠覆了整个产业。对于全面推进转型的我国电信企业来说,如今,一方面面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巨大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面临管道价值低值化、价值链企业的全面竞争。我国电信企业正走在企业转型的十字路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转型,还是回归管道经营的模式,诸多问题困扰着我国的电信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我国的电信企业要更好地推进企业转型,战略经营至关重要。战略经营的核心是指面临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该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是解决企业面临环境变化和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问题。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电信企业只有做好战略经营,做到战略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才能确保我国电信企业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1.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

企业能否有效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能否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电信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国民经济增速减缓,经济运行总体稳健,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增就业、促民生”; 国家大力发展和培育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快速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热点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电信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广阔的市场吸引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集成商等纷纷进入,我国电信企业不仅面临电信市场的直接竞争,而且面临来自产业链各企业的全面竞争,电信“领地”逐步受到吞噬,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电信市场竞争正向生态系统竞争方向转变; 苹果i Phone、Google、腾讯、百度和Facebook等的强势崛起,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主导地位正在削弱; 产业融合、终端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客户多元化、长尾化、个性化、差异化、碎片化的需求特征十分明显; 互联网流量正在从固定网络转移到移动网络; 电信发展受到政策监管,内容管制更加严格; 传统基础电信业务发展空间受限; 管道价值低值化大势所趋,“管道”化风险依然存在,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还比较突出,企业面临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的问题日益显现,企业运营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要求,收入持续增长压力较大,资本市场表现平平,等等。可以看出,我国电信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电信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地推进企业转型,只有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适时制定正确有效的战略,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 战略是我国电信企业最缺乏的要素之一

有人说,我国电信企业最不缺的就是战略,缺少的是执行力,认为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移动信息专家、信息生活的创新服务领导者转型是最大的战略,这个观点也不完全正确。因为,这些都是企业发展愿景、战略方向和发展目标,只是战略的一部分,不是战略的全部。战略说到底就是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行的科学谋划,从而使企业更好地顺应市场环境,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如今,我国电信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同时正面临价值链的全面竞争、互联网技术的挑战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这些使我国电信企业在发展中有点迷茫,在战略层面进行系统思考做得还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缺乏战略的企业是难以长久发展的。当前,我国电信企业最缺乏的就是战略,主要表现在:

一是采取模仿战略。看到业界其他企业做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看到别的企业推出什么产品,也快速推出什么产品,别的企业成立组织模式调整,也纷纷效仿。跟进和模仿是缺乏战略最直接的表现,这必然导致同质化竞争,价格战、促销战不可避免。跟进和模仿在企业发展初期是需要的,当环境发生变化及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从模仿向创新升级转变,否则,必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面临新的环境下表现出一些策略的不适应性。就是更多地关注解决眼前问题,更多地关注如何竞争、与谁竞争的问题。新兴业务发展模式仍沿袭传统的模式,比如新兴业务通过实行区域制的组织发展模式可能就是一大失误。我国电信企业经过六年多的转型,如今好像又回归到重“管道经营”的老路上去了,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光纤技术的普及,管道价值低值化大势所趋,再加上宽带市场的竞争、传统语音业务的衰退,强化管道经营可能使企业陷入泥潭。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电信企业应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实行“两条腿”走路。再比如,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我国电信企业在新兴业务拓展上可谓全面出击。拿移动互联网来说,我国电信企业纷纷推出手机阅读、手机游戏、应用商店、移动支付、手机动漫、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移动搜索、移动IM、手机音乐等等,全面出击、无限扩张的模式必将分散企业资源,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三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电信运营商。如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电信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要不要向上游进军?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终端、操作系统运营商要不要参与? 企业战略转型应注重提升哪些能力?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我们是坚定决心、加大信息服务市场拓展力度,还是更加重视管道经营? 在新兴业务发展机制、体制等方面还要不要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模式? 面对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等全面竞争,应如何应对? 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我国电信企业是全面出击还是有选择地进入? 企业管理运营机制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 面对在产业链中地位逐步削弱的趋势,我国电信企业如何把握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如何更加有效地聚合产业链,推进价值链生态系统建设? 新产品创新体系怎样更为有效? 面对手机用户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不统一性日益突出的问题应如何应对? 等等。这些问题是新的市场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企业必须在战略上快速作出清晰的抉择,否则,贻误时机,反应迟缓,不利于使企业更好地去执行,不利于企业形成合力,最终影响的是企业本身。

3. 我国电信企业战略缺失的根源

当前,我国电信企业战略缺失是制约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战略缺失的企业是难以获得长久发展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传递着企业发展的策略信号。战略问题在市场不确定和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十分重要,不决策、决策迟缓都对企业不利,决策失误则影响更大。过去越成功,经验越丰富,就越怀旧,越容易沿袭过去的方式方法,颠覆自己就越难。企业也一样。摩托罗拉、柯达等企业陷入困境关键就是缺乏战略,对客户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无动于衷,反应迟缓。

我国电信企业缺乏战略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对传统路径依赖思想比较突出,经营管理上求稳、害怕风险、害怕变革,思想比较保守,对传统的模式、固有的优势念念不忘,导致对可能存在问题和苗头不重视。第二,企业缺乏对战略环境变化的灵敏度。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和问题,企业只有顺应环境的变化,解决由于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当前,我国电信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电信企业新一轮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在运营管理、业务拓展、商业模式等方面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但现实中,靠管道经营足够养活企业这种倾向还比较浓,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导致对企业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苗头视而不见,不够敏感,往往问题严重时,才急于应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第三,我国电信企业受益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战略性产业的大力推进,而且由于相对寡头垄断,我国电信企业必将得到好的发展,过于担心未来发展前景是没必要的。这种认识只说对了一半,当然,企业生存是没有问题,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企业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新的进入者 (如苹果公司)缺少办法,企业要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有难度了。如今,我国电信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化市场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如果不主动变革,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企业转型,企业可能在新一轮发展中逐步“边缘化”,企业将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第四,缺乏战略思维,战略洞见不足。UT斯达康正因为看中小灵通的短期利益,没有预见3G牌照发放后对小灵通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一蹶不振。成功的企业不仅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把握未来,做到战略的前瞻性。从我国电信企业公布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来看,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关注如何竞争,如重视服务工作,加强网络优化和覆盖,加快宽带业务发展,做好存量保有,注重规模效应,加快新业务发展,加强企业基础管理,等等。而对于关系企业长远发展方面的内容较少,企业缺乏战略远见,这也显示了企业在驾驭未来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在转型中不断提升。

4. 提高战略经营能力的若干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增加,提高我国电信企业战略经营能力关系到企业转型的成败,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经营能力本质上就是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提高我国电信企业战略经营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提高洞察战略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企业洞察战略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利于对环境变化作出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更好地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分析形势、判断形势,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概括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要重点对企业面临宏观经济、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市场竞争、客户需求、技术发展、商业模式、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动向以及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全面把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环境,对企业面临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着正确判断,不断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要善于发现机会,找出瓶颈,使企业基于环境的变化快速应对,快速作出战略选择,从而使企业资源匹配更好地顺应环境的变化。

其次,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战略选项。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我国电信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各种不确定性,笔者认为,我国电信企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明确: 一是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持续做好管道经营,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管道价值,这是电信企业的优势,需要不断强化。二是管道经营只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新兴业务决定企业未来,是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因此,我国电信企业必须大力拓展新兴业务,要明确目标,创新推进,在新业务发展上,实现“瘦身计划”,对于发展不理想、占用资源大的业务要坚决“舍弃”。三是积极向上游拓展,通过公司化运作或资本经营的形式,进入应用服务领域,做好内容运营和管理。四是实施平台经营战略。通过提高深入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平台价值,终端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我国电信企业要在终端上增加话语权。五是向开放的、创新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转变,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的思想,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再次,在新兴业务运营体制机制上大胆尝试。新兴业务决定企业的未来,新兴业务运营体制机制直接决定新兴业务的成败。一方面互联网企业能做好的业务电信企业一定也能做好,在实践中要坚定做好新兴业务的决心和信心,要有勇往直前、奋发有为的精神。另一方面整合与成立全国集中运营的新兴业务专业化公司,实现新兴业务和基础业务“两条腿”走路。再者就是企业在新兴业务运营机制上一定要突破现有模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要在分配、资本运作、投资、人才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最后就是遵循新兴业务发展规律,创新新兴业务的运营模式。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博客等渠道,注重口碑效应,强化客户体验,强化创新精神,实行集中化运营而不是区域制管理模式,学习和借鉴互联网企业成功经验,等等。

最后,成立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撑。企业战略部门要在全面把握企业面临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挑战、问题、资源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企业更好地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好战略研究,更好地服务企业战略决策。另外,我国电信企业要成立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内外部的战略、市场、网络、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尤其要增加来自企业内部的专家,甚至可以吸收在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基层员工参与。无论如何,企业领导者的战略远见最为重要。[4]

[1] 张成波. 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06

[2] 周文志.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06

[3] 李荣华.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2008

[4] 胡世良. 战略经营: 推动电信企业转型[J]. 中国电信业,2011 (06): 27~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