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泥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水泥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由于受运输半径的影响,企业的竞争者主要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半径之内,面临的主要是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水泥产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占总产量的比例不到20%,而欧美及其他大型的发展中国家水泥中外前3名企业产量占比普遍高于40%。

水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由于受运输半径的影响,企业的竞争者主要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半径之内,面临的主要是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本行业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将来的发展格局将会向逐步形成区域寡头垄断的方向发展。尽管行业内会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形成大的企业集团,但是小格局不会改变,大型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占地盘”的性质,所谓的扩张并不是到处扩建生产线,与本地企业进行竞争,而是表现在并购重组上。水泥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上、下游的谈判能力,不能有效地转移煤电成本, 水泥行业的景气度主要表现在区域市场需求与区域市场产能的平衡关系变化。

5.2.1 水泥产业的细分市场

一般来说,水泥按其用途及性能可以分为三种:(1)通用水泥:这是一般土木建筑工程通常采用的水泥。通用水泥主要是指GB175-1999、GB1344-1999和GB12958-1999规定的六大类水泥,即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2)专用水泥:主要是适用于专门用途的水泥,包括大坝水泥、油井水泥和砌筑水泥等。(3)特性水泥:具有比较突出的某种特性的水泥,如膨胀水泥、低热水泥、彩色水泥和白水泥等。产品的不同分类决定了不同的产品市场。

5.2.2 水泥产业的市场结构

(一)企业数量

我国水泥行业企业数量在2004年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见图5.9),从2000年的4 602家增加到2004年的顶峰,达到5 251家。2004~2008年期间,水泥行业企业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处于5 000家左右。而从2009年起,随着国家有关节能减排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水泥产业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由2008年的5 156家降低到2011年的3 853家,减少了25.27%,说明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正在进一步显现。

图5.9 历年水泥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二)行业集中度

尽管我国水泥产量已占全球60%以上,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较低。目前我国现有水泥企业接近4 000家,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2万吨,而国外平均规模达90万吨,还不到国外平均水平的25%,与日本、韩国和泰国相比,企业平均规模相差甚远(见图5.10)。

中国水泥产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占总产量的比例不到20%,而欧美及其他大型的发展中国家水泥中外前3名企业产量占比普遍高于40%(见图5.11)。同时中国前10大水泥生产商集中度仅有31%,而除中国之外的国际前五大水泥集团的集中度超过42%。

虽然国内水泥集中度相对其他国家较低,但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近年来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见图5.12、图5.13)。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五年内中国建材工业要基本完成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加快行业兼并重组进程,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全行业将有1~2家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现存企业自我升级的政策为行业集中度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图5.12显示中国前十大水泥生产商的生产占比在逐年增加,同时各地区的行业集中度也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实践上看,海螺水泥在华东地区的成功、亚泰集团在黑龙江和吉林的成功复制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水泥龙头企业进行效仿,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

图5.10 中国水泥企业规模与国外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5.11 中外前3名水泥企业产量占比对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5.12 中国水泥前10大企业产量占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国水泥网。

图5.13 中国各地区前5家企业产能占比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三)进入与退出壁垒

1.资本壁垒

水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规模较大,进行生产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庞大,企业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1.5年,同时还需要较大数额的流动资金维持正常的生产周转。此外,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新建水泥生产项目,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必须达到35%以上。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项目,银行应根据独立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银行不得提供信贷支持。

2.资源壁垒

水泥行业是资源消耗型行业,按矿石开采回收率90%、开采运输损失率10%、生产工艺损失率1%计算,生产1 吨水泥熟料大约需消耗石灰石1.21吨。为了满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风景旅游等方面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近年来国家对矿石资源开采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整顿、关停了大量不合格的小规模石灰石矿点,这直接导致石灰石的开采量、供应量逐渐减少和石灰石价格的上升。是否拥有稳定的石灰石供应渠道将直接限制水泥企业的发展。对于水泥矿产资源的需求新建水泥生产线应有可开采30年以上的资源保证。

3.行政性区域壁垒

由于新企业进入一个地区的市场,特别是资源消耗和高污染型企业,必须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允许和支持,而当地政府更加倾向于支持本地的水泥企业,因而形成区域性壁垒。而水泥行业属于高污染型、高能耗型、高资源依赖型、高资源消耗型行业,生产的环境依赖性较强,故在区域分布上尤其如此。

水泥行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区域内市场垄断现象严重,几乎每个省市地区都有实力比较雄厚的地方水泥企业。比如河北的冀东水泥和太行水泥等龙头企业,湖北的华新水泥,福建的福建水泥,江西的江西水泥,新疆的天山股份,安徽的海螺水泥和巢东水泥,甘肃的祁连山水泥,山西的大同水泥和狮头股份,浙江的尖峰集团,宁夏的赛马实业,四川的四川金顶和四川双马,吉林的亚泰集团等。这些地区水泥产量足以满足当地的需求,新的水泥企业很难进入。当地政府倾向于支持本地水泥企业的发展,对由其他地区进入的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区域壁垒。

4.政策壁垒

目前,我国已制定相关政策,对新进入水泥行业的企业资质、规模、技术装备等提出了具体的准入标准,对不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建项目也提高了行政核准的级别与审批难度。如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规定“除一些受市场容量和运输条件限制的特殊地区外,限制新日产2 000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此类项目,必须经过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因此我国水泥行业具有较高的国家产业政策壁垒。

5.2.3 水泥制造产业的竞争行为

对水泥企业而言,巨大的成本压力、产品的无差异性以及运输半径是行业的最主要特点,这决定了水泥行业控制成本的能力和转嫁成本的能力(区域市场占有率、兼并重组)以及垂直一体化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成本控制

水泥行业的成本控制涉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产业,上游产业如石灰石、煤炭、电力等,中游产业如金融服务业、运输行业等。作为控制成本的措施,企业可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开设大型生产线,节约运输成本,并加强技术改造,充分利用余热发电技术,减少煤电成本的同时减轻环境压力;顺应政府导向,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寻求政府支持,获得税收优惠;增强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成本波动造成的影响。

(二)兼并重组

由于水泥行业的区域性特征,在特定区域上的市场占有率决定了企业的定价能力,市场占有率越高,对下游的议价能力越强。因此,积极进行区域内的兼并重组,扩大市场占有率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成本转嫁能力,在原材料及能源成本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可以相应提高产品价格,以降低成本波动的影响,既保持了产量的平稳,也使得收益有所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案逐渐增多增大(见表 5.4)。进入21世纪后,令业内人士广为关注的是新兴企业对老企业的兼并重组。如:海螺兼并创建于1921年的中国水泥厂;山水兼并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本溪、工源和小屯等厂;冀东兼并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吉林松江厂。这些老厂都是因为未能及时适应经济制度的转变而陷入了困境。兼并重组后它们不但摆脱了困境,经更新改造都获得很大发展。

2007年以后,水泥行业最令人瞩目的是大型企业集团分区域的兼并重组。如:中建材兼并重组浙江地区、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水泥企业;中材兼并重组西北地区的企业;华润兼并重组中南地区和山西地区的企业。这些被兼并企业大多是新建的新型干法企业,由于在市场中竞争力较弱而走上被重组的道路。水泥行业多年的实践表明,兼并重组可提高行业生产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建立正常市场秩序;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技术升级和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走绿色发展道路。

表5.4 我国水泥业并购案例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三)构建产业链一体化,完善物流体系

水泥工业是资源依赖型、高能耗型的产业,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高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新干法生产线的应用已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上游的能源问题,无法在水泥产业内部解决。因此,目前的竞争不是体现在企业间,而是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间,水泥产业必须同上下游产业共同打造坚实而通畅的产业链,并完善物流体系。

拓展产业链方面,大规模的、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建设煤炭保供基地和发电厂实现煤、电、水泥一体化,同时向下游房地产等产业扩展,从而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延伸产业链,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不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由宏观环境带来的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能够将煤、电等资源成本上涨的压力内部化,突破水泥成本制约“瓶颈”,实现成本最小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